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里的印章:《碧血劍》

我第一次看《碧血劍》是看的連環畫版,別提多興奮了,看袁承志學成下山,看他遇到青青,再看他山洞得劍,進京路上讓識阿九,再到皇宮見到自己的畫像以及與玉真子的那場打鬥……一隻胳膊換成鐵鉤又愛憎分明的何鐵手……伏線里又更有金蛇郎君的揪心情事與神妙武功……各種神奇的江湖事,讓人不禁心嚮往之,那時候,對武俠小說還處於初接觸,還不知道金庸的俠名,就純如對待一般的連環畫,但故事太過精彩,於是每每想再看這樣的畫書,後來再讀射鵰等書時,隱約覺得是同一個路子的,才開始翻查資料,知道了有這樣的一個人,寫小說能振興一家報紙(《明報》)的閱讀量,能靠著一支筆撐起一家報館,又加上他從來都關心時政,決不是一位幽居世外的高人,實在嘆服:金大俠真是有俠氣的文人。

後來讀北大陳平原老師的《千古文人俠客夢》,才恍然大悟,文人心裡該是都住著一段俠士之夢吧。

(《碧血劍》插圖)

說遠了,我們接著說印章:

《碧血劍》的體量也不大,也是60多萬字,篇幅與《書劍恩仇錄》相仿,其水平也相仿,都不足於與後來的那些大部頭相比,金庸後來大量修改,估計他自己對這部書心裡也是不滿意的吧(這部書的連載版、三聯版和新修版三個版本的的差別很大)。因為只有這樣的篇幅,通常我們見到的版本也是分上、下兩冊,其中扉頁上各有印章一方。

上部的印章是:

(《碧血劍》里的印章)

印文內容是「蘭生而芳」。袁承志是督師袁崇煥之子,名門之後,既是名門之後,自然是天生芬芳了,就像是蘭花,生來就是幽香的。其實金庸的小說始終是講究主人公的出身的,比如張無忌,武當名門之後,袁承志,名門之後,楊康、楊過的祖上是抗金名將楊再興,郭靖的祖上是梁山好漢郭盛,令狐沖其實是岳不群的養子,有好事者考證他是風清揚的兒子……後來金庸實在被人說得煩了,乾脆把韋小寶寫成了妓女的兒子,父親是誰都是個謎。外國小說中經常說某某是個貴族,是某個爵士之後等等,「血統感」這個東西在中外有統一的思想認識,似乎名門之後,就天生有一份榮光在頭上,至於袁承志,起名承志,要讓他承什麼志,實在是交待的不清楚(自己父親是明代忠臣,抗清名將,自己卻要反明助闖,這也是承志?),當然,這是他所處的時代的限制,名門之後、名師之徒,最後也只是遠走渤泥。

這方印的作者是梁千秋,原名梁袠,字千秋,江蘇揚州人,長期居住南京,生卒年不詳,活動於明代末年,為明末著名篆刻家。他是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的入室弟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何震是文人篆刻鼻祖文彭的弟子,在明代,文彭的篆刻思想到何震得以發揚廣大,何震的篆刻又多由梁千秋傳諸後世,所以說,梁千秋是一個使文人篆刻開枝散葉的的篆刻家,甚至中國篆刻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篆刻家韓約素,也是他的侍姬(有一說是小妾),可見梁千秋在篆刻上用功之勤,梁千秋作品風格較為多樣化,因此個性並不突出,他不像明五派任何一家那樣鮮明到足以創門立派。這方印漢白文印式,但四字逼邊較緊,又兼施刀過程中沖切並用,使印文顯得較為朴茂,隱約好像也有點浙派的切刀的味道,沒見過這方印的印面,不知刀法到底如何。

下部的印章是這一方:

(《碧血劍》中的印章)

印面的文字是「負雅志於高雲」。原話出自陶淵明的《閑情賦》,「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意思是:(於是我)將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將高雅的情志寄於天上的浮雲。據說西漢賈誼被貶長沙時也有此語。總而言之是文人志士不得意時的一種自況。其實,在中國封建社會,「用行舍藏」是文人志士的生命意義,重用我了,我就就出來做事,得不到任用就退隱山林,之不過,袁承志在失意之後,跟得更遠一些,他在中原難有作為,只能遠走海外,空有一腔安邦報國志,到最後只都做一片浮雲(最後一回的回目:「空負安國志,遂吟去國行」)。至於阿九那麼痴情的人為啥四處尋找而不見,是個很奇怪的事兒,不過那是題外話了。

這方印出自歸昌世,當然也是名家。歸昌世(1573-1644)明代詩人、書畫家、篆刻家。字文休,號假庵,江蘇崑山人,移居常熟。他的爺爺歷史上也有名字,就是歸有光,我們上學時學過他的《項脊軒志》,歸昌世早棄舉業,發奮為古文。書法學晉唐,善草書,兼工印篆,畫蘭竹在徐渭、陳淳之間,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篆刻與文彭(前文提過)、王悟林鼎足而立。這方印印文字法承接宋元,章法上並排兩行,線條頗有漢人渾厚感,這是一方字法篆法優秀,章法平平,刀法甜熟的作品。

顯然,金庸選這兩方印除了跟小說的時代相關外(都是明代),印文的意義是選印原則。並沒有特別在意這些印章的藝術水平。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流派及印人略談,秦漢至今中國主要流派集
怎樣才能利用自己的書法特長掙錢謀生?
金庸小說里的印章:《飛狐外傳》
再讀趙之謙:看似無心經營,實則匠心獨運

TAG:篆刻 | 金庸 | 金庸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