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3日,木匠王興社

bilibili.com/video/av99

第3日 山西陽城.犁

第三天,我們要拍的是山西陽城的犁,刨地用的犁,據說這裡的犁是全國最好的。

正式拍攝做犁之前,我們想拍拍桑林村的全景。大清早六點多起床,向路邊一位村民大哥打聽怎麼去山頂,大哥二話沒說手一揮:「走!」。大哥叫張圪旦,帶我們從一塊菜地邊緣,沿著一條幾乎看不出痕迹的山路,埋著頭穿過高高低低的樹叢,花了半個多小時爬到了山頂,一路叮囑我們上山的訣竅:上山一定要走山樑,不要走山溝。

我自認為山裡長大,爬山自然小菜一碟,在張圪旦大哥面前,方知班門弄斧。62歲的老大哥在山裡健步如飛,帶我們爬到山頂,氣息均勻,平靜自然。我們幾個人年輕人倒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

-給我們帶路的張圪旦大哥-

犁在桑林村仍然廣泛使用,但犁的鐵器部分,已經沒人生產了,它不屬於消耗品,一隻鐵犁頭甚至可以用好幾代人。我們只找到能做木工部分的王興社大哥,村裡幾乎所有的傳統農具都是他做的。

王大哥做木工活,沒有圖紙、沒有教材,全憑代代相傳。他對木工的熱愛,從他賣力、自信的表情就能看出。他的木工手藝從普通農具、桌椅板凳、到寺廟的雕花,用王大哥自己的話說,基本上沒有自己不會做的。

下圖中間是王大哥做的播種機:「耬」,它在中國已經存在兩千多年,即使現在看來,仍然充滿智慧。

-王大哥和他做的農具-

耬的主要結構是:木框架,下方有隻小犁頭,上方裝有盛種子的木斗,木斗下方是帶種子流量控制板的木管道,木管道通往小犁頭並藏在小犁頭後面。播種時,一個人在前方拉著耬走,後面一個人扶著耬並適當搖晃跟著走。耬下方的犁頭在行走中會翻開土壤,後面跟著的人通過抖動,使種子通過木管道落到小犁頭剛翻開的土壤里,犁頭一過,翻開的土壤馬上落下,剛好掩埋落下的種子。兩人一路拉著耬走過去,自動播種也就完成了。

-王興社演示了做犁的全部過程-

今天做的犁,其實只是犁的架子,而不是犁的核心部件:鐵犁頭。相對於耬,犁的製作對於王大哥來說沒有絲毫難度,他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把犁做好了。

我們在拍攝做犁的時候,王大哥的媽媽為我們準備了一頓別緻的中餐:油骨朵。

麵粉、雞蛋、面鹼、少量醋、水,和好的面不能太硬,呈稀湯狀。熱油鍋燒好,兩隻筷子尖在稀湯麵里輕輕相對交叉攪一圈,剛好能帶起拇指那麼大一坨面,讓它順勢流到油鍋里炸,起初面會沉入油底,十多秒鐘後浮上來,體積也會發泡變大,等炸到金黃色撈出來。大概原理和炸油條差不多,但面原料比油條稀很多,味道也比油條香脆好吃一些。

-王大哥的媽媽在做油骨朵-

灶台更有意思:柴是從上方插入的,而不是傳統的下方或旁邊。第一眼見到感覺不可思議,柴火從一旁塞進去,豈不是越燒越往柴火方向?怎麼能燒到鍋底呢?看了半天才算明白過來,訣竅全在柴火對面的煙囪,煙囪很長很高一直延伸到牆外,點上火放上鍋之後,又高又長的煙囪和添柴口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對流管道。熱氣上升,熱氣的出口就是煙囪,而添柴口則成為空氣唯一的進口,火焰主要熱量發生在鍋底,多餘的熱量形成流動熱氣通過煙囪排出,同時也形成壓力從添柴口抽取新鮮空氣。這樣一來,不僅超級省柴火,還安全、乾淨。


推薦閱讀:

拍攝一部野生動物紀錄片都需要哪些人員?
拍紀錄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拍攝一部如同柴靜《穹頂之下》的紀錄片,需要一個怎樣的團隊去實現?
求紀錄片推薦 標準:1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 反面eg超級中國 2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
通過紀錄片感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陽山半程馬拉松

TAG:纪录片制作 | 国内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