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前董事長姜建清:為金融科技正名,不欣賞短跑選手 | 金融高管會
7月8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的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在上海舉辦。會上,SFI理事長、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就「為金融科技正名」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工行前董事長姜建清2017年7月8日在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的演講PPT及全文。
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如火如荼,金融科技的概念異常火爆。人們對金融科技的前景充滿憧憬。我今天的講演的題目是「為金融科技正名」,主要講三個方面觀點。
一、金融科技歷史沿革
從金融科技發展歷史看,它不是新概念、新名詞,而由來已久、源遠流長。金融科技是指將新的科技成果應用於金融領域,是金融與科技融合、創新發展的過程,從而對金融產生重大影響。在世界上有金融和科技之後,就出現了科技在金融上的應用。金融科技不斷完善、進化,逐步改變金融的業務模式、產品、服務和流程。每個時代的金融科技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今天的金融科技是漫長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金融業的歷史並不短,有息借貸已超過三千年歷史了。古巴比倫、古希臘和之後羅馬的神廟是當時從事借貸的「銀行」。14世紀義大利金匠及兌換業的「長凳」至今還作為銀行名稱。古代科技推動了冶金、造紙、印刷業發展,也應用於金融領域。兩河文明時代的貸款合同只能用楔形文字寫在泥版上。中國周代用青銅器記載地契交易。公元八至十世紀,中國敦煌和西域的借貸契約使用紙質文書了。宋代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金融創新走在了世界前列。古希臘時代已有匯款業務,西塞羅兒子留學就通過匯款而不需攜帶現金。這與中國宋代交子乃至山西票號的密押同理,都須依靠密碼技術。15世紀威尼斯出現的複式簿記,今天仍應用於金融業會計核算。中國算盤誕生於漢代,它極大提高了計算效率和準確度,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中國銀行業的主要計算工具。機械式計算機的商業應用始於1820年代。最早商業化使用者就是銀行與保險機構。上世紀20年代,美國NCR公司生產出銀行專用機械記帳機,至40年代上海銀行業已廣泛使用一直至80年代才退出。
近幾十年來,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新發明成果,比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多。金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1946年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大發明,這台機器改進後的最早使用者是保誠保險公司。1948年美國銀行開始使用IBM604型計算機。上世紀50年代銀行已用可編程計算機及開發磁性記錄識別技術自動處理支票。1971年微型計算機問世,之後光纖和超級計算機誕生,金融業都是最早、最積極的用戶。金融業的高速發展階段與現代科技尤其是計算機的快速發展階段恰好銜接,逐使金融業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50年代誕生的信用卡背後是磁條技術及以後發展的晶元技術;60年代銀行業的ATM、POS和電話服務,背後是計算機、通訊、機電一體化技術支撐;70年代的集中清算和SWIFT系統、信用打分、客戶評估、自動轉賬服務,與資料庫、存儲器技術密不可分;80年代的企業和家庭銀行、客戶關係管理、分類管理、衍生產品、EDI、網上銀行、數據集中、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高頻交易,又與大規模計算機、遠程通訊、安全技術、資料庫分析、挖掘技術、互聯網技術、圖像處理、加密技術的進步有關。衛星通訊技術、光纖通訊、電話語音技術發展推動了電話銀行中心和金融業務集中處理的發展。互聯網技術、計算機視覺、語言、雲技術、大數據分析處理、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了21世紀金融科技新一輪革命,對金融業正在並繼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不少人給新型金融科技企業貼上了「創新者」、「顛覆者」的標籤,同時認為金融業是個傳統色彩很濃的行業。實際上,金融業在科技應用方面從來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最早的實踐者、改革者、推動者。中國金融業的科技革命,一直在靜悄悄地進行。上世紀70年代中期銀行引進國外小型機進行試點,80年代初期開始的聯機實時處理,最早在上海南京路一條街進行6家儲蓄所進行聯網。當時這台小型機的容量還不如現在一台筆記本電腦。從80年代的小型機、90年代的中型機到大型計算機。從內部交易、核算、存儲和辦公信息化,到ATM、POS、自助銀行、電話銀行及前後台聯機操作等大幅替代人工。此後又在通訊網路、清算系統、業務創新、證券交易、保險業務和金融市場等方面躍上科技新台階,大幅改變了金融技術構成。伴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管理需求提升,2000年後數據大集中完成,大型數據倉庫的建立,一代代新應用系統開發升級,互聯網銀行和直銷銀行平台推出。強大的硬體基礎、便捷的通訊設備、友好的客戶界面、安全的防範技術,使金融業在業務創新、內部管理、風險控制和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進入了從金融信息化到信息化、數字化金融的全新的階段。
