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作者:譚無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

叢林法則一向是流行的,也一向是被詬病的,世間因此充滿撕裂和矛盾。其實叢林法則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人們所遵循的那個,太低級。

最高級的叢林法則,則在《黃帝陰符經》里。

黃帝陰符經:至陽至剛的道家「心經」

《黃帝陰符經》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黃帝,無從得知。能知道的只是這部書出自唐代道士李筌之手,據他自述又是在嵩山的石室中得到,乃北朝道教領袖寇謙之的藏書,同樣不知真假。

儘管如此,這部書的水準卻是得到公認的,如北宋高道張伯端《悟真篇》中所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銓。」朱熹雖對這部書的真偽存疑,但同樣評價為「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佛家有五千餘字的《金剛經》,有不到三百字的《心經》;道家同樣有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以及這部三百餘字的《黃帝陰符經》。佛家言破相之空性,《金剛經》則正講破相,《心經》則正言空性;道家言陰陽之圓境,陰陽為剛柔,《道德經》則正是至陰至柔,《黃帝陰符經》則正是至陽至剛。從這個不知是否巧合的現象里,我們也可感受到《黃帝陰符經》的地位和分量。

為什麼說《黃帝陰符經》至陽至剛呢?因為它完完全全就是講規律和法則,一點不摻雜人的感情,人就老老實實按照這規律法則行事,完全沒有任何入情抒意處。講規律和法則則又有一個明顯特點,著眼點不在玄虛奧妙,而是強調道機的可察可見,以及人能夠和要去把握和掌控,認為這才是高人的修鍊。至於「陰符」二字,陰是說大道玄隱,符是說大道機顯,是道機暗合道體的意思。

另一個側面的印證,是歷代據說為這部經作注的都是那些人呢?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若能將經中之道領會運用於化境,作注的這些人便昭示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指向的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內聖外王。

一句話,從這部經的表達和內容看,它就是易經之道和老子之道在根本處的融合。其主題就是前人孟綽然所說的「天地生殺之機,陰陽造化之理」,乃天道運行之法則,以及人依天道而行所依之律則。至於自古所爭論的修鍊、養生、權謀、術數、用兵等解釋,不過都是基於此的發用。

所以人立足和行事於世間,這部經是最值得重視的。既然這是個叢林世界,那麼叢林法則的運用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妨順勢而為,這也是道家自然的應有之義。但《黃帝陰符經》強調的是必須有道,要能以道為本、道術一體,才能不為道所殺而日臻於道境,這就是其高級處。

《黃帝陰符經》有三百餘字的最初本和四百餘字的後來本兩種版本,後者在前者的最後加了些東西,我以為多餘、突兀甚至矛盾,為後人所加的說法應可信。因此就取三百餘字的初本,採用全文照錄+我的意譯+主旨詮發的形式進行解析,讓大家既能完整觀摩全經,又能明其根本和旨歸。

《黃帝陰符經》分為上、中、下三篇,我對其各自主題的歸納是:道樞、道機、道法。道樞為天則,道機為天規,道法為天成。

上篇:道樞之天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洞明和把握於天道,以此為依循而行事,這就是完整的極致。

這是總論綱紀和要領,點明行事須以道為本的大原則。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道有五行生剋之律,明見而遵循運用者昌。以明察歸納事物屬性類型為手段,以生克之律為準則,以天道為依歸,便是將宇宙全體掌控在手,千變萬化的妙用皆能由我而生。

這是彰明了大道運行的內在理路和經脈。

「五賊」道教解釋為命、物、時、功、神,是講修鍊的。但對應開篇的天道之謂,再結合經中生殺之道的主題,以及隨後的「火生於木」等表述,解為五行更合適也更切合根本。為什麼稱為賊呢?因為賊不講情面,行暗而主取,五行生剋之道也是無情地暗行萬物之下,主宰著萬物的興衰得失。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之性也在乎人心,人之心也顯乎機變。立起天道,是為定人之規。

這是從天道轉向人道。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天的生殺運化,能使星宿移位、日夜四季輪迴;地的生殺運化,能使萬物蟄起枯榮;人的生殺運化,能使世間成敗興衰。人道只有與天道相合、合乎天道而發用,才能定下穩固根基。

論天道和人道後,這裡歸於天人合一。殺應為生殺的總謂,不可只從殺上理解。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天性雖有巧拙,都以伏藏為本,因為道性即是伏藏萬物之內。人的行事是以眼耳鼻口等九種感官通道與外界發生交互,是正是邪則在於精、氣、神能否伏藏沉靜,不為欲所牽制,而成動靜有道與合宜

