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又雙叒叕搞戰機選型,這次啥花樣? | 晨楓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8月28日,印度空軍高層透露,印度又雙叒叕要啟動戰鬥機競標了。印度空軍已鎖定洛克希德F-16 Block 70和薩博「鷹獅E」,將在9月要求兩家投標,在三個月內提交投標計劃。這已經是近幾年第三次競標了,這種猶豫不決的風格的確是符合印度特色。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 作者:晨楓

8月28日,印度空軍高層向印度報界透露,印度又雙叒叕要啟動戰鬥機競標了。印度空軍已經鎖定洛克希德F-16 Block 70和薩博「鷹獅E」,將在9月正式要求兩家投標,在三個月內提交正式投標計劃。投標計劃不僅要求包括技術轉讓、本土製造,還要包括供應鏈轉移事項。印度空軍將在明年初決定入選方案。印度國防部還將在未來3、4個月內向印度工業界發布徵詢,在有條件的大型民企中徵求「戰略夥伴」,與外方組成合作團隊。印度空軍計劃在未來3、4年內與入選的印資-外資團隊最後簽約,要求在8年內由這個團隊啟動新型戰鬥機的製造。預期將製造120架戰鬥機,計劃耗資180億美元。

印度阿達尼集團宣布與瑞典薩博公司組成競標團隊,為印度提供JAS-39E「鷹獅」戰鬥機

印度塔塔集團則搶先和美洛克希德公司宣布合作,準備在印度製造F-16 block 70戰鬥機

說又雙叒叕,一點沒有誇張,這已經是近幾年第三次競標了。遠的不說,2011年 4月的「中型多任務戰鬥機」(簡稱MMRCA)計劃要求採購126架中型戰鬥機,計劃耗資86億美元(後來漲到120億、200億美元),要求前18架在原產國製造,後續108架在印度製造。美國F-16IN、F-18E、歐洲「颱風」、法國「陣風」、瑞典「鷹獅」、俄羅斯米格-35參加競標,初選中「颱風」和「陣風」勝出;2012年1月,「陣風」最終入選。但幾年的談判未果,MMRCA計劃實際上流產。2015年4月,莫迪與奧朗德草簽協議,購買36架「陣風」,全部法國製造,耗資88億美元。2016年9月,印度與法國最後簽約,還包括18架選項,預計2019年開始交付,在6年內交付完畢,同時MMRCA計劃中止。如果說原來的MMRCA是1.0版,那莫迪-奧朗德協議可算1.5版,是1.0版的縮水延續。

但印度的中型戰鬥機缺口依然存在,這36架「陣風」只是杯水車薪,於是有了這第三輪競標。現在還沒有公布新計劃的正式名稱,姑且稱之為MMRCA2.0。當然,MMRCA2.0不是MMRCA1.0和1.5的簡單重複,印度空軍特地規定:必須是單發動機,而且是已經成熟的型號。這是印度空軍根據戰略需要做出的定位,也是吸取歷史教訓的結果。

如果印度選中F-16,那麼未來這種戰鬥機將在南亞上空「骨肉相殘」

印度軍方奉行2.5條戰線戰略,要求能同時在巴基斯坦方向、中國方向和其他方向展開戰爭行動。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世敵,中國不僅是印度最大的鄰國,更有1962年的前仇。此外,印度只與尼泊爾、不丹、緬甸有陸地疆界,沒有多大的威脅,所以加起來算作0.5條戰線。

巴基斯坦是人口2億的大國。人口沒有印度多,地方沒有印度大,經濟更是比不上印度。但在軍事上,巴基斯坦不是印度可以輕易啃下來的。印巴分治後,兩國打了四場戰爭,基本上都是印度勝利。但巴基斯坦屢敗屢戰,在不承認失敗的民族心態上,巴基斯坦和實質上同文同種的印度還真像。巴基斯坦在印度西側一字展開,缺乏戰略縱深,印度空軍具有戰略優勢,並不需要特別大航程和特別先進的作戰飛機,就能適應巴基斯坦戰線的需要。裝備主動電掃雷達的「梟龍」Block 3使得問題複雜一點,但印度空軍基本上不需要新一代戰鬥機,就能應付巴基斯坦戰線的挑戰。

