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案例分析:國茶學習立頓,只有死路一條。

這是2013年寫的一篇舊文,但舊文不舊,特意收錄。

國人喜歡「偷師」,「師夷長技以制夷」立論近兩百年來,被各行各業用得滾瓜爛熟,特別是現今IT行業,簡直出神入化,神鬼哭泣。然而說到「偷師」外來茶品牌,就「偷」得有點四不像,很是不地道。按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歷來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飲品,歷千年而不衰,老外要好好的「偷師」中華茶文化才對!但Thomas Lipton這個老傢伙不信邪,於1900年代,硬生生地搞出了個「Lipton」茶品牌,他不學大碗茶,也不學功夫茶,而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簡直太霸道,太欺負人了。

於是國人開始自卑,「七萬家茶企抵不上一個立頓」言論被廣泛應用,用著用著就用成了真理!本人也曾撰文寫到,從茶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別說七萬家茶企抵不上一個立頓,就是七十萬家茶企業恐怕也抵不上一個立頓!自卑的結果是,很多茶葉老闆開始認識到差距(這個差距也忒大了點),欲奮起直追,首先是學習,然後是超越!過去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茶品牌喊出了「做中國人自己的立頓」、「立頓第二」、「超越洋品牌立頓紅茶」等口號。如果光是扯著嗓子喊喊,增加點品牌曝光率,那也無可厚非,畢竟宣傳手段多種多樣。但還是有一些茶品牌玩真格的,不僅忽悠經銷商,還忽悠自己,最終經銷商被忽悠死在半路上,而企業也舉步維艱,想像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蹦躂了幾下,就偃旗息鼓,再也不敢提「立頓」二字了。

為什麼立頓能做到的,中國茶企做不到?為什麼消費者偏偏選擇購買和品飲立頓這樣的「垃圾茶」,而對國人自己的「高檔茶」不聞不問?為什麼立頓可以從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地收購原料加工後又賣給這些地方的消費者,而中國自己的茶葉品牌,在自己門口,有先天優勢卻做不到?最重要的是,為什麼中國企業學習立頓,卻不能像立頓一樣取得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

我們從以下九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希望那些立志成為「立頓第二」的品牌,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成就自己的品牌,而不是「立頓第二」!

一、產品單一VS產品多樣

立頓力求做最少數量的單品,在市場上,我們最常見的也是銷售最好的,就是那款最普通不過的「黃牌精選紅茶」。立頓也有很多的產品,比如溫潤紅茶、綠茶、烏龍茶、檸檬茶、花茶以及草本茶等十餘個產品,它們組成了中國市場上的立頓大家庭。但經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立頓幾乎靠一款產品打天下,其它的只不過是陪襯而已,而這款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符合商業上的「二八」規則。

國內茶品牌不甘心一款產品打天下,他們為滿足不同的經銷商和消費者,生產出了各式各樣的茶品,有緊壓茶、散茶、茶包,每種茶葉品類有分出若干小品,一個比較正常的茶品牌,它每年都在不斷地增加產品品類,每年都在大量地淘汰產品品類,很多產品研發出來,就銷售一批,甚至一批都沒銷售完,就開始消失了。說好聽點叫做個性化定製,說不好聽點叫做沒有主見。

單一產品的好處是,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在喝這個小小的茶包,從而為宣傳、推廣、銷售服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節約了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多樣化產品的好處是,幾乎每一個挑剔消費者,都能找到適合他的產品,但這樣一來,企業就麻煩了,拋開技術不說,成本急劇增加。立頓並沒有因為產品單一而遭到大部分消費者的拋棄,而國內品牌並沒有因為產品眾多而獲得更多的消費者。

所以,學習立頓,你是否夠膽量將你的產品線砍掉一部分,只留一兩款產品?

