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58章 無正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流行的註解: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相對性之真解:
治國的政策不含相對性,民眾就會不含相對性;治國的政策含相對性,民眾就會相對性失衡。
偏向於「禍」,會向「福」變化;偏向於」福」,會向「禍」變化。
誰能擁有極端的屬性呢(誰能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呢)?
極端的屬性是失衡的!失衡的必然向平衡狀態演變。
「無相對性」的被扭曲為「有相對性」的,「遵守自然法則」的被扭曲為「違反自然法則」的。
世人被表象迷惑而導致相對性失衡,已經很久了。
所以聖人有原則但不分類別,有稜角但不刺,直率但不放縱,光亮但不刺眼。
相對性之真悟:
其政悶悶,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悶悶:比喻對待不同的事物的反應都一樣。這裡指: 無相對性。
淳淳:淳樸。這裡指:無相對性。
察察:形容對細微的區別也能區分。這裡指:有相對性。
缺缺:缺少。這裡指:相對性的類別失衡。
【治國的政策不含相對性,民眾就會不含相對性;治國的政策含相對性,民眾就會相對性失衡。】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極:極端。什麼是極端?偏離了平衡容量,就是極端。這裡指屬性的偏駁。
知:見過。這裡指:擁有,保持。
孰知其極:誰能擁有偏駁的屬性呢?和後面一章的「莫知其極」是一個用法。
也很可能是抄錯字:孰知其故? 誰知道它們(福禍變化)的原因呢?
如果這樣, 也是一樣。
若能明白相對性變幻這個核心宗旨,任何版本、章節、字句上的畸變都不影響我們對道德經整體論述邏輯上的理解。
正:無人為的相對性,相對性的自然平衡狀態。
其無正: 偏駁的屬性是失衡的。失衡的必然被朝著相對性平衡狀態演變。
【偏向於「禍」,會向「福」變化;偏向於」福」,會向「禍」變化。誰能擁有極端的屬性呢?偏駁的屬性是失衡的。失衡的必然被朝著相對性平衡狀態演變】
正復為奇(qí),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無人為相對性的,相對性平衡的。
復:變成xx。
奇:有人為相對性的,相對性失衡的。
善:形容事物是遵守自然法則的。
妖:形容事物是違反自然法則的。
迷:迷惑,不能理解。
【「無相對性」的被扭曲為「有相對性」的,「遵守自然法則」的被扭曲為「違反自然法則」的。世人被表象迷惑而導致相對性失衡,已經很久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方正,有準則。
割:割裂,分類。
廉:有稜角的。
劌:刺傷人。
肆:放縱。
【所以聖人有原則但不分類別,有稜角但不刺,直率但不放縱,光亮但不刺眼。】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4句都是指聖人做人處事會保持相對性的平衡。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以「治國政策」和「民眾的反應」來告訴我們:事物的類別是由其上層屬性所變幻的相對性決定的。
上層變幻的相對性是平衡的,下層展現的事物類別就是自然平衡的。
上層扭曲相對性變幻,下層展現的事物類別就是殘缺失衡的。
第三章的尚賢,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物的屬性失衡,就會遭受自然法則的反作用,而被朝其相對的屬性演變,以回復平衡狀態。
世人被表象類別所迷惑,執著於某一相對的表象類別,從而使平衡的事物變得失衡,使符合自然法則的事物變得違反自然法則。
聖人懂得自然平衡的道理,所以做人處事會保持相對性的平衡。
聖人用其光,復守其明,緊守 光vs暗 的相對性平衡,所以才能 光而不耀。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看待南昌大學國學研究社副院長性侵事件的?
※怎樣評價南懷瑾?
※徹悟 道德經 第78章 無以易之
※儒學中,有哪些糟粕?有哪些值得繼承,至今仍適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