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於現有產品發現創新點

基於現有產品發現創新點的困難

在我們曾提到過的創新六力模型中,用戶力是我們發掘創新的起點,有著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下面就我們先從場景分析開始,回到用戶的場景之中去,了解用戶的所思、所想、所為。

在這裡需要將各位帶入到一個實際的場景中去,這個場景是我們TII諮詢曾經服務過的一家企業,他們是做濕巾的。濕巾是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產品,但正是因為特別熟悉,反倒讓我們很難做這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在這家做了十幾年濕巾製造的企業,要幫他們去實現產品創新,其實非常困難。

發現創新機會的慣常模式

如果把我們自己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你會發現我們若要去做創新,要給出一個新的產品實踐的方向會很困難,我們如果要去做創新究竟該怎麼做?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去以常規的思維方式去想,參考過去的經驗。

就像之前做手機一樣的,首先去看周圍有人在做什麼,或者參考過去成功的經驗去進行創新,例如手機拍照這個功能很受用戶歡迎,那我就跟著做拍照,導致手機拍照的功能越做越多,越做越複雜,效果也越來越好,最後用戶似乎也滿意了,老闆也開心了,然後你就覺得這是一種成功的創新方法。

正是因為你過去的經驗給到了你這樣的信心和方向,所以你才有這樣的思維和動作,但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貌似看起來好像很有效,而實際上當你能想到的東西越來越少的時候,你就越容易進入這麼一個狀態,其實背後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有非常強烈的慣性思維。

你認為做手機就應該把拍照做好了,可是我們手機是幹什麼用的?是用來通信的,是用來社交,拍照只是這裡面的一個小小的功能點。現在有很多企業在同時去做拍照功能,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很多美女喜歡拍照,喜歡曬秀炫,但是這就一定是我們唯一的創新方向嗎?絕對不是,隨著慣性思維會給你帶來一個思維的困局,你會很難跳脫出來。這種思維就會遇到本文開頭所說的那些問題,不知道方向在哪裡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突破,我們需要歸零,我們都是我們專業領域做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專家,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真正正的理解現在在使用產品的用戶呢?可能未必。所以我們說的解決辦法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讓自己歸零,以一個空杯的心態讓自己變身為小白,重新放下所謂的專家角色。

習以為常的專家狀態

這塊兒的問題是什麼?當我們在一家企業裡邊做了很多年,在同一個行業耕耘多年,你會發現我們所有人都會變得越來越專家

實際上我們越來越專家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專家的對面是一無所知,當你越來越專家的時候,你是離小白的狀態越來越遠的一個狀態。

特別是當你習以為常的時候,你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像我們一樣思考方式,所有的人都會像我一樣來看待我的產品,所有的人都會像我一樣了解理解這裡邊的東西。所以在早期互聯網產品中我們會經常發現裡面會經常冒出來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彈出一些代碼的錯誤信息、拋出一些異常啊,不過在程序員眼裡這些情況都很正常,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令人髮指的報錯彈窗,其實你的用戶沒幾個懂代碼,他們才不管你報的什麼錯,他只在乎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達到目的就好了,所以我們才要做優化,要做創新。

首先別認為自己是這個行業的資深元老,先讓自己歸零,回到小白狀態,什麼時候你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一個對你產品一無所知的狀態,你才能真正發現原來你的產品還有很多沒有做到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方面和可以創新的點,所以這個時候你才有可能找到機會。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不是沒有可創新的機會,我們是根本沒有辦法發現創新的點,因為我們回不到小白狀態

觀察用戶

怎樣能儘快就回到小白狀態,我們在其他的課程裡面會提到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我首先要能夠做到去觀察。我們發現很多企業裡面的專家,不管是業務部門的專家也好,還是某些產品經理也好,甚至是做用戶調研的業務部門的人也好,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一年只會固定時間去走訪調研幾個用戶,搞幾次這種所謂的像是用戶調研的調研,最後回到辦公室裡面還是該怎麼做怎麼做。

所有人都知道那樣不對,但是呢,卻沒有幾個人真正能夠跳脫出來去真正去天天每時每刻的去不斷的觀察用戶他們現在到底在怎麼使用我們的產品。而很多人因為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職位越來越高,還會選擇把這些事情委託給一些低層級的員工或者是外包公司來幫你去代勞。而你審閱他們帶回來的信息時,細心的你會發現其中已經丟失了大量的細節,你始終無法真正的理解用戶為什麼會這麼用,你可能會覺得用戶簡直是個傻子。不好意思!不是他傻,還是你不了解他。

成為用戶

從這裡邊我們就得到最大的一個啟發或者說觸動,就是你怎樣才能讓自己回歸到每時每刻的去觀察用戶去體察用戶?

