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產品分析:得到·每天聽本書

得到的產品設計一直飽受詬病。

據羅振宇自嘲,獵豹的傅盛在公司內部推薦這個產品的時候,還跟同事吐槽「得到的產品做的那麼差,都還有那麼多人用」。

這是三個月內的下載排名:

可以看出一度還攀升到圖書品類下載量第二的位置。這是一年內的下載情況,進入2017年之後,下載排名大部分時間都能排進所有APP的前500名。五月份和九月份還各進了一次前一百。

剛剛看了下得到APP的今日排名,排在第七,第六是QQ閱讀,第八是微信讀書。2015年10月羅輯思維對外宣布完成B輪融資時,騰訊不在其中。

而再看暢銷排名,那就更厲害了:

圖書分類下,三個月來保底前三,穩居前二,一年裡甚至沒有跌出過前五:

市場表現這麼風騷,為何評價卻這麼差呢?先看評分:

紅色表示一星,一條樹狀圖表示一周的評論。橫軸上的氣泡是每一次迭代更新的時間,可以看出,只有少數幾次版本更新之後沒有太多用戶買賬、沒有開噴。這是所有國家所有地區所有評級的統計:

有個細節,前提假設使用美版App Store的用戶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於中國版App Store的用戶,那麼似乎越是精英用戶,越是對產品不滿:

實際上,得到APP一年以來產品迭代是相當頻繁:

截至2017年8月底迭代了12個版本,2016年共迭代16個版本。1.0版本迭代完成用時六個月,2.0版本用時14個月。

但這依然掩蓋不了得到APP用戶體驗很差的事實——打開首頁是亂糟糟的一堆,第二頁弄了個信息流,第三頁已購亂糟糟的列表,最後一頁是沒啥卵用的個人中心。

但每周二例會直播時,技術產品負責人快刀青衣都會出來進行一番功能更新上的說明。他被譽為得到首席道歉官——每次例會直播都得因產品缺陷向用戶道歉。

數次迭代,得到搞了很多我這個重度用戶都不會使用的功能。2017年9月1日甚至為了產品《每天聽本書》花了大幾百萬搞了一場發布會。

提下我的身份——得到一千萬用戶,我是前千分之六,在我前面6萬人。

實際上根據用戶停留時長得來的排名並不準確,我花在得到上的時間大幅度超過600個小時。我一個專欄一百多篇讀書筆記,沒有一篇是對著手機逐字逐句打出來的。

廣播類產品先天的的劣勢

我這樣的一個重度用戶,我不會使用聽書產品,也不會高頻使用李翔商業內參和羅輯思維等廣播產品。為什麼?

1.時間有限

訂閱專欄都看不過來,還有時間去花半小時聽你跟我講一本書?

2.用戶不給聽的時間

羅胖:能不能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用戶:不能。(設計對白)

即便有時間,用戶還會不會選擇聽書產品?有大量時間打發時,你會選擇帶上耳機,傻坐,只聽,不看也不做其它事嗎?

我如果有空閑時間,即便我對聽的內容很感興趣,我也會選擇找出文字內容進行閱讀,看是比聽更快速攝取信息的方式。更何況我有做筆記的習慣,遇到好的內容,我需要立即逐字逐句地打下來。信息爆炸的時代收藏、馬克、轉發的功能沒有絲毫幫助。

萬維鋼老師講過他聽書的親身體會是,在有些重要內容處需要停下來思考琢磨的時候,播放還得暫停下,而閱讀速度是可以隨時控制的。按二八定律,重點地方的速度應該慢下來,所花的時間需要更多。

總結:時間充裕時,聽不如讀。

3.產品先天缺陷:內容受限於功能

廣播類產品不適合大的話題,尤其是非虛構類書籍。

這本書要是真的好,用戶就自己去看了。講書又不是說故事,非虛構類書籍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邏輯和細節,你給用戶講個結論有個卵用?

我非常喜歡的《從0到1》、《人類簡史》、《窮查理寶典》我都聽過聽書產品,聽完的感受是並沒有什麼幫助。

為什麼?