二、品質穩定VS品質不穩

有消費者告訴我,他在中國喝到的立頓紅茶,與在美國喝過的立頓紅茶,今年喝到的立頓紅茶,與前幾年喝到的立頓紅茶,其品質、滋味和香氣幾乎沒有差別。我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我相信立頓可以做到這樣。

而另一些消費者告訴我,他們喝到的今年的大益7542與去年喝到的大益7542,今天喝到的大益7542與前幾天喝到的大益7542,這一個批次的與另一個批次的產品,會有一些差別,甚至會有較大的差別。7542這款產品,幾乎是國內茶企出貨量最大的一款產品了,但它也做不到品質的基本穩定。

如果一個消費者喝一個品牌的一款茶時,總是有不一樣的體驗,這個消費者在消費產品時的決策成本,往往過高。

並不是我們的企業不想將品質和口感做得穩定,而是沒有辦法做得穩定,他們認為雨水、氣候等都會影響茶青品質,卻忘記了這些因素也會影響立頓的品質。

所以,想要學習立頓,你有把握將你的產品質量做得足夠穩定么?

三、品飲簡單VS品飲複雜

立頓倡導的是簡單便捷的生活方式,不論在辦公室,還是在快餐店,不論是居家還是出門旅行,都可以很輕鬆地喝到一杯乾凈的茶水。他的文化追求的是簡單化,是人們在喝一杯紅茶的時候,不要總想到自己喝茶很了不起,更不能增加喝茶的負擔。

國內的茶品牌不是這樣,他們要麼將茶做得很尖端,要麼將茶做得很爛,但都做得很複雜。我見到過很多人不會泡茶,泡出來的茶水難喝至極,所以中國茶葉企業開始強調好的茶具,好的泉水,好的沖泡技術,合適的時間……企業將消費者培養成專家,使消費者對香氣、滋味等等的詞語了如指掌,培養消費者喝茶的神聖感,彷彿喝到一杯茶水,是件多麼驕傲的事情,是件可以拿出來炫耀的事情!

一個普通消費者只想喝杯茶解渴而已,你搞得那麼複雜幹什麼?簡單的品飲方式,隨時隨地可以消費,而複雜的品飲方式,需要去「尋找」時間來消費,你能很好地理解「尋找」一詞的含義么?你知道「尋找」是極其巨大的成本么?

要學習立頓,你能拋得下那些複雜的技藝和茶具么?如果不能,你付得起教育消費者的資金和時間成本么?

四、完全渠道VS單一渠道

我們帶著孩子到麥當勞吃個快餐,服務員問你要不是來杯立頓紅茶;我們相約幾個朋友到小區邊上的茶館喝泡茶聊聊天,服務員端上來的茶壺裡泡著四五袋立頓紅茶;我們到各種大小超市買東西時,立頓紅茶的包裝會出現在你的眼中;我們住個好點的酒店,房間里放著的是立頓紅茶;我們去參加個會議,立頓紅茶招待;我們想喝杯時尚的果茶時,最佳搭配的對象還是立頓紅茶!立頓紅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的視線範圍內。這就是全渠道。

國內的茶品牌這幾年流行加盟連鎖,每個城市力求開幾家店,最成功的品牌當屬天福茗茶,但不論這個城市有多少家的天福茗茶店,購買和使用還是不太方便,有時為了買一小包茶葉招待客人,還得開個車跑很遠,茶葉賣得貴先不論,時間耽誤、出行成本不划算啊。這還是做得好的,那些一天喊著要「超越立頓」的品牌,甚至連像樣的門店都沒有幾個,你讓消費者到哪裡去買?

對於國內的企業來說,「渠道」二字可不是說說玩的,這是真正需要花大錢的地方,可國內茶企基本上不具備團隊作戰的能力,有錢也不敢全渠道的投資。再說了,憑五花八門數量眾多的產品,還不要說全渠道建設,就算只進入家樂福和沃爾瑪,就夠你頭大的了!