所以第二個方式就是成為用戶體驗產品,比如說你在做一款安卓手機,但是你自己天天用的是iPhone,你是認識到你的產品跟iPhone差距很大,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產品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所以當你不是你家產品的使用者時,你就根本無從得知用戶真實的使用體驗。

超越用戶

即便你做了很多觀察,你也沒有辦法發現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或者是更深層次的心理感受。

因此第三個方法是超越用戶,如何能夠站在比用戶更了解自己的情況下,這個就體現出了我們對人性的把握。

在現有的產品裡邊,微信其實在這個方面是做得比較深刻,微信在某一些人性的洞察上做的非常系列。舉個例子,比如說在朋友圈這款產品剛剛出來的時候還有很多評論去說:你在模仿什麼?你在模仿微博再去做類似於QQ空間的移動版等等這樣的一些負面的批評,甚至有人斷言朋友圈絕對成功不了,但是實際上他非常成功。這麼多年過去了,使用的頻次非常高,為什麼會這麼高,就是因為他對每一個細節把握的很准。比如說我們什麼人可以看到對方點贊,什麼人可以看到對方的評論,其實這是一個機制設計的,而這種機制呢,是過去很多產品都沒用的,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這種隱私性的問題,給造成用戶很大的麻煩,朋友圈裡邊就很聰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只有兩三個人之間同時是好友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夠看到彼此的信息。這樣的機製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隔離,而且是智能的,這種體驗的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中人們之間交友的方式、社交的方式進行過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以後才能做出來的選擇。

回歸用戶,一秒變小白

在我們從變成用戶到超越用戶的階段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用戶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下一階段就是發現用戶的痛點。當我們真正能夠讓自己變身為小白,回歸到用戶,我們就有可能發現出來很多的問題。

現在我們回到濕巾這個使用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濕巾最常見的這個包裝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條狀的,一種是盒裝的,盒裝的裡面又分成兩種的打開方式,一種是掀開蓋子,裡面還有一層貼紙,一種是純粹貼紙這樣的簡易包裝方式,你會發現兩種方式好像已經形成了行業的習慣的方式,但實際上的兩種方式的使用過程中其實是其實是存在很多的使用的不便的。

舉個例子,當一個媽媽抱著小孩,使用嬰兒濕巾的時候,你會發現把貼紙撕開以後,你把紙巾抽取出來,它的設計方式是類似於我們傳統的紙巾的方式,一張和另外一張是連在一起的,為了便於你抽取下一張是在抽取前一張的時候會把下一張帶出來一部分便於你去取。

但是在嬰兒這個使用場景下,其實媽媽是特別在意紙巾是否衛生的,但是很不幸,這時抽取出來的那下一張還需要用手把它塞回去,這是非常非常不便,而且還不衛生。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用戶痛點,那在這種情況下,當一個媽媽抱著孩子只有一隻手可以抽取濕巾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更加顯著了。

所以痛點在慣性思維、在大家已經成為專家的情況下,其實是很難發現的,你覺得這麼設計就感覺就應該天經地義。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還是有一些創新可以去做的,比如說維達做了一個新的濕巾應用,它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用濕紙巾去擦PP,看起來這個設計應該是非常有需求的,但是設計的不好就會很尷尬,例如像我剛才說的那個用法每次多抽出半張,每次當你用完了的時候,你還得用那個還沒有洗過的手要把紙巾再塞回去。這件事情真的很噁心,所以呢?這個問題已經變得不解決不行了,不是用戶可以忍受的點了,那怎麼解決呢啊?

維達在這塊設計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每一次去抽取的時候只抽取一張,雖然它給你使用下一張帶來了一點點不便,但是它確實保證了衛生。所以說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是說在以前,你覺得已經習慣了,或者說你覺得那個並不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但是當你真正能夠跳脫出來,你回到用戶的場景之下,你其實是可以發現這些問題,也是可以去改進了,這個是在產品本身的功能和特性上是可以做創新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繼續現有產品做創新的一個突破點。

總結

就是當我們在進行傳統的現有產品去找尋機創新機會點的時候,核心的突破點是讓自己從專家變成小白,然後讓自己回到用戶的身邊,讓自己能夠做到每天都能夠成功都能過去了解和觀察用戶,包括自己使用產品,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發現用戶在各種各樣的場景下使用的細節,在這個真實的場景下找尋什麼是用戶真正的痛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接下來只要解決這個痛點就是你的創新機會點。這就是我們的在現有產品基礎上做創新的一個思路。

作者簡介:艾老思(艾永亮),TII互聯網轉型諮詢創始人,TII產品創新學院院長,步步高、美的、深交所、華為、順豐、K米等企業轉型顧問,《騰訊之道》作者,前騰訊首席敏捷管理教練,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研發創新小組成員。

微信公眾號:「TII產品創新」


推薦閱讀:

什麼是認知結構?
中國民宿市場的服務設計思考
產品創新 | 失控式管理下的叢林式創新法則
如何評價"朋友印象"這款社交產品?

TAG:产品创新 | 互联网创新 | 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