中國則不同。中國不僅人口多,幅員大,還是世界上綜合國力坐二望一的准超級大國。印度對1962年的軍事慘敗耿耿於懷,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更是憂心忡忡,只有先進戰鬥機才能勝任。廣袤的青藏高原也決定了印度空軍作戰飛機需要較大的航程,這決定了只有中型甚至重型戰鬥機才管用,這也是MMRCA2.0的定位所在。印度空軍要求管用30-35年。

印度空軍是有重型戰鬥機的,這就是280架蘇-30MKI(最後50架尚在交付中)。在印度和中國分別引進蘇-30MKI和蘇-30MKK的時候,兩者之間的技術對比成為很熱門的話題,但蘇-30MKI對蘇-30MKK並無決定性的優勢。十幾年過去了,即使不算殲-20,殲-10C、殲-16也在技術上也走到了前頭,蘇-30MKI優勢無存。

蘇-30MKI作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機,似乎滿足了印度的所有需要

儘管一些媒體天天說中國的蘇-30MKK不如蘇-30MKI,但實際上這兩者沒什麼本質區別,但蘇-30MKK比MKI提前10年形成作戰能力

印度計劃中的下一代重型戰鬥機是蘇-57,但長話短說,那是一條崎嶇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通。不管是從政治上還是財力上,中型戰鬥機是最現實的選擇。

MMRCA正是定位於中型戰鬥機的,但由於價格和不合理的技術轉讓條件而流產了。如果MMRCA2.0競標還是不加限制,再次選上「陣風」,那就成了笑柄。但「陣風」落選同樣難以交待,MMRCA1.0的選擇過程和結果就要放到顯微鏡下研究研究了。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更改條件,限制到單發,這樣就不可能出現歐洲兩風入選不好、不入選更糟的尷尬了。

問題是,戰鬥機競標應該以功能性要求為準,而不是結構特徵。單發也好,雙發也好,滿足一定的戰術技術和購置、運作成本要求就應該有資格參選,就像沒人會以單垂尾還是雙垂尾、上單翼還是下單翼作為選擇條件一樣。一般來說,單發戰鬥機比雙發戰鬥機的重量要輕、成本要低,技術上也要簡單一點,但這只是泛泛而言。對於具體的戰鬥機而言,單發戰鬥機也可以很重、成本很高、技術很複雜。這就是裁剪競標條件的空間,最後可以打造出一個為F-16量身定造的競標環境。

雷聲大雨點小的MMRCA競標到最後落實的只有36架陣風的訂單,這次再搞競標,為免尷尬,印度乾脆規定只能選單發戰鬥機,這下「兩風」就都沒轍了

對印度空軍來說,可供考慮的單發戰鬥機並不多,只有F-16 Block 70、「鷹獅E」和「閃光」。沒人應該質疑印度空軍的愛國情懷,但也同樣沒人應該質疑印度空軍的愛命情懷,所以印度空軍在指定單發的同時,也規定了必須為技術上成熟可靠的現成型號,這就排除了印度的「閃光」(也稱LCA)戰鬥機。

「閃光」是人們熟知的故事,這段故事還在不斷演繹出新篇章,只是所有篇章都指向同一個事實:「閃光」離成熟可靠還差得遠,更不用說有效。印度空軍吃技術冒進的虧不是第一次,蘇-30MKI是又一段被釣魚的故事。F-16 Block 70其實也是紙面上的型號,洛克希德並沒有已經在貨架上的現成品,「鷹獅E」也剛開始試飛,但在印度空軍眼裡,這些都比號稱批量交付的「閃光」更加靠譜,因此都是成熟可靠的,而「閃光」不是。

