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65章 稽式

第六十五章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流行的註解: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朴,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相對性之真解:

所以說:遵從道的君王,不是要憑藉「道」來教民眾明白是非,而是要憑藉「道」來去除民眾的「知見障」。

民眾難以被治理,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見解上的偏執。

所以,憑藉「教人知識見解」來治理國家的,是對國家有害的;不憑藉「教人知識見解」來治理國家,是對國家有利的。

能一直把握這兩點的,也算是「審核是否符合準則」;能一直保持「審核是否符合準則」,就叫做「利於相對性變幻」。

「利於相對性變幻」使得事物的類別得於無限的分散演化,演化出與事物不同的類別,演化出與事物相反的類別,最終演化出所有的類別,從而達至平衡。

相對性之真悟: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也。

明民:使民眾更能明辨是非。

:使民眾變得像無知的人那樣,沒有知見障。

【所以說:遵從道的君王,不是要憑藉「道」來教民眾明辨是非,而是要憑藉「道」來去除民眾的「知見障」。】

為什麼說不要讓民眾更能明辨是非呢?因為明辨是非,其本質就是加深認知和見解的相對性,這樣一來,民眾的認知就更加偏駁失衡了。

老子的「愚民」和世人所認為的「愚民」是兩個概念。

世人認為老子是推崇「愚民」政策,是不給民眾公開信息、蒙蔽民眾、不讓民眾讀書。

這真是大錯特錯。

老子的「愚民」指的是「學不學」,是「愚人之心」。

是通過接納各種不同的認知見解,達到擁有全面的認知見解。

是通過放下心中對某些認知見解的偏執,而回歸到像「愚者」那樣「因為啥都不懂,所以沒有任何偏見」的「無執」的態度。

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 有一定的認知見解。這裡指的是:因只有「有限的認知見解,所以認知見解偏執失衡」。

:偷東西。這裡指的是:對國家有害的。

【民眾難以被治理,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見解上的偏執。所以,憑藉「教人知識見解」來治理國家的,是對國家有害的;不憑藉「教人知識見解」來治理國家,是對國家有利的。】

為什麼民眾在認知見解上有偏執,就會難以治理能?

因為民眾的矛盾,往往來自於觀念的不同。

我認為應該這樣才對,你認為要那樣才行,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靠拳頭說話吧。

所以民眾在認知見解上偏執失衡,社會就會失衡動亂,對國家就不利。

而如果讓民眾放下「知見障」,民眾就不會因認知見解不同而起爭端,對國家就有利。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兩者:哪兩者?上面說的這兩個方面。一個行為導致相對性偏駁失衡,一個行為使得相對性回復平衡。

:審核。

:準則。什麼準則?相對性平衡準則。

稽式:審核行為是否符合相對性平衡準則。

玄德:利於相對性變幻。

【能一直把握這兩點的,也算是「審核行為是否符合相對性平衡準則」;能一直保持「審核行為是否符合相對性平衡準則」的,就叫做「利於相對性變幻」。】

前面剛講了「以智治國」導致相對性失衡,「以愚治國」使得相對性平衡。

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相對性失衡,還是會使得相對性平衡,就能審核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平衡法則。

能一直不斷審核並糾正,使行為符合相對性平衡的,就能「利於相對性變幻」。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無限、無止境。

:遠離了事物的屬性。這裡指的是:通過允許相對性自由變幻,演化出與事物不同的類別。

: 與事物的屬性相反。這裡指的是:通過允許相對性自由變幻,演化出與事物相反的類別。

大順:包含了一切類別,因而平衡不生亂。

【「利於相對性變幻」使得事物的類別得於無限的分散演化,演化出與事物不同的類別,演化出與事物相反的類別,最終演化出所有的類別,從而達至平衡。】

這句話是和前面章節的「xx大、xx逝、xx遠、xx反」一個意思,只不過前面章節是正向說,這裡是反向說。

要讓大家理解這句話,還是舉例來說比較方便。就拿上文講的「認知見解」來說吧。一個人,放下對某些認知見解的偏執,就能利於相對性變幻,他就能包容與他原來的認知見解有差異的知見了,就能包容與他原來認知見解完全相反的知見了,最終能包容所有的知見了,他的認知見解就達到平衡了。

相對性之總結:

這一章的論述邏輯是連著前一章的。

前章論述了聖人要維持相對性平衡。

這一章就因此推導出:聖人不能以智治國,否則相對性就要失衡;要以愚民之心,才能使相對性平衡。

聖人做事,要時刻以平衡法則來審核並糾正自己和民眾的行為。

這樣才利於相對性變幻,才能保持類別不失,平衡得守,天下都順於自然。


推薦閱讀:

我買的《周易》里怎麼沒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
如何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三句話含義?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