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筆記:治亂的得失(上)
這幾天讀完了一本書,拿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讀下來,感覺書的整體內容布局有些亂,但是有些方面是寫的很不錯的,讀完以後,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有些內容,我也是不認同的,但是瑕不掩瑜,我認為從這本書里還是可以學到一些知識的。文章大概分成這麼幾個部分,分別是海權時代,農耕中國,帝國宿命,布衣天子,成化中興,治亂得失這麼幾個大塊兒。我覺得寫的不錯的內容有農耕中國,布衣天子,成化中興,裡面提出了一些和主流史學不同的觀點,也算是從另一個側面幫助我們更立體的去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政策。這個文章裡面參照的主體應該是以明帝國為主要敘述對象的。
海權時代
海權時代裡面以鴉片戰爭和日俄戰爭為例,從工業化程度和物資運輸方面的角度切入,來分析兩場戰爭的成功原因。有一個觀點,很新穎,就是「陸權和海權競爭,直觀的來講就是比拼你利用陸地和海洋運輸物資的能力哪個強」。從這個方向出發,「一帶一路」的成功實施,離不開現代國家陸地/海洋運輸物資能力的提升。而其中隨著中國高鐵里程的爆發,中國高鐵的「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中的「一路」有希望成為現實。因為陸地運輸物資能力的提升,對中國和其他相關國家來說,是陸權海權並舉的重要基石。
農耕中國
這個章節,我認為比較不錯的觀點有這麼幾個部分。我做了一個梳理,總結如下:
從發展的脈絡來看,大河文明-農耕化-農業化-養得起眾多人口-為工業化創造條件。這也是華夏文明可以在歷史上,長期同草原文明鬥爭的情況下,逐漸掌握主動權的原因之一。因為農耕化的文明,決定了我們在實現農業化的道路上,遠遠的甩開草原文明的對手。而農業化又保證了我們的文明有剩餘,養得起眾多的人口。而人口眾多,也決定了華夏文明的體量遠勝草原文明。而華夏文明的特殊性,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地理封閉,空間廣闊和條件艱苦這三個特點。這三個特點又進一步決定了中華民族較強的生存能力和組織能力,進而促成中國採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而在此制度下,君主勵精圖治,各個機構各司其職,就大概率的可以高效調動國家資源,實現王朝崛起。
從制度的建設來看,華夏文明的興衰一直在集權和封建(割據)勢力此消彼長間徘徊。而集權與封建(割據)也是需要控制好一個度,否則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就會失衡,政治經濟的失衡會進一步導致社會公平的失衡。所以華夏文明5000年,都脫離不了一個「平衡」二字。參考漢武帝時期的酷吏集團(漢武帝本質是想在集權和封建中,尋找平衡點,控制或者延遲地方豪強土地兼并的問題)和毛主席晚年的一些活動(更多的是為了實現一個高效廉潔的官僚機構,本質上也是為了實現平衡,但是最終卻一發不可收拾),這些歷史事件,本質上都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度,反而出現了一些問題。華夏文明另一個偉大的制度建設,當屬科舉制了,科舉制的存在,大大縮短了中國改朝換代的混戰時間。因為通過科舉制,中央將全天下的人才收歸囊中,地方上面已經沒有割據勢力,或者即便有割據的勢力,但是因為優秀人才已經被吸納進垂直管理的官僚系統,所以新政權只需要沿用舊政權的管理體系,就可以在很快的統一管理中國。
仔細想想,歷史確實是螺旋式的上升。讀史可以有自知之明。
帝國宿命
這個章節更多的是從數據方面分析為什麼中國的王朝很少有突破300年的大限。這個300年大限,有點類似人類目前的癌症(癌症和人類的年齡其實是密切相關的)。而背後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土地兼并導致的失衡。雖然土地兼并的原因起點不同,但是當土地兼并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而人民卻還要繼續承擔沉重的稅收和勞役負擔。那麼混亂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這裡總結如下:
- 秦隋元,亡於暴政。並非死於土地兼并的「癌症」。相反,因為用力過猛,提前透支了國運。從管理的角度來說,真如「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要反覆折騰。
- 西漢/東漢,土地兼并導致了集權和封建的失衡。中間出了一個王莽,想要逆轉,可惜失敗了。其實土地兼并在北宋南宋也是一個大問題,不過我並不認為有宋一代是大一統時期。所以這裡暫不討論。但是西漢東漢,都是因為土地兼并引發進一步的動亂,不同的是,西漢是王莽刺激了一下,相當於催化劑了,提前導致了農民起義。而東漢是土地兼并造成農民起義,通過鎮壓農民起義,地方豪強的勢力進一步崛起,進而導致集權和封建的權力失衡。進而導致東漢王朝的覆滅。當然,書中並沒有從其他方面來探討更深層的原因。比如東漢時期,漢人與羌人近百年的戰爭,氣候的變化等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東漢時期的地方豪強和西漢末年的土地兼并,有著密切的聯繫。畢竟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就是在南陽豪強地主集團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
- 西晉/東晉,門閥政治導致了土地兼并,進而導致了社會公平的失衡。其實門閥政治是東漢末年的地方豪強的延續,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又進一步壯大了門閥的勢力。門閥勢力的壯大,與土地兼并的程度成正相關。當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起義暴亂就不可避免了。只不過有晉一代的中央比較窩囊,對內壓不住門閥勢力,對外干不過草原文明。但也正是門閥政治,為楊堅代周統陳,建立大一統的隋朝奠定了基礎。因為對門閥勢力而言,誰做皇帝無所謂,重要的是誰可以保障門閥的利益。
- 唐,明,清,間接敗亡於農民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明朝的闖王起義還有清朝的太平天國。三個農民起義,都有土地兼并的影子,但也不盡相同。黃巢起義的坐大有唐末藩鎮割據的影響,也有連年災荒的問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更多的明朝末年連年戰爭饑荒,苛捐雜稅相關。太平天國的起義,除了土地兼并嚴重,還有西方列強的滲透及自然經濟的瓦解相關。這些起義都極大的削弱了帝國的力量,從而導致了集權和封建(地方/藩鎮勢力)的失衡。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其實我覺得多讀讀史書,多看看別人的觀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多方面反思。另外最近我打算開通一個新的專欄,名字叫煙波江上談,上面會集中寫一些我旅遊,讀書的筆記。
推薦閱讀:
※想要維繫一個Minecraft伺服器的正常秩序,腐竹需要恪守哪些準則?
※最近的思考
※如何看待劉強東:看完員工宿舍氣的想打人?
※如何處理不去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