所以,千萬別學立頓去做全渠道。假如你在立頓的渠道里(比如說商超)對它構成了威脅,哪怕是小小的威脅,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說,它也會動用價格槓桿,將你逼死。不信么?請看看車仔普洱茶的價格吧?你想競爭,先過了這一關再說。

五、一以貫之VS三天兩頭

立頓對品牌的堅持,對產品要求的嚴格程度,對投入的激情和嚴謹,一百年如一日,不斷的進行著,不斷的擴大著,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君不見立頓剛入國那會兒,冒著在老祖先面前班門弄斧的風險,硬是頂住的了壓力,花費了巨資,長時間大手筆的投入,才有了今天立頓在市場上的一枝獨秀。

國內的茶品牌,別說讓他虧損三五年那麼多,就是今年投資到明年還不賺錢,他就首先否定了自己,把錢拿去買房子了,等到心血來潮時,又激情滿滿的進行規劃,一遍又一遍的規劃,一次又一次的忽悠員工忽悠自己,沒過幾天,股票趨勢不錯,得,理想先放一邊,投資股票賺點錢再來做「立頓第二」!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沒有一以貫之的犧牲精神,沒有長遠投資的打算,沒有為了一個目標目不斜視的本事,請你別學立頓。要知道,品牌不僅僅是金錢轟出來的,金錢轟出來的是知名度,而不是品牌度!

六、精準定位VS含混不清

當你看到立頓廣告的時候,甚至當你看到立頓茶包的時候,你立馬就知道這個產品適合誰消費。也許你質疑立頓的定位不夠精準,你的理由是立頓幾乎適合所有人,自己的消費者是誰都不知道,不如我們的會員制,這叫定位精準么?我想說的是,定位精準的不是消費者,而是消費心理!如果不能理解定位的問題,請先找《定位》來學習學習。

國內茶品牌喜歡搞個會員制,會員制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精準分析會員的消費喜好以及消費能力,從而為會員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及服務。但問題是消費者都有個性,你服務得過來么?把生意模式複雜化後,有很多方面做不到,做得不好,給自己設置了難題。有人跟我說,竹葉青的定位就很好,高端禮品,政府消費,很清楚嘛!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我只能呵呵!

立頓知道大多數消費者心中共同的需求點在哪裡,所以抓住消費者心理上最軟弱的那個點來定位。國內企業同樣知道消費者心中的需求點在哪裡,於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定位。可問題是,立頓面對的是上億的消費者,他們的定位滿足了這些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而你面對的是幾個消費者而已。量級不一樣,一個是大象,一個是螞蟻。

所以,如果學立頓,就請你開發適合大多數普通消費者願意消費的產品出來!實在做不到,也請你開發適合一大類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出來。

七、拚命壓價VS拚命提價

在國內企業看來,立頓是傻子,定價那麼低,空間那麼小,毛利分分錢,還做得不亦樂乎。立頓自己很明白幾個道理:一,定價高了消費者不接受;二、定價高了進入門檻就低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句話,請向茶商學院提出諮詢);三、標準化的生產和銷售管控,可以將一大部分追趕者拋在半道;四、產品要做的不是提價,而是在原料漲價的同時,能通過降低各方成本來滿足產品價格穩定,不到萬不得已不提價。

看看近幾年普洱茶的瘋狂,你會明白國內茶老闆對於利潤的不滿足,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款茶品不論好不好,銷售員如果判斷你是個新手,那麼他就敢向你開口要十倍的價格。我有朋友開個小茶店,買點散茶加個包裝,出手就賣原價的十倍。這讓我想起那些賣金駿眉的,300多塊錢一斤的「金駿眉」,拿到東北後,加個包裝敢買三萬!天哪,慾壑難填啊!

想要學習立頓,國內茶品牌,你是否敢將毛利空間降到30%甚至是20%以內,也許你認為這個空間太低了,但你想想立頓,它可是能賺大錢的!如果不敢降低毛利空間,喊喊口號得了,千萬別玩真格的!