一部金融發展史就是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金融科技革命已經引發了貨幣形態從實物貨幣向虛擬貨幣方向發展;銀行概念從支付融資中介向信息中介方向發展;櫃檯服務從人人對話向遠程移動互動方向發展。金融與科技之所以能緊密融合,當代金融科技之所以如火如荼,在於金融業本身是信息數據行業,依賴數據並據以決策。金融與科技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兩者記載和處理的核心都是「符號+數字」。金融主動擁抱科技,是金融競爭推動的結果,探尋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增長點是金融創新的直接誘因。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金融和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幾乎所有的金融創新背後都可以找到技術因素的支撐。金融業利用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也對科技提出了個性化要求。科技優勢也成為新型金融科技企業打入金融圈的利器。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量跨界機構進入金融領域。它們以強大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學習能力及對特定市場聚焦,通過降低成本,提供便利,重造業務流程、創新金融模式,推進了金融競爭及金融普惠。金融業和新型金融科技企業從兩端驅動,加速了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有利於改進金融效率、改善社會福利、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
二、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當前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面臨著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和科技周期三個周期疊加的影響,正處於一個再平衡、再定位、再整合的新拐點。同時以雲計算、移動互聯、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風起雲湧,金融創新呈現出蓬勃生機。
進入了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階段。這一新階段對傳統金融經營模式甚至中介功能提出了挑戰。20年前的互聯網金融主要體現為互聯網對金融功能的沿襲,通過技術改造把金融業務搬到網上,把「磚頭」變成「滑鼠」,但沒有創造出新型的金融形態。今天的金融科技本質上是一場關於金融信息的傳輸、接收、分析、處理技術的革命,它藉助數據技術優勢,從掌握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延伸至支付、融資、投資等金融核心業務領域。在金融與科技融合過程中實現了商業模式創新。如銀行業支付清算、資產轉化、風險管理和信息處理四大功能出現融合趨勢,不再是單一地發揮作用,形成了場景金融,創造出新的金融業態。傳統的金融行業界限和市場格局被打破。信用卡業務被無卡支付、手機掃碼所分流,櫃檯業務被移動線上支付所替代,支付賬戶與資金理財結合,兼顧流動性、便利性和效益性,爭攬金融機構負債來源。融資業務領域也呈現多元競爭格局。社會對金融的傳統認識有所改變,金融業原有的規模、地域、網點等優勢正在減弱。市場在正在分化並快速演進,消費者較大程度地掌握了信息的主動權,他們主動地尋找自己想要的產品和服務。他們願意學習和嘗試新的金融科技。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寬容的市場監管成為推動中國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關鍵。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總量超過38萬億元,已經是美國市場體量的五倍。變化比人們的想像得還要跑得快。
金融機構自身的變化同樣巨大,利用金融科技實現了工廠化、集約化運營,提升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同樣的機構人員,承擔了比20年前增長了幾十倍的業務量。大量員工從中後台轉移到前台服務和營銷崗位,人力資源潛能得到釋放。金融服務移動化、智能化和便捷化,導致金融消費與渠道發生了變化,客戶離店化趨勢已不可阻擋。中國銀行業目前電子銀行業務替代率普遍達到90%以上,客戶到銀行櫃檯辦理業務的比例逐年遞減,70%以上業務是在智能設備完成的,櫃面人工辦理只佔30%以下。新的金融市場格局正處於大變革、大整合、大演化的階段。
金融機構藉助大數據技術,形成客戶狀況的全景視圖,通過挖掘分析客戶行為特點和交易習慣,識別真實需求,為精準營銷提供數據支持。數字化信貸通過對異常信息的準確識別,使風險控制從單客戶、單品種、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向業務關聯、上下游聯動、跨賬戶交易的數據風控方式轉變。實現了資產安全轉換,風險定價和資本配置。金融科技改善了長尾客戶的服務供給和適應了小微企業小額高頻、期短急迫的融資特點。世紀之交,曾有人預言傳統金融業將成為21世紀的恐龍,會在金融脫媒和網路技術的雙重擠壓下走向滅亡。可是十多年時間過去了,金融業依然發揮著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這在於金融業持續變革與轉型,歸功於金融科技深入而廣泛的應用,使得金融創新服務和風險管理模式的重構成為一種可能。大部分金融創新門檻並不高,關鍵在於認識、決心和執行,在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於應用場景的創新。但在複雜、多樣、多變的經營環境下,金融業不是高枕無憂的,金融科技所帶來的金融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的經營方式、風控模式和數據應用也越來越不適應外部變化了。不學則殆、不進則退,金融業現有的信用、信息和風控的傳統優勢,現有的支付中介、融資中介和信息中介優勢地位,必須持續鞏固和發展。
三、金融科技未來趨勢
現代金融的發展趨勢是金融和科技的結合和創新。世界在變化,金融必須變化。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能因自身已經取得的金融科技成就而形成路徑依賴,只有因需而變、因勢而變,適應消費者需求才能生存。任何思維方式固化、習慣路徑依賴、不適應數據信息時代生存環境的金融機構將成為競爭的失利者。