迄今為止印度生產LCA(「閃光」)的速度還是慢如蝸牛

「鷹獅E」是「鷹獅」的深度升級型號,外觀上變化不大,採用主動電掃雷達,增加了燃油量和載彈量,還有其他升級。「鷹獅」是西方最早具有網路中心戰能力的戰鬥機,「鷹獅E」當然進一步加強。「鷹獅」系列也是西方僅有的輕型戰鬥機,輕小靈巧,但戰鬥力依然強大,只需要短小的簡易跑道,購買和運作費用較低,使用和維護的技術要求不高,很適合中小國家空軍使用。還有一個好處是:「鷹獅E」使用通用電氣F414發動機,這是印度「閃光」使用的通用電氣F404的深度大改,「閃光」Mk2也有意採用F414,這樣可以達到很高程度的通用。「鷹獅」還有計劃改裝成艦載型,只要有人買單。

問題是,「鷹獅E」的性能達不到中國戰線的要求,航程和載彈量都不足,在MMRCA競標中就早早出局,在MMRCA2.0競標中也很難翻盤。另外,「鷹獅E」與「閃光」在起飛重量、航程方面比較接近,重疊度太高,必將擠占「閃光」的空間。「閃光」儘管猛閃而依然無光,這畢竟依然是「印度製造」,Mk1不行就Mk2,Mk2不行還可以有Mk3,反正一定要閃下去。「鷹獅E」可能使得「閃光」懷疑人生,那是不可以的,所以「鷹獅E」必須落選。

同樣是一台中等推力發動機,在薩博和HAL手裡,造出來的飛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果引進的話,怎能不讓「閃光」懷疑「機生」?

印度以尊崇法制自詡,對於程序和過程的合法性具有特別的執著,「鷹獅」落選不能顯得出於任意性,必須裁剪技術要求,使得「鷹獅」自然而然地「合理」落選。就這樣,把方的削成圓的,圓的再切成方的,最後制定出只有F-16才適合的MMRCA2.0要求,F-16最終入選將沒有懸念。

F-16Block 70是成功的F-16系列的最新型號,也很可能是最終型號。具有中型戰鬥機的起飛重量、航程和載彈量,配備保形油箱、諾斯羅普APG83主動電掃雷達、增推的通用電氣F110-132渦扇發動機、機內電子戰和紅外光電系統、先進座艙、頭盔瞄準等先進技術。雖然達不到對中國形成技術優勢的目的,這已經是印度能得到的最好技術了。在政治上,這符合莫迪政府與美國結成事實聯盟的政治路線。這也能滿足「印度製造」的要求。F-35也是單發,綜合性能更加先進,公關價值更高,但幾乎不可能滿足「印度製造」的要求。瑞典薩伯與合作夥伴英國宇航對「鷹獅」技術轉讓的條件或許更慷慨,但發動機還是卡在美國手裡。

莫迪上台後,大力推動「印度製造」理念。而且在文字上迴避常用的Made in India,特意用彆扭的Make in India,可能是要刻意避開國際上更通用的Made in China。MMRCA2.0對於Make in India有很具體的規定,要求:

1、包括專為印度制定的技術轉讓包

2、把印度國產系統整合在內

3、通過項目幫助印度打造相關的航空科技與工業的生態環境

歡樂的「make in india」

相比之下,「中國製造」已經是「青山遮不住」咯……

除了技術轉讓,莫迪政府還提出「戰略夥伴」理念,也就是在國營軍企之外選擇2-3家有實力、有效率的民企,鼓勵他們與外資方合組團隊,作為承接引進技術的消化平台,並組織和保障印度的國產化生產。先前盛傳的塔塔-洛克希德F-16團隊就是「戰略夥伴」理念的結果。印度國防部要在3、4個月內才發布對MMRCA2.0「戰略夥伴」的徵詢,塔塔已經搶先一步了。

「戰略夥伴」理念將在未來20年里用於戰鬥機、坦克裝甲車輛、艦船、潛艇等大型軍品的製造。莫迪政府試圖通過引入民企來改革積重難返的國營軍企主導的印度軍工體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希望這能做到按質按價尤其是按時交付。

