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怎麼就變成了一種錯?

前陣子和同事吃飯,除了對地產行業未來的不自信外,同時還瀰漫著一種對年齡的恐懼——若是過了35歲還沒有升到管理層,就算是觸碰到了職業生涯的天花板。

其實也不單是地產行業,整個社會都散發著對年紀大於三十歲尚未進到管理層人士的不友好,比如前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華為辭退34歲以上的基層技術員工,都是已經發生的鮮活例子。

為什麼年紀大再也不是職場上可以論資排輩的籌碼,而成了讓人擔憂的劣勢?想起先前的一個回答,貼在這裡,也供有相同困擾的朋友稍稍參考。

小山:為什麼許多才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著急迫切想成為所謂的人生贏家?

因為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使「成功」前所未有的近在眼前。

------

1.輿論導向使得精英崇拜成了唯一價值觀

很久沒去書店,偶爾去一次,常年盤踞暢銷書榜單的大部分是各種成功學;電視節目里,總有人穿著皮褲帶著眼鏡問道:你的夢想是什麼,襯在旁邊的是戲很足的觀眾和淚很多的家屬;各種營銷號和媒體人拿著月薪不過萬的薪水,向大眾展示年薪百萬的時候應該怎麼穿衣打扮。

互聯網的普及,原本各種遠在天邊的信息都變得觸手可及,各種故事,各種大牛,各種慾望也觸手可及,彷彿只要早睡早起,天天健身就可以成功。我們不能沒有夢想,不能嚮往平淡,精英們都見過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四點的天空,你又怎能做一個天天睡到八點半的懶蟲。

這種單一價值觀的輿論宣傳以及精英崇拜給予世人最大的壓力是社會身份不夠高時的一種羞恥感。而正是因為那些精英的生活近在眼前,就讓人有一種「成功」很容易的錯覺。

-------

2.技術的迅速革新導致嚴重的年輕崇拜

互聯網只有了20年,淘寶只有了13年,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的微信只有了區區6.7年。

我們處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科技變革最為迅速的時候,過往對於前輩的、經驗的崇拜變成了對於年輕的崇拜。因為越來越多行業在新技術的衝擊下蕩然無存,很多人累計一輩子的經驗頃刻間變成了時代巨輪碾壓下的塵土,唯一不變的變化就是一直在變。那麼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便出現了年輕崇拜。一個公司里最受人矚目的不再是那些擁有常年經驗的老員工,而是初出茅廬便敢沖敢闖的八零九零後。大部分的商業分析定位報告里的主要客戶也都鎖定90後。

年輕兩個字,成了現世的最大資本。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張愛玲的這句名言幾十年後成了當今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這種情況下,催生的心態便是求快。

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越小越好;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越短越好,否則怎麼能獲取更大的成果與更高的地位。於是我們開始越來越著急,越來越焦慮,一邊擔心著歲月的流逝,自己不夠新鮮,一邊在任何事上都尋求捷徑,10分鐘學做PPT,30天學英語,每件事都想加上催化劑。

加速加速再加速,稍微慢了老了,焦慮就鑽到了心頭。

------

但也許成功二字從來都沒有比原來更容易。

知識大爆炸,世界扁平化,消滅了更多因信息不對等而存在的機會,加上社會結構逐步穩固,高房價引發的階級上升通道逐步封閉, 毫無背景的年輕人想要獲得世俗的成功越來越難。

所以目前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就是來源於那些成功的表象、成功的捷徑更容易看到而已。

若是真的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這種假象所蒙蔽, 做任何事情都要記得那句話:

你想得到什麼?能拿什麼換?

(第12天--170918)

關於空想家的100天:

克服三十不立的焦慮感,從堅持一件小事做起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讀書越多越想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當下主流價值觀對精英主義的評價是什麼?
知乎的走向是精英化導向嗎?知乎怎麼看待不同回答者的互相攻擊?
為什麼學院派和精英主義者們對網路文學不屑一顧,甚至視其為垃圾?
精英獨裁的上限是不是比民主高?

TAG:职场 | 成功 | 精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