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情會苦澀的5種原因

很不幸,我的愛情觀是被安妮寶貝啟蒙的。

那時候我上初一還是初二,《告別薇安》忽然流行起來,我只覺得裡面的女主角總是鬱鬱不樂,而且總喜歡在墓地里捉蝴蝶玩兒。有一段關於愛的對話我至今都記得:

-「愛的感覺是什麼?「

-「是痛苦。「

-「為什麼?「

-「因為痛過才會記得。「

雖然那之後就沒有再看過她的書,但裡面那種對於愛的憂鬱的描寫,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壓根還不知道情為何物的我,從那時起就被種下了一種對「愛」的感性認識——愛應該是痛徹心扉的,是苦而非甜蜜的,如果沒有為了愛「破碎「,都是愛得不夠到位。

可想而知,後來的我因為對愛的這種預期付出了不少代價。最顯而易見的一種,就是我執迷於那些會讓我感到痛苦的人,並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感受到「我深愛著對方」。而一旦痛苦停止,我便開始感到迷茫。顯然這不是一種通往幸福的好的愛情方式。(btw,聽說太小的時候讀安妮寶貝的女孩子,長大了普遍都容易「作」,此為娛樂性非實證型結論,真假不可知)

時至今日,我會覺得,安妮寶貝說「愛是苦的」,這句話倒未必是錯的,只是苦的並非是愛本身。那是為什麼愛情中人們會覺得苦澀呢?

人們以為愛是一種本能,以為人人生來會愛,他們把激烈的欲求、情緒、被攪亂的心神等等稱呼為愛。但其實愛是很難的,它是一種習得的能力,需要不斷的反思和覺察,才分辨得出什麼是愛。而在那些,被誤以為是愛的,別的一些事物的過程中,苦澀發生了。

妄想苦

人們以為自己愛上了對方。殊不知,對方只是自己幻想的一個載體。有時,這種幻想是關於對方這個人的,對對方性格的解讀、價值觀的判斷;也有時,這種幻想是關於這段關係的,對方對自己懷有怎樣的感情,對方會不會有很多對這段關係和自己的考慮。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在與真正的對方互動,而是在和經過了自己的想像修飾的那個「對方」互動。

假如對方的言行,剛好匹配了這種想像,是不會苦澀的。但現實中,對方一定會流露出不匹配這種想像的地方來。此時,你會感受到強烈的失望,感受到關係的失去,而失望與喪失都是極其苦澀的。而事實上,可能是你所認為的那種關係從不曾存在過。

當然,我們對旁人的認識,註定都是要從混雜了想像的狀態開始的。辨別你們的關係在這方面是否健康,要取決於想像在你對這個人和這段關係的認識中,佔比多大。以及,你是否主動迴避真正認識現實,以期給想像留下空間。最後,健康狀態下,由於彼此不夠熟識,而存在的想像,即便在被現實戳破時,可能帶來輕度的失望等負面感受,卻不會帶來錐心的疼痛感。

渴求苦

「Crave」是英文中很生動的一個詞,它代表了一種強烈的渴求,如毒癮之人渴求吸毒一樣強烈。心中存在crave的人,會覺得唯有ta渴求的對象能夠給自己帶來幸福。這個世界上,除此之外,竟再也沒有別的好人好物了。人一旦投入到這樣的渴求中,甚至會表現出「癲狂」的狀態來,大量的文藝作品也把這種渴求描繪為真愛。

最近看的一本書《the art of living》里有一章就談到crave。書中說,心中存了crave的人,就彷彿心中有一把鉤子,一定要鉤在所欲求的某個對象上。他們的注意力會出現偏差,只能注意到這一個人一件事,也只能注意到「能否得到渴求對象」的未來,而無法注意到當下。

有很多曾經沉浸在渴求狀態中的人,都會告訴你,當終於獲得渴求之物時,他們會感到一陣空虛——這種空虛,其實是因為心裡的那把鉤子上沒有了目標。而鉤子依然存在。

但人們把自己所愛之人,掛到了心中的鉤子上,作為自己渴求的對象,就會對這個人及這段關係產生認知的偏差。我們會感到全部的幸福和自身的完整都寄托在「得到這個對象」上,生活中再也沒有了其他的愉悅。在得不到的過程中,人們感到持續的破碎的苦,在得到之後又感到無名的空虛的苦。

我們都希望自己愛的人也能回應自己的愛,但健康的愛,應當是在除了這件事之外,仍然能一定程度感受到生活多方面的愉悅。以及,雖然自己會感到悲傷,也給對方不愛自己的自由。