最後這一點對印度空軍尤其重要。考慮到MMRCA2.0要8年後才能開始生產,假定生產周期為10年,這就是每年12架的產量,對印度已經很高了。「閃光」生產型在2014年10月1日首飛,到現在只有6架交付印度空軍。也就是說,平均每年2架的產量。相比之下,MMRCA2.0的12架/年簡直是宇宙速度了。

延長生產時間可以降低對「戰略夥伴」的要求,但印度空軍要求MMRCA2.0戰鬥機可以使用30-35年,考慮到在最好情況下要8年以後才開始交付,最後一架要18年後才能交付,最後一批MMRCA2.0戰鬥機的有效使用壽命只有12-17年,因此降低生產速度、延長生產時間並不是好主意。但這是太遙遠的問題,眼下要首先解決組成團隊和簽約的問題。MMRCA1.0就是在這裡打成死結的。

HAL至今組裝蘇-30依然是磕磕絆絆

洛克希德已經宣布將F-16生產線轉移到南卡羅萊納,之前所謂所有出口F-16全將由印度生產的說法其實也只是說說

大宗的戰鬥機外銷經常包括技術轉讓條款,一般包括在目的地國的總裝和部分子系統的本地製造。韓國、土耳其、北歐四國(荷蘭、比利時、挪威、丹麥)的F-16都是本地總裝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的F-18和日本的F-15也是一樣。但在製造過程高度模塊化的今天,戰鬥機總裝不是太了不起的技術,發動機總裝也一樣。真正核心的技術通常都留在原產國,重要零部件以封裝模塊或者完整構件的形式直接出口。印度的蘇-30MKI也是這樣的。事實上,印度按這一模式的「技術引進」已經實行了幾十年了,當年的米格-21就是這樣引進組裝的。幾十年下來,印度航空工業沒有獲得預想的進步,現在終於開始要求更深度的技術轉讓了。

專為印度制定的技術轉讓包的具體含義尚不清楚,但美國對於控制技術外流的經驗很豐富,日本F-15和澳大利亞F-18(老版)都要求不僅本地總裝,還要求基本構件和系統在本地生產。日本和澳大利亞並沒有因此而成為航空製造和研發大國,還得繼續依賴引進。且不說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印度的本地生產要求,印度需要的不是按照什麼規格、用什麼工藝、如果保質保量地製造各種系統和構件(這本身對印度當然是巨大的挑戰),印度最需要的還是如何按照要求設計這些東西,而這要求整個科研和製造體系,這是一個F-16項目不可能提供的,也未必是美國願意提供的。

印度要求在MMRCA 2.0戰鬥機里整合印度國產系統和武器,這是從另一個層面試圖撬開美國戰鬥機科技的大門。整合總是雙向的,不僅印度要對美國開放國產系統的技術性能和介面,美國也要相應開放。現代戰鬥機已經高度軟體化,大型複雜軟體系統的組織、整合、介面、測試本身就是技術秘密的一部分。在F-35的出口中,洛克希德硬性規定,所有目的地國(包括參與研發的「夥伴國」)的本地自研武器和系統都必須申請加入共同的選項清單,由洛克希德(實際上是美國空軍)統籌安排,擇時擇項加以整合。這些選項最終對所有F-35用戶開放,而不只是提供國獨有的。只有以色列空軍是例外,與美國空軍和洛克希德不折不撓地鬥爭了好幾年後,終於爭取到自主整合通信和電子戰系統的權力,不讓美國插手。印度有以色列的影響力嗎?這是有待觀察的問題。

以色列F-16I戰鬥機電子對抗系統據稱有相當於EA-6B的水平,很難想像除了以色列之外還有誰能獲得美國這樣水平的支持

另一個問題是印度國產系統的技術完善狀態。一旦整合到MMRCA2.0戰鬥機上,全系統性能就不再由原產公司完全掌控。在MMRCA1.0談判中,印度堅持達索要對HAL的質量負保修責任,達索堅決拒絕。印度系統整合進入MMRCA2.0後,性能保證問題也會成為一個扯皮的焦點。

