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刃、雄鷹之爪:恰西克馬刀

在我們接觸的大多數描繪哥薩克的影視繪畫作品中,他們往往頭戴筒形毛皮帽子、身穿大V領、短袖、胸前兩邊掛著子彈袋的名為「cherkeska」的大衣,腰掛著握把呈「P」形而沒有護手的馬刀。尤其是哥薩克腰間的馬刀,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成為了大多數人腦中哥薩克的標誌。

▲人們印象中的哥薩克標準像

但是實際上,這身服裝以及腰間標誌性的馬刀都不是哥薩克的「原創」,而是來自於高加索地區。高加索地區位於伊朗以北,黑海、裏海之間,由於被大小高加索山脈分割,該地區分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兩部分。南高加索又稱外高加索,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屬於俄羅斯。

▲高加索地區的服飾

因為這一地區是聯通歐亞的戰略要道,所以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而連年的戰爭帶來的結果,就是當地民風尚武,並且在軍事上也頗有建樹,產生出了絕佳的兵器,也就是人們印象中的「哥薩克馬刀」。其實這種武器名為「恰西克」,在高加索地區語言中是「天堂之刃」的意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毗鄰高加索地區的哥薩克才佩戴這種馬刀,大多數哥薩克使用的馬刀都與當時歐洲普遍流行的馬刀沒什麼不同。

▲恰西克馬刀,其握把極具特色

十九世紀初,沙俄為了加強與新攻佔的亞塞拜然與喬治亞的聯繫,發動了對高加索地區中車臣、達吉斯坦和阿迪格等地區侵攻,隨即演變成了對整個高加索地區的戰爭。最終沙俄於1864年控制了整個高加索地區,結束了這場戰爭。

▲圖為裝備恰西克馬刀的士兵

但在戰爭中,俄軍尤其是俄軍中的哥薩克騎兵也充分認識到了高加索人所使用的「恰西克」馬刀的厲害,便紛紛要求換裝這種武器,於是俄軍開始大批換裝「恰西克」馬刀。除此以外,哥薩克就連服裝也向高加索風格靠攏,最終形成了現代人一般認識上的「哥薩克標配」。

▲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哥薩克服飾才變成了今天人們所認識的樣子

高加索人使用的恰西克馬刀全長在一米上下,刀身寬度大多在3—4.5厘米之間,厚度為5—7毫米,刀身通體等寬,刀尖呈刺狀,刀背前端開刃以利於刺殺。這種馬刀的刀身大多數為平造(刀身橫截面呈窄底邊等腰三角形),並開有血槽。刀柄呈少見的「P」形,刀柄後段朝左右兩側張開,從刀背方向向下看呈「Y」形,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在戰鬥中馬刀被甩出脫手,而這種具有特色的刀柄也被稱為「鷹頭」,更使「恰西克」馬刀有了「雄鷹之利爪」的別名。

▲恰西克馬刀上的各種血槽

面對這種「輕如鴻毛,利如剃刀」的武器,沙俄軍隊早在高加索戰爭初期與恰西克「第一次親密接觸」後,就開始嘗試仿製並裝備軍隊,但最成功的恰西克馬刀要等到高加索戰爭結束後很久才出現,那就是1881年式馬刀。

▲六款1881馬刀的樣式

這種馬刀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開始裝備軍隊,由沙俄中將戈爾洛夫設計,一共有6款,士兵、軍官各三款。其分別是1881年式哥薩克馬刀、1881年式哥薩克低級軍官馬刀、1881年式哥薩克軍官馬刀、1881年龍騎兵馬刀/佩刀、1881年龍騎兵軍官馬刀/佩刀、1881年式短款恰西克佩刀。

▲龍騎兵所使用的恰希克馬刀

其中主要配備騎兵部隊的1881年式哥薩克馬刀總長1020毫米,刃長870毫米,刀身寬33毫米,刀身質量1.35千克。1881年式哥薩克低級軍官馬刀總長960毫米,刃長810毫米,刀身寬33毫米,軍官馬刀相比低級軍官馬刀主要區別在刀柄上有較寬的防滑紋路、刀柄、刀身血槽上都雕有花紋。

▲製作精美的恰西克馬刀

總得來看,1881年式馬刀的質量上佳,其刀柄上的銅構件多由優質黃銅製成,刀身則由中碳鋼製成,經淬火後其硬度在40—50HRC,可掰彎成60度後彈回無變形,是長刀武器的合理硬度。相比老式恰西克馬刀,1881年式馬刀的一個特色改進是刀身與刀柄的連接方式不再使用傳統的鉚釘連接,而是將其改為了螺紋連接。因為這種馬刀設計合理且生產量大,在蘇聯時期也大量使用,後來的蘇聯馬刀設計也多受其影響。

▲蘇聯1927式恰西克馬刀

一種武器,因為使用者而名揚四海,反而使原創者湮沒無聞。高加索人使用的恰西克馬刀反而成了他們的死敵哥薩克的標誌性武器,不得不說是「上帝的玩笑」。相比這種背後充斥著血腥征服的「玩笑」,還是那些「翻唱成名」進而讓人們以為就是原唱的事情更擔得起「玩笑」二字。

▲雙持「恰西克」的現代士兵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比較成熟的武器鍛造技術有哪些步驟?都使用什麼材料呢?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造型都很浮誇?
被弓箭射中是什麼感覺?
這兩種武士刀的刀柄有什麼區別或由來?
類似@汗青 「我手上正好有」的那些古藏品一般是通過什麼渠道來的?

TAG: | 冷兵器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