競爭苦

也有一些人,在愛情中過招。當他們愛上一個人,他們便渴望有力量主宰這個人及這段關係。他們的苦,發生在這種主宰的意志沒有能夠得到貫徹的時候。

到底什麼是權力呢?福柯有一個我很認同的定義,權力就是,在他人不願接受自己的某個意志的情況下,在多大程度上仍然能夠貫徹自己的這個意志。權力越大,這種強行施加意志的成功率就越高。

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權力的體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權力的高低。當人們在愛情中,想要成為更有權力的一方,這種爭奪也會帶來苦澀。健康的關係中,也有權力存在——沒有絕對公平的任何一種關係存在,總有相對的強勢和弱勢,也分此時和彼時——但權力並不是關係的目的。愛會為付出和妥協添上一種快樂感,雙方的注意力並不太放在「誰的意志得到了貫徹」上。

忌妒苦

所有的忌妒都發生在「不滿足」的狀態中,發生在關係內部,而並不真的是由外部的事物引起。不夠充沛地感受到被愛、被需要、不夠充沛地感受到不會被拋棄,忌妒就會存在。哪怕兩個人在孤島上,身邊再也沒有其他人,ta的注意力總是不在你身上,你也會忌妒ta看的書、作的畫,你會忌妒一切與你爭奪ta注意力的東西。

有時這種不滿足來自於客觀的事實,對方可能真的不足夠愛自己。但有時也來自於過高的標準和期待,比如當自身處在渴求中,會過度極端地想要佔有對方的一切注意力,此時忌妒的發生就更容易了。

由忌妒,生猜疑。正如前文所說,忌妒發生於關係內部。所以一切外部讓你感到忌妒的事物,都是一種幻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你都會製造出可以讓你忌妒的對象(人/事)來。猜疑就是製造的手段。

好的愛,包含了一種客觀的期待,我自己的以及對方的注意力,都不可能集中在這一段關係上,我們都會對很多事物懷有愛意,而那些愛意並不能抵消我們彼此之間充沛的愛意。此時,猜疑和忌妒的苦澀,就不存在了。

計算苦

人人都渴望被自己的愛人所愛。但如果陷入絕對量化的比較,就會有一種「求對等」帶來的痛苦。其實,將自己所付出的與對方所付出的進行對比,試圖用來成為判斷愛要不要繼續的標準,是行不通的。因為心是不受控制的,你或者對方都無法改變自己的感覺。

那什麼又應當成為這個判斷標準?其實,這種判斷本應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它取決於你是否擁有充沛的自愛。如果你有充沛的自愛,你會去爭取,去讓對方看見你的心。但你可能不會長期渴求一個不能給你帶來愉悅和滿足的人,因為你希望自己被關愛,你會喜歡那些有能力也有意願關愛你的人。這個不對等的狀態,會因為你興趣的喪失自然化解,而不是反覆計算,逼迫對方,深陷苦澀。

說了這麼多,想來你大概可以明白,你在愛情中感到的苦澀,究竟來自哪裡了。愛是好的,恰恰是沒有堅持於愛,產生了這些非愛的事物,帶來的苦澀。但是,為什麼在文首我說「愛是苦的」這句話沒有錯呢?因為,苦是愛達成的必經之路。It』s part of the deal.

放下幻象,我們才能看見真實的彼此,才能選擇是否要接受這樣的彼此,因為我們都無法選擇性的接受一個人,一個人就是一個整體。放下渴求,我們才可以感受到愛一個人本身帶來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無關於是否得到對方,而就在你愛ta的過程中,給你自身帶來的喜悅。放下競爭,我們才會更願意為對方付出和妥協,而愛的強化就是一個反覆「給予-得到」的過程。忌妒則是一個信號,忌妒發生說明你們的關係本身存在問題,要向內尋找問題的解決。最終,自愛會成為你最後的屏障,保護你。

沒有一段美好關係的經歷,是不用經過苦的。如果兩個人本身比較完整而成熟,那可能這種苦的程度會輕一些、頻率會低一些。如果兩個人本身就有沒有處理好的種種創傷、破碎,那可能更是要走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實現真正的信任與愛。

願你們能耳清目明,走過幻境和險灘,願你們始終有勇氣,願你們都恰好沒放棄。願你們能感受到苦澀背後那長久、深邃的愛的甘甜。

你在愛情中,也有過刻骨銘心的苦澀么?你是否已經消化了這些苦澀,或者,你想過用某種方式去處理它們嗎?

原文發表於 苦不是愛的一部分,但苦是愛達成的必經之路 | KY隨筆:你的愛情會苦澀的5種原因

KY作者 / 阿離

編輯 / KY主創們

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推薦閱讀:

父母總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較,怎麼才能不讓他們這樣?
「離婚潮」現象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當你發現了一個人之後,你就總能找到他
大多數的夫妻關係,都是假性親密關係

TAG:心理学 | 亲密关系 | 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