哭了抱,哭到睡,你選擇哪一個?
有越來越多的產科醫院和月子中心倡導【母嬰同房】的理念,即新生嬰兒應該和媽媽同在一個房間里,方便照顧、哺育母乳。離開產房或月子中心後,媽媽們就會思考要繼續母嬰同房?還是讓寶寶自己獨自睡覺?
母嬰同房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讓寶寶有安全感,但媽媽的睡眠品質卻是很難照顧到。
讓孩子獨自睡覺據說可以讓孩子早點獨立,但總是會擔心孩子有狀況發生來不及處理。
到底新手父母該如何選擇呢?
關於寶寶要怎麼睡才最好,目前有兩派說法。
一派主張要和寶寶一起睡,照顧他的需要;
另一派主張分開睡,就算寶寶哭了也讓他哭到自己睡著。
您會選擇哪一種方法呢?
先把答案告訴你,根據研究的結果,以「訓練寶寶能過夜睡覺」作為目標的話,「讓寶寶自己睡,哭到自己睡著了」的方法比「照顧他的需要,給寶寶安慰」還要有效。
然而,您做得到嗎?
我們先介紹這兩派作法,最後提供給新手父母另一種可以選擇的方式給您參考。
親密養育法
小兒科醫師西爾斯(William Sears)認為:嬰兒在出生的頭一年的需求通常只有一件事——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引起注意可以是為了食物,可以是為了得到從你而來的信任,為的是與你產生依附關係。
所以,西爾斯醫師認為:當嬰兒晚上哭醒了,身為父母應該立即有所反應,讓寶寶知道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就在他身邊。
西爾斯主張父母當孩子餓了就給他吃,而不是按表操課,每隔三小時才能吃50cc;他們主張白天要像古時候的農村婦女,把孩子背在背上,晚上要和家人一起睡,不論在不在同一張床或同一個房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盡量讓母親跟寶寶接觸,寶寶在白天會安靜不哭鬧、有安全感,晚上也會比較安靜,比較肯睡覺。
西爾斯的主張從依附理論(attachment)而來,此理論認為,當孩子小的時候,需求如果沒有被滿足,長大後會有問題;因此,當寶寶小時候,夜間忽略他,忽略他的需求是不對的,應該要注意他,滿足他的需求才對。
哭到累養育法
用」哭到累」感覺上好像很殘忍,讓孩子哭到自己睡著使用的理論就是行為改變理論(Behavior Modification)。以佛伯(Richard Ferber)為代表,這種哭到累的方法又被稱為佛伯法。
佛伯採用行為改變理論中的消退法(extinction)。當寶寶哭(Stimulation,
S)的時候,他心裡是想要獲取父母的反應(Response, R),所以當孩子哭(S)父母就去抱他(R),根據行為改變理論,孩子就會學到用哭來被抱。佛伯認為要讓孩子可以好好睡覺,方法就是當孩子哭的時候,這抱的反應要逐漸消退,直到不需要為指。方法是這樣的:將親密教養法和哭到累法做研究比較發現,哭到累的方法大約只要一周左右,孩子晚上就不哭,所有人都能好好睡覺了。
但,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千萬別破功!
剛才所說的時間遞增的方式要堅持下去,否則當孩子知道你的心太軟,哭的時間與次數就會多到不可收拾。
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如此忍心對待新生寶寶嗎?這麼可愛的寶寶,你捨得讓他哭到累嗎?相信很多新手父母是割捨不下的。該怎麼辦呢?
新生嬰兒的神經需要外在環境給予適切的塑造,然而,這塑造是需要花時間,需要較多的關懷。因此,我建議在寶寶前三個月的時候採用親密養育法,也就是滿足寶寶的需求。
同時,大概一直到六個月大,可以作為一個觀察期,在這段時間內好好觀察記錄寶寶的睡眠習慣。
約莫六個月大時,用佛伯的方式讓寶寶好睡。當寶寶哭的時候,先等一下再抱他,先在他的床邊安撫他。因為你已經累積寶寶六個月來的睡眠資料,你大概知道他何時會醒來,要喝奶等,寶寶六個月以後改用佛伯的逐漸消退法,讓寶寶和您家人能一夜好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