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1舉國出口的復秦體制-耕戰

我並不看好中國經濟模式,甚至認為中國這種大搞福利輸出的外貿依賴型經濟,爆發危機的時間應該比美國早,但美國金融危機卻早於中國瞬間爆發連鎖漫延,這種強大的破壞力讓我重新審視一個問題,作為貿易失衡的兩頭,誰更加脆弱?

由於中國能公開的數據並不多,即使公布的也尚缺乏可信度,我只得站在官方的立場模擬官方的思維來推導中國政策背後的邏輯:

中國用稅率槓桿和匯率槓桿,保持出口商品的低廉,用存款準備金率和央票利率作為槓桿來回籠資金,控制結匯投放的高能貨幣,以調節國內的流動性,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如果把出口看作是長期國策,一個問題就必然需要引起當政者思考,財政能支撐多大程度的退稅和利息支出?這是外貿的延命丹。

或許過去巨量國債的運作經驗給一些官員以啟發:必須讓本幣對內保持一個較高的貶值速度,以對沖財政在退稅和利息上的損失。我很可憐那些在銀行排隊買國債的老人,中國的改革史就是政府花錢史就是平民通漲史,國債年限越長國家獲利越大、購者損失越大,可惜這些老人不知道。讓本幣貶值是任何一個投機取巧的政府不二法門,他比調整經濟結構要容易得多,因此寬鬆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從來都是御用經濟學者(不是家,中國經濟界少有大家之才,實際上如果激情點,稱為奴更確切)為權貴代言的基調之一。我們對此應該不稀罕,過去時時來潮,而今只是選擇一個新的高度而已。這些政策之所以成為偏好,是因為恰巧和中國其他困境的解決途徑耦合。

中國貨幣現狀正在陷入一個怪圈,財富不斷集中和消費不斷收縮,造成存量資金對經濟拉動意願凝滯-投資和消費兩方面都是如此,經濟越來越依賴增量資金投放和瘋狂的貨幣擴張。這當然容易理解,經濟危機時期如果能盡量用別人的錢投資,那麼就是最大程度保存自己,權貴們的小算盤無疑對寬鬆的基調是歡迎的。而扣題的另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出口的強勁,就必須減輕本幣的升值壓力和維持人力資源的廉價,特別是在資源價格變得不怎麼便宜的時候,本幣至少得和美元的貶值同步。

理念上共鳴還得益於操作手法上的有利可圖,寬鬆財政政策下的基建熱潮意味著權力尋租市場的復甦,而赤字則永遠是貼補政府支出最高效的注射療法,寬鬆貨幣政策的另一個含義是把銀行作為經濟危機的擋箭牌。

這意味著當你為工資增加而竊喜的時候,可能不久增加的數字就變成了海市蜃樓。沒人覺得奇怪嗎?中國消費品和美國消費品有著巨大的價差,中國GDP長年的高速增長,這麼多年來那些底層的消費能力愣是沒多大改善?實際他們的命運早就被安排好了的,那些工人必須廉價,以帶動出口的齒輪永動轉動,維持佔據強勢分配地位的食利集團不斷增長的貪慾,因為失衡的內需喂不飽這些食利者,他們恐懼於出口的萎縮。

官方一貫的基調是:通漲下的投機熱情合理而通縮下的休生養息是一種罪過,為什麼通縮是一種罪過?通縮只是貨幣現象,而經濟活力下降本質在於分配結構的失衡,把經濟活力下降歸罪於一種貨幣現象,只是想推銷寬鬆貨幣政策,為又一輪向大眾索取的意圖打伏筆而已。不過這也沒什麼奇怪,中國的集體主義從來就是行動上強制共同付出,口頭上強調共同享有。

至此,本幣貶值是舉國出口體制中承接過去和未來的一項長期耕耘的計劃,剩下就是尋找貨幣掛鉤的戰鬥對象。

知道為何要選擇美元掛鉤?因為世界上還有誰具有美國那種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承受中國廉價商品持續不斷的洶湧衝擊,中國的行政體系和食利集團不是一般地大,需要龐大的出口規模才得以維持。所謂耕戰的結局,一旦六國滅,秦國也隨著耕戰體制而消亡,舉國出口體制的轉向不是那麼容易的,進口國的經濟如果崩潰,作為出口國的中國經濟也不能倖免。所幸,美國傲慢的大國個性促使其即使在困境中也必須讓美元和經濟恢復強勢,中國便也樂享其成。

無論如何一國貨幣代表一國的綜合實力和政府信用,美國不能也不願隨意大幅度貶值來降低貨幣信用,崇尚經濟自由又促使美國不能象俄羅斯一樣強力地干擾民間自由貿易——對外強勢關閉某個行業的消費市場,美國就象一個貪嘴無法剋制的小孩,廉價商品對他有不可抵禦的誘惑力。中國舉國出口體制必然在俄羅斯面前碰壁,俄體制介於民主和專制之間,又有深厚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情結,其限外的經濟政策風雷厲行,說什麼行業對外關閉就關閉,中國苦不堪言,卻還必須和俄羅斯照幾張合影來企圖讓美國吃醋,一副近則不遜遠則怨的樣子,很是搞笑。

同時美國作為最大的消費帝國,其貨幣強弱和資源價格強弱聯動,這促使中國在持有美元過程中不怕美元的波動,美元貶值卻可在資源貶值中獲得彌補。美元雖然不是黃金,但也是一個大國的綜合實力象徵,挾美元以令諸國,能讓中國藉助美國的綜合實力和政府信用,獲得諸多國際政治上的好處。

這是一個體制對體制的對決,一個可以通過貨幣不斷對內貶值來保持一個龐大的底層勞役群體,以此獲得充盈的財政和廉價的商品,能向世界不斷傾銷並抵沖各種貿易失衡的負面衝擊,另一個則必然貪戀廉價商品而進入周期性的經濟錯亂。

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自由貿易讓各國從事自己擅長的行業,但每單位價格的商品背後實現的就業崗位數量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沒有順差和逆差的平衡雙邊貿易,雙方創造的就業崗位不同、喪失的就業崗位也不同,交換的商品每單位價格技術含量越高,人工含量越低,反之技術含量越低,人工含量越高。就業崗位不僅僅具有經濟價值更具有政治價值,交換中產生的福利只是時點價值,就業對整個經濟周期運作都至關重要,這正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傾銷的可怕之處。

過度的雙邊貿易,潛移默化地都會讓雙方的經濟結構都產生異變和扭曲,經濟層面的矛盾會上升至政治層面,這時......穩定這個詞有時和價值觀是分道揚鑣的,對內殘酷有時能成為戰鬥力卻不值得稱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貨幣背後的秘密》這部專題片?
金本位制的運作?
隨便讀一下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得主之一Bengt Holmstrom的論文

TAG:中美博弈 | 货币政策 | 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