除了「印度特色的技術轉讓」和整合印度國產系統外,印度還直接要求對方幫助建立支持MMRCA2.0的航空科技與工業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原來指生物與環境的共生互動和生命循環這樣的整體現象,但在蘋果和其他IT業界開始用這個說法描述產品、用戶、開發的互動循環後,生態的含義大大擴展了。在MMRCA2.0的語境里,生態首先指供應鏈,這包括極大擴展的本地製造範圍,但最終也包括升級和研發。換句話說,印度指望美國幫助打造相對完整的航空科技和工業體系。還是那句話,美國未必願意。

還在MMRCA1.0的時候,印度與法國的談判就因為類似的要求觸礁,最終靠MMRCA1.5才得以破局。無獨有偶,印度空軍正在尋求追加36架「陣風」,要求包括武器、專為印度而作的改裝和5年後勤保障,要求保證75%以上的出動率。但相比於MMRCA1.5的報價,要求得到40%的減價。希望最終與第一批「陣風」一起,部署在鬧獨立的西孟加拉邦的哈斯馬拉(離洞朗直線距離只有60多公里)和近日因為宗教大師被判刑而暴亂的哈里亞納邦的安巴拉(離中印邊境班公錯湖和巴基斯坦拉合爾只有150多公里)。有意思的是,印度空軍的這36架「陣風」是以蘇-57的替代方案提出的。

HAL在連LCA都還搞不定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做夢研製五代機了,不過這種號稱「維摩那」的戰鬥機到底能不能造出原型機,現在恐怕都還不好說

印度早就作為「合作研發夥伴」加入蘇-57的研發,並且計劃負責雙座型的研發。但俄羅斯除了笑納了印度的份子錢,並沒有讓印度參加研發的意思,雙座型更是遙遙無期。實際上基本的單座型都還沒有落實,定型與交付的時間一拖再拖。印度也對主動電掃雷達等必不可少選項不放心,在是否最終擁抱蘇-57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

另一方面,達索也在覬覦印度海軍的米格-29K的替代計劃,這些米格每一次起落都對機體結構造成一點損壞,保養維修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除了現有的「維克拉馬提亞」號(原俄羅斯「戈爾什科夫」號),印度海軍還需要為正在建造中的「維克蘭」號配備戰鬥機,共需要57架,「陣風」艦載型是現成的替代候選。達索希望最終能向印度提供200架空軍型和艦載型「陣風」,並以技術轉讓作為誘餌。這實際上就回到MMRCA1.0+了。當然,印度還在猶豫中。

隨著蘇-57正式定名,俄軍未來少量裝備這種戰鬥機已經板上釘釘,接下來Knappo工廠就等著印度的訂貨吧

其實不猶豫不決就不符合印度特色了。為了幫助印度進一步猶豫,波音提出向印度轉讓一條F-18E生產線,在印度製造57架F-18E。這是美國海軍還在繼續訂購中的一線主力艦載戰鬥機,在性能、壽命和升級空間上比F-16 Block 70更加有利。當然,這是雙發中型戰鬥機,在紙面上不符合MMRCA2.0的要求,即使印度海軍選定,在理論上也不會被印度空軍所採用。但印度是最善於和樂於變通的地方,誰規定一定要等MMRCA2.0結出正果後才能推動MMRCA3.0呢?

那MMRCA2.0呢?印度空軍早就明確了,關鍵詞是「將」。

就好像嫌事還不夠熱鬧,波音的F-18也想來印度海軍這兒分一杯羹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自由撰稿人、自動化專家晨楓。文章於2017年9月3日發表於觀察者網(m.guancha.cn/ChenFeng3/)。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這是否是印度低通脹的模式轉換?
印度在線視頻市場瘋長,方言內容的棋局才剛剛開始
我注意到印度男性喜歡在正式場合穿一種類似中國中山裝的服裝,請問這種服裝在印度語里叫什麼名字?
跟印度人交流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