  • 首先大道理的傳遞,抵達到用戶時,內容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所抵達的方式。沒有邏輯和細節做支撐,聽書無異於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作為抵達方式,逐字逐句閱讀顯然更深刻。
  • 其次,對於那些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社會經驗的人而言,聽書或許有所價值,他們只需要快速吸收作者的想法和主張,聽的過程像海綿吸水一樣,抓取自己親身經歷進行解讀和再次解讀,這是有意義的部分。但,精英級別的用戶有多少呢?
  • 最後,做個簡單的加法吧:一本聽書半小時,一天兩小時就是四本書,一個月100本,你聽一個月下來,跟竹籃子打水有何區別。

4.注意力的特點

幹活的時候聽音樂好不好,會不會分散注意力?之前這個話題卓老闆也專門談過,當時的結論是:

安靜環境下最好不要聽音樂,否則會分散注意力,如果環境嘈雜,可以選擇聽一聽情緒較少的音樂免得分心。

當時聽完結論我是不怎麼相信的,因為跟我的親身體驗不太符合。在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我全程都在聽周杰倫演唱會Live音樂,很專註。事實證明,大腦是可以多線程工作的。人腦比人工智慧強的地方也是如此,一個不經意間拿起杯子喝水的操作,已然代表了大腦的最高水準。

而今天又聽了李翔商業內參中說:

《華爾街日報》採訪了Alexander Pantelyat說,如果你在工作時聽的是你自己喜歡和熟悉的音樂,那麼會幫助你更專註。但是,如果你的音樂含有歌詞,那有可能會分散你的注意力,給大腦增加註意力負荷。

說回聽書產品,我是做不到一心兩用的,我一旦打開一個音頻,如果手賤又打開了微博,刷了幾條我就發現已經跟不上聽講的內容了。

很多人喜歡在開車的時候打開廣播,即便是廣告也一直開著,他們真的在聽嗎?也許只是一種陪伴吧。開車的時候需要注意路面情況,普通人恐怕沒有能力同時理解作為閱讀材料都有難度的內容。就好比很多人考研閱讀理解錯的離譜,不僅僅是他的英文很差,即便把考試題翻譯成中文,他可能都看不懂。

當用戶發現他想要的內容通過聽講的形式抵達效率很低的時候,他會拋棄聽書產品。得到的產品價值在於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如果聽就能完成學習,大家也就不用苦哈哈地勤奮了。

說了這麼多,每天聽本書這個產品有沒有價值呢?

1.對得到團隊的價值是,會有很多用戶購買

從商業考量上,推動《每天聽本書》產品是可以理解的,不賺錢就是耍流氓。但是從產品前景上,我僅部分看好。

2.對用戶的價值是,可能會有所幫助,前提是在特定內容類型下

講了缺陷,也講一講廣播類產品自有的優勢。碎片化和移動化這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就不說了。我的判斷是,廣播類產品中故事這以類型的內容會火起來,比那些需要邏輯和思考的內容會更受歡迎。

小時候我們愛聽故事,長大了依然愛聽故事,甚至我們都活在敘事自我里,我們在故事裡共情和體驗自我。

我大規模長時間聽過兩個專欄,一個是《卓老闆聊科技》,一個是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前者非常適合聽的形式,而後者聽起來很費勁。

科普類的專欄還有《給孩子的博物學》,都很適合聽的形式。

究其原因是,有些內容需要你主動地投入注意力,而有些內容則主動吸引你的注意力。好的問題、精彩的故事、有趣的話題都會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熊逸書院》這樣的文學和思想經典的解讀,某些期的《邏輯思維》,則是很好地助眠聲音,親測十分有效。

一個可能的增長點

一個做內容的平台,卻沒有PC入口。千萬用戶碎片化學習,要不要考慮下重度用戶?

用戶需求:在電腦上看得到APP的內容。

需求背景:得到一千萬用戶,日活近百萬。

產品定位:為碎片化時間提供優質內容,幫助用戶終生學習。

結語

  1. 內容付費、知識付費的一個好處是,用戶花了不菲的錢,會珍惜購買來的內容。
  2. 最後講一講盜版的問題,盜版幾乎無法避免,淘寶一搜都是:

下期預告

  • 得到的頭部內容策略。
  • 得到的下一個增長點。
  • 得到團隊的運營亮點。

點贊數超過100就寫。(┬_┬)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雨的《吾妻》?
你最滿意自己寫的哪首詩(或詞)?
重構秩序與規則:內容平台紛紛發力原創保護
有和K比較類似的動漫嗎?
【本末測評】22件漢字T 原創國潮不該被diss( ???)

TAG:得到App |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