展望未來,科技發展及與金融的融合,會推動金融業態根本性改變。在融資領域,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會顯著提升資產轉化能力,風險管理將實現質的改變。信貸決策不僅依靠實踐和失誤積累經驗的傳統做法。通過AI自我學習積累經驗,利用深度神經網路,模擬人腦的機制判斷,運用大數據提升風險甄別、監測、核算和定價能力。智能投顧和程序化交易在資產管理、保險諮詢、金融市場和私人銀行業務領域將取代人工服務,通過大數據分析、量化投資模型,智能化演算法,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財務狀況、預期收益目標,等理論模型,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組合資產配置方案。人工智慧技術的完善將讓金融數據處理和分析崗位失去價值含量。區塊鏈技術不僅會在支付、交易等多金融領域提升安全性,甚至將可能改變現有金融體系架構和基礎設施。VR技術會在信貸現場調查等領域嶄露頭角,非結構化的圖像數據為遠程決策者提供身如其景的感受。大數據建模分析會發現市場潛在金融需求,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加強了金融業獲取、轉化數據能力,從數據中獲得洞察力,攫取價值,成為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數據服務提供商。雲計算技術使金融機構的數據結構再從集中走向分布,提高金融效率及安全。遠程移動互聯網技術會大幅替代實體網點的功能,生物識別技術提供輔助安全驗證,服務的便利性和覆蓋面改善,服務水平、客戶體驗和安全保障提升,金融交易和服務的時空擴展。客戶金融服務從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結合-基本以線上為主在未來的10年內會完成。金融業去機構、去人工已是一個漸進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從國際上看,商業銀行機構數量呈現逐步收縮趨勢。近20年來美國銀行業機構從14000多家下降4000多家。傳統金融櫃檯營業服務模式將有巨大改變。更大的變革是在貨幣領域,數千年來,人類經歷了從金銀到鑄幣到紙幣再到電子轉賬貨幣的歷史,數字貨幣將第一次將作為主權貨幣形態出現,不遠的將來會看到它基本替代紙幣的現實。將又將給社會和金融業帶來一系列及其深遠的變化。
當前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周期,金融業和新型金融科技企業均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金融業會加大科技投資,對金融科技發展更加敏銳;跨界企業會掌握金融技能,重視風險控制。兩者互相學習,競爭和合作現象會交替出現,甚至不排斥資本的合作。金融業在未來競爭中會不會保持優勢,關鍵在於與時俱進。人們為今天的金融科技讚歎,歡呼。但明天、後天會有更新、更難以預見的金融科技會誕生,可以預見變化的周期會越來越短。它們必然會一次次衝擊現有的金融業態,對金融業形成長期的、深刻的挑戰,同時推動金融業的進化。金融業的資產負債結構會有所變化,直接間接融資比重會有所變化,金融業的組織形態和服務模式會所有變化,金融機構的排名順序會所有變化。但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與功能。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一直是金融為本、科技為器。迄今為止,金融科技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和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沒有改變商業的目的和對象,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和功能。金融競爭真正優勢不僅在於昂貴的硬體設備、複雜的演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數據信息,也不僅在於機構網點的眾多或資產實力的強大,而更多依靠品牌(信任)、客戶(流量和規模)、管理(風控)和信息(數據基礎)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在新的金融科技周期里,金融業與新型金融科技企業,殊途同歸,在兩端隔牆相望,誰能最大限度地服務客戶,並能最終能控制風險的金融服務企業才是最後的成功者。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開始認識到金融功能和服務本源,認識到線上線下無縫連接、尊重客戶體驗的重要性。認識到監管領域的技術構成也需同步提升。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業的風險屬性。當前金融規模總量更大,結構更複雜。金融科技發展導致的開放、高效、關聯、互通、也使金融風險更隱蔽、傳遞更迅速。金融科技監管的過分滯後和過分提前,都會在產生混亂或阻滯創新兩端搖擺。認識到風險管理和匹配資金的能力、效率和質量才是取勝的根本。認識到金融業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創新要促進金融普惠性,不能推高金融交易成本。認識到金融業作為特殊行業,必須履行信託責任,必須平衡好收益與風險、便捷與安全、創新與合規、當前與長遠的關係。
金融傢俱樂部不欣賞百米短跑選手,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任何機構都沒有永存的優勢,不適合時代和行業發展的金融機構和跨界企業會消失,但金融中介不會消失,金融功能不可或缺。未來金融業不是一個場所的概念,但一定會是服務需要。唯有適應新環境,持續轉型、進化和創新的金融機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雖然世界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痛苦衝擊,但經濟金融領域創新的腳步沒有停止。全球金融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科技革命,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業漸行漸遠,而一個更富活力與效率的金融業漸行漸近。對世界金融業而言,這是一次極富挑戰性的轉身。當前全球金融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金融業應當在這個歷史巨變中擔當先行者,用實踐和努力來探索一條新路。
文:鳳凰財經WEMONEY,PPT來源:央行觀察
推薦閱讀:
※網上某小伙自述在50多個平台網貸19萬元不還,還拉動全村五百人當老賴,你怎麼看?
※P2P網貸取消保證金後,投資還安不安全?
※【殺富濟貧】可能出現嗎?是從理論看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一次做會計想積累經驗,最好選擇什麼單位?
※如果房地產未來不是最好投資方向,會轉什麼行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