八、 技術至上VS超低門檻

你也許認為立頓沒有技術含量,不就是一台IMA機么?好吧,你贏了。聯合利華設在全球各地的研究所以及那些專門研究袋泡茶的科學家,白白領著高昂的工資,什麼事也不幹!姑且不論這個,你自己也許加工過袋泡茶,好好對比下立頓的袋泡茶,有什麼不一樣?不要小看這個茶包,裡面學問大著呢!我記得有一次某滇紅企業的副總告訴我,他們做的袋泡茶,開水一衝進杯子茶包就浮起來,然後他感嘆道,立頓就是不一樣啊!

我還記得我以前的老大告訴我,中國人做茶太難了,門檻太低了,三千萬投資建個茶廠也只是生產餅茶,拿三千塊錢買100公斤原料也可以做餅茶賺錢。混亂的低門檻,競爭永遠無序,誰敢投入?

是的,在超低准入門檻的前提下,誰敢投入?

如果你沒有辦法提高技術門檻,像立頓那樣,即使年復一年的做一個小小的茶包,上百年來還不斷的投入研究經費,那麼你學立頓是白學的,你能做的事情,那些小茶企小手工作坊比你速度還快。本來么,在我們這裡,山寨最盛行了!

九、標準化高VS沒有標準

立頓紅茶的標準化程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產品層面上的標準化,口感穩定,質量穩定,生產標準化,包裝標準化,物流標準化;其次,在經營層面上,宣傳標準化,組織標準化,市場操作管理標準化,服務流程標準化……

我們國內的茶葉品牌,和「標準」沒有關係,他們要麼不重視標準化的流程,要麼鄙視標準化,要麼雖然重視,但無能為力。從產品生產到經營管理,沒有一套合乎邏輯的操作標準。那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的是個性化?同樣的產品,相隔幾天生產,就產生了個性化!

我們會說: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

這麼說,我們的企業基本都是三流企業,甚至三流企業都算不上,好歹三流企業能將產品規劃好做好,而我們大家整天埋頭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將產品做到使張三李四喜歡,而不是使更多的人喜歡,當然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所以,千萬別學習立頓,他在做標準,你最多在做產品!追趕起來,痛苦得很。

最後總結一下。

有人會對我說的這些很反感,他們會說,我生產的袋泡茶,口感滋味都比立頓的好。但問題在於,他沒有說價格比立頓低,也沒有說比立頓穩定,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對研發的投入為零;也有人會告訴我,他在做家樂福、沃爾瑪超市,貨架比立頓還大,陳列和促銷比立頓厲害,單店賣得也比立頓多,這難道還不是趕超立頓么?可問題在於,立頓在家樂福、沃爾瑪的生意,你看得到的部分本身就不賺錢,他憑藉強大的無所不在的渠道,實現貨物的流通及盈利,你做得到么?還有人告訴我說,立頓的茶葉原料是他供應的,都是垃圾茶,很不好的原料,不能喝的。但真正的核心就在這裡,你供給了立頓垃圾茶,經過立頓的科學配方,它就變成了一款不錯的茶品,你不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反倒嘲笑立頓的產品質量。要說起質量來,國內哪家企業敢跟立頓PK一下么?恐怕沒有!

這我想起了那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在盲人的眼中,大象是一面牆壁,是一把大扇子,是一把掃帚,是尖尖的角……

我們學習了立頓的一個部分,沒幾天便不能繼續,原因就在於,我們看到的立頓,只是立頓的一個方面,我們學習立頓,也只是學習了它其中一個方面,忘了它是一個龐大的整體,單獨分開來學習,就會四不像。立頓通過它無所不在的全方位營銷,已經是一個大眾的生活方式締造者,而你,卻只能做一個產品生產者,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推薦閱讀:

普洱茶年份越久價格越高…是否口感也越好?
我是剛剛喝普洱的新人,剛接觸普洱就喝生茶可以嗎?怎麼樣能提高自己的品茶能力呢?
龍珠(丹珠?)是適合普洱茶的形狀/工藝嗎?
普洱有什麼好喝的?喝普洱到底在品什麼?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