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金壕買券商股是支持實體經濟嗎?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遏制資金脫實向虛,是所有金融監管管理部門當前的重要職責。「脫實向虛」,「實」在哪裡?「虛」又是什麼?「脫實」就是流動性不往經濟本源與核心基礎的實體生產、流通、服務、商貿等維護經濟循環運轉的各個環節的企業流去,資金脫離實業實體,使得實業實體企業流動性嚴重缺血,這樣發展下去,非要了經濟的「命門」不可。
「向虛」就是流動性在金融體系循環運轉,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拆借、相互倒騰資金、相互嵌套、層層包裝、環環剝利,最終瘋狂抬高全社會融資成本,造成流動性階段性緊缺。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嚴重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金融業回歸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回歸主業,遏制金融資金脫實向虛。要求資本市場、股市等都要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己任。股票市場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用,主要是發揮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重點是支持實體企業、科技創新類企業在股市裡的直接融資需求。
作為監管部門以及具有調控調節引導職能的直屬證券機構,應該自覺堅決、不陽奉陰違的落實中央要求,引導資本市場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重點支持商品生產、流通、商貿、外貿、交通通訊信息、新經濟新科技新技術創新型企業在股市裡的融資需求,並通過所屬公司的資金實力引導資金流向實體企業實體經濟里。而不是繼續將資金引導到金融機構等虛擬經濟領域裡倒騰牟利。
令人吃驚的是,證監會直接管理的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證金公司」)2017年特別是二季度以來卻繼續在股市裡將大量資金投入非實體經濟,加劇金融資金主要是股市流動性脫實向虛程度。證券支持實體經濟成為空中樓閣、徒有虛名。
新浪財經轉載的券商中國的報道標題稱,證金壕買19隻券商股,7家逼近舉牌線,還買成海通、東吳二股東。那麼,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呢?
截至2017年8月29日,除了中國銀河外,28家上市券商全都公布了半年報業績,證金公司增持股份距舉牌線只有一步之遙的有7家券商,分別是興業證券、光大證券、東吳證券、西南證券、東方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前6家的持股比例均為4.99%,持有中信證券4.97%股份。證金公司二季度末持有海通證券5.74億股,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證金公司二季度增持東吳證券8062萬股,持股比例由一季末的2.3%上升至二季末的4.99%,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二季度證金公司大舉買入了19隻券商股,不排除其他上市券商股東名單中也有證金公司的身影,只是未進入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證金公司買入力度最大的是國泰君安,二季度大舉買入3.34億股,其次是海通證券和華泰證券,分別買入2.34億股和1.85億股;證金公司買入股數超過1億股的共有9隻,分別是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方正證券、興業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太平洋;證金公司在二季度首次進入十大流通股東的有3隻,分別是國泰君安、太平洋、國信證券。
對此,首先對證金公司瘋狂買入券商股看不明白。是出於價值投資或是績優支撐嗎?顯然都不是。因為證金成為二股東的海通證券業績確實不錯,但是東吳證券凈利潤同比下降三成。8月29日晚,東吳證券披露半年報,該公司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7億元,同比下降30.51%;基本每股收益0.14元。就這樣一個業績下滑嚴重的公司,證金竟然買成二股東,讓投資者情何以堪?箇中原因何在?
其次,讓人看不清楚。證金公司的本職職能是幹什麼的?中央要求回歸主業,那麼證金公司的主業是什麼?證金公司是經國家同意,中國證券監督主管部門批准,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證券類金融機構。主要業務職責範圍是:為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提供轉融通服務,對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運行情況進行監控,監測分析全市場融資融券交易情況,運用市場化手段防控風險。
而證金公司卻扮演了既是裁判員、監督者,又是運動員的四不像角色。並且將直接進入市場買股票特別是買與自己業務高度關聯的券商股票作為了主業,而已經荒廢了自己轉融通的本職職能。
當然,在2015年6月A股大動蕩特殊時期,證金公司扮演一時的入市買股的托市作用還有情可原的話,那麼如今股市已經穩定下來來後,證金公司仍然在股市裡興風作浪直接買股,並且既加劇金融資金脫實向虛,又不回歸自己的主業,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從證金壕買券商股也就知道近期券商股暴漲的原因以及近期行情上漲的原因了。
總之,2017年二季度證金壕買券商股已經嚴重背離股票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推薦閱讀:
※IPO 新政後只需知道發行費用和老股轉讓的數量,就能提前算出發行價的區間是怎麼回事?
※我的操盤?
※拉斯維加斯:一場賭局
※你最長的一隻股票拿了多長時間,收益怎麼樣?
※2016年0105 股市日經?
TAG:股票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