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62章 為什麼要尊道貴德?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駪駟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

故為天下貴。

流行的註解: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相對性之解:

「道」,是萬物的連接和附著所在。

遵守自然法則的人珍愛它,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因它而被庇護。

誇讚的言語可以用來向他人求取,恭敬的行為可以用來祝賀他人。

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也有用處,人類有什麼理由要拋棄他們呢。

所以才要設立君王和官員,來教化他們,使所有的民眾都能遵守自然法則。

雖然有象徵身份地位的圓形璧玉,憑身份地位駕馭眾多豪華車馬出行,還不如緊守「維持相對性平衡」。

古時的人是為了什麼原因才重視「維持相對性平衡」的呢?

不就是說:期求憑藉維持事物平衡,雖然有時偏離了平衡,但憑藉及時糾正而使事物回復平衡,來免受自然法則的反作用的懲罰。

所以「維持相對性平衡」是天下所敬重的。

相對性之真悟:

道者,萬物之也。

:連接點,附著處。

連為一個整體;連接。首尾連注,千里不絕。——《北史》

附著;安放。注旄首曰旌。——《爾雅·釋天》

【「道」,是萬物的連接和附著所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道和萬物的關係,就像是樹根和樹杈的關係。我用一張圖來表示,勝過千言萬語。

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通「寶」,也通「保」。有:珍愛,保護的意思。

善人:遵守自然法則的人。

不善人:未能遵守自然法則的人。

【遵守自然法則的人珍愛它,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因它而被庇護。】

遵守自然法則的人珍愛「道」,這個好理解。那為什麼說: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被「道」保護呢?他們不是應該被「道」消滅嗎?

因為「道」的作用是使相對性平衡,所以「道」會使得「善人」和「不善人」的類別達到平衡容量。「不善人」一方面會因違反自然法則而受到反作用,另一方面又會因自然法則的作用而使得含量不低於平衡容量,因而不會被滅絕。所以說「不善人」受到「道」的保護。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

美言:讚美的語言。

:求取。求取什麼?求他人,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如:市利(牟取利益);市愛(求取別人憐愛)。

尊行:表達敬重之意的行為。

【誇讚的言語可以用來向他人求取,恭敬的行為可以用來祝賀他人。】

只理解了「道」的皮毛的人,會認為要去除一切浮華的表象,只要樸素的根本就行了。以為「讚美的語言」和「表達尊敬的行為」都是浮華的,應該全部消滅。其實這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道」生出的萬法萬物都各有其自然的用途,有其存在的道理。就連違反自然法則的人都能受其庇護而不滅絕,人又為何要去滅絕浮誇的表象呢?

老子所說的「去相對性」,只是叫人去除多餘的相對性,以使得相對性達到平衡。而不是叫人去掉一切的相對性,否則世間豈不是一片死寂的虛無?去相對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使用的前提是相對性偏駁,使事物達到平衡才是終極目的。

外來的和尚不懂這個根本道理,以為要「絕情去欲」才是對的。殊不知這樣做和「縱情濫欲」沒啥兩樣,都是相對性失衡。若世人都「絕情去欲」,都不要交配生育了,那人類不是要滅絕了。

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未遵守自然法則的人也有用處,人類有什麼理由要拋棄他們呢。】

「不善人」有什麼用途呢?老子在前面的章節里說過「不善者,善人之資」。正是因為「不善人」的存在,「善人」才能成為「天下師」、「天下貴」。那些在不斷修行,以使得自己可以符合自然法則,以成為「善人」的人,有什麼理由要鄙棄「不善人」這個珍貴的資產呢?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駪駟馬,不若坐而進此。

三卿:古代的官職。

拱之璧: 大的,圓形的璧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形容馬匹眾多的樣子。這裡是動詞。

駟馬:四皮馬並排相連,一起拖著座駕。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坐而進此:和前文的坐在「駟馬豪華座駕」里相類比,指的是「遵行平衡法則」。

【所以才要設立君王和官員,來教化他們,使民眾能達到自然平衡。

雖然有象徵身份地位的圓形璧玉,憑身份地位駕馭豪華座駕出行,還不如緊守「平衡之道」。】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貴此者:重視平衡之道。

古時的人是為了什麼原因才重視「維持平衡」的呢?

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不謂:不就是說。

求以得:期求憑藉維持事物平衡,而能夠xx。

有罪:有過失。什麼過失?前面章節講過「罪,莫大於欲得」。「罪」,指的就是因人的主觀意願而使得事物偏離了平衡。

以免與:憑藉xx而免受懲罰。憑藉什麼?憑藉在事物失衡之後,能及時的糾正,使得事物回復平衡,來免受自然法則反作用的懲罰。

【不就是說:期求憑藉維持事物平衡,雖然有時偏離了平衡,但憑藉及時糾正而使事物回復平衡,來免受自然法則反作用的懲罰。所以「維持平衡」是天下所敬重的。】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先通過「萬物之注」這個形容,描述了:「相對性的類別」對於「道」來說,都是平等的關係。

然後再通過論述「善人」和「不善人」都是「道」所庇護的類別,「美言」和 「尊行」都有其自然的用途,推導出「不善人」也是有其存在的道理。

一切的根本,都在於要保持相對性的平衡。所以才要通過設立權利制度,來統御民眾,使得民眾的類別達到平衡。

為什麼要遵道行德呢?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遭受自然法則的反作用懲罰。

推薦閱讀:

我初二ovo應該怎麼把理科成績提上去?
你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努力上名校?這是最好的答案
人工智慧與下一代:雨果獎得主分享「科學教育」體會
如何做好幼兒園招生工作?幼兒園園長助理的主要工作職責是什麼?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