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77章 張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流行的註解: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相對性之真解:

自然法則,就像是一把拉開的弓。

偏向於高的,自然法則抑制它;偏向於低的,自然法則舉起它。偏向於有餘的,自然法則消減它;偏向於不足的,自然法則補充它。

自然法則,消減「偏向於有餘的」、補充「偏向於不足的」;人類的法則卻不這樣,它消減不足的來奉給有餘的。

誰能有餘,並因此而取出自己的奉給天下呢?只有「遵照自然法則行事的人」能這麼做。

正因為這樣,聖人對天下施加影響卻不偏執於「把持天下」,事情做好了卻不偏執於「身份地位」。

像這樣做,因為他不想激發「賢」的相對性。

相對性之真悟:

天之道,其猶張弓也!

天之道:自然的平衡法則。

:猶如,好像是。

張弓:拉開的弓。

【自然法則的作用,就像是一把拉開的弓。】

弓是怎麼被人拉開的呢?

人是左手往前撐著「弓身」,右手往後拉著「弓弦」。

弓對此有什麼反應呢?

「弓身」會向後施加反作用力,「弓弦」會向前施加反作用力。

自然法則的作用,就像這把被張開的弓的反作用力。

自然法則的反作用力,沒有事物能夠抵擋的住。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偏向於高的,自然法則抑制它;偏向於低的,自然法則舉起它。偏向於有餘的,自然法則消減它;偏向於不足的,自然法則補充它。】

老子接著舉了幾個例子,來詳細說明自然法則是如何反作用的。

事物屬性偏向了什麼屬性,自然法則就會朝其相對的屬性施加反作用力,以消減多餘的相對性,使相對性達到平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法則,消減有餘的、補充不足的;人類的法則卻不這樣,它消減不足的來奉給有餘的。】

為什麼說人類的法則是消減不足的來奉給有餘的呢?

因為世人大多隻利己,有錢的壓榨沒錢的,有權的壓榨沒權的,強大的壓榨弱小的。

所以人性法則是失衡的,所以要效仿天道,以恢復平衡。

孰能有餘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

【誰能有餘,並因此而取出自己的奉給天下呢?只有「遵照自然法則行事的人」能這麼做。】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施加行為,施加作用。這個「為」,指的是「修復平衡」的行為。

弗有:不偏執於「把持」、「佔有」。

弗居:不偏執於「身份地位」。

不欲:不想。

見賢:顯現「賢」。指:激發「賢」的相對性。

【正因為這樣,聖人對天下施加影響卻不偏執於「把持天下」,事情做好了卻不偏執於「身份地位」。像這樣做,因為他不想激發「賢」的相對性。】

為什麼聖人不想激發「賢」的相對性呢?

因為會導致相對性失衡。

為什麼說聖人做了「為」和「功成」等屬於「賢」的事情後,如果偏執於「為」和「居」,就會激發「賢」的相對性呢?

因為「把持天下」和「佔據身份地位」,對人來說都是有利的。

第三章我們講過,如果統治者使得「利」和「賢」之間產生了必然聯繫,世人就會因為想要得到「利」,而去爭做「賢」。因此「賢」就會變成「不賢」和「偽賢」。

所以聖人為了避免激發多餘的相對性,為了保持相對性平衡,才「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用「張開的弓」來比喻自然法則的反作用。

然後又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反作用的體現。

正是因為自然法則的反作用,所以有道之人要保持相對性的平衡,以免遭受自然法則的反作用。

所以聖人「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都是為了不激發額外的「賢」的相對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將出任武漢大學校長?
大學學了不喜歡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小孩子在學校被孤立怎麼辦?
得過NOI金牌後再參加NOIP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