這是轉向修鍊之途。邪如殺,也是正邪的總謂。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火星兒生於木中,早晚會使木熊熊燃燒成灰燼;奸臣在朝,待到作亂的時機必會使國家崩潰。知道一念一事上時時處處修鍊而不「包藏禍心」的,是聖人。

這是歸於修鍊的具體和原則。

可以看到,陰符經的用語有一個顯著的特色,便是好用反語——五賊、殺機、九竅之邪等,其義卻都是中性,說的都只是規律和現象。為什麼要如此?這是有隱喻和深意在的,也正是最高級叢林法則的大原則所在。

這便是心性上的無情。因為天道只是自然運行,本沒什麼情面可講。《增廣賢文》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情,很多時候是悖於天道、落於狹隘的,越大的盤子越靠的是理和律。做人上自可以有情,做事尤其是大事上,則以無情為上。即便有時不得不照顧人情,那也是建立在這般冷靜洞察基礎上的對機運用。

但要注意其中的根本和要害——有道還是無道。無道,就是為人所不恥和摒棄的世俗所謂的叢林法則;有道,哪怕你再冷酷無情,你也是在執掌天行。

只有具備了這個大基礎,此篇隨後所說的依生克之律而行、依伏藏動靜之道而修,才談得上。無情而有道,正是《黃帝陰符經》的道樞和天則所在。

中篇:道機之天規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生殺之則,為天道之理。萬物可攝取於天地,人可攝取於萬物,萬物也可攝取於人。這三類攝取得宜,天地人才能均衡安定,否則就是反噬和毀滅。所以說:「飲食要依天時,身體才能得到調理而康健;行動要合乎時機和規律,萬事萬物及其變化才能和順安泰。」

道機,此為機要。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人們只知道高深莫測和不可捉摸的為神奇,卻不知道通過洞察把握那些可見可察的機變而可以明道用道,才是真正的神奇。就像一年的日數和月數是能確定的,一月的大小也是可以定下的,這有數有定的就是人可以把握掌控的機顯,然後能夠對背後的日月周行、往複不息的大道之律進行通達。不論是明於事物之道還是人間之道,不論是自知還是知人、自治還是治人,運用此法才能建立聖功、通於神明。

道機,此為機用。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三盜的道機所在,世人看到、知道進而運用的,太少。要將三盜得宜的機要作為秉持的根本,將不神之所以神的機用當作途徑,堅實遵履而行於契於道機的修鍊上升,這就是固躬。做不到只能說明智慧不明,智慧不明則必定源自私慾遮蔽擾亂,於是放肆於反噬之途,這就叫輕命。

道機,此為機密。

中篇的最後提出了「盜機」說,是對三盜的機要和明察把握於機變、機顯之機用的融合,強調的就是這是把握道機的兩大根本和要點

三盜的得宜如何實現?秘要就在天地人三才的提出——要整體看待和把握天地人,而不可只從一己出發,這樣就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才能均衡,得宜的標準也會自然顯現。對於任何事都是如此,全面看待、整體把握都是根本和關鍵,這也正是最高級叢林法則的那個天規。

機用部分則是全經最大的特色所在,與其他經典的玄之又玄不同,明確告訴我們要從有形和可見下手,那都是大道之象、天道法則鏈條的一環,是把握和運用大道律則的切入處和契合處。更深層是告訴了我們天地大道的可知、可用和可控,其積極和剛健的精神一覽無遺。

這精神,便是借用一切陰陽,而修一個純陽。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裡。

下篇:道法之天成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眼盲的人往往聽覺更敏銳,失聰的人往往視覺更敏銳。專註一處而斷絕其他干擾,收效是平常的十倍。再能日夜反思反省,收效是平常的萬倍。外物可以使人心顯現生機,也能拖累困死人心,關鍵是能否覺察看到

這是心性上的修鍊法門。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地只是空虛而無所偏私,才成就出萬物化生,就算是迅雷烈風,也是蠢動生機的展現。所以像天地那般,心開放才會從容,性清靜才會清明。天地以萬物為己,才有這廓然大公。統攝和掌控以做到的辦法,是對一氣的把握。何為一氣?有生是因有死、有死是因有生,不利會成就人、溺愛會毀掉人,一切都是一體而相輔相成的

這是知見上的修鍊法門。禽是擒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以為天道是無形而不可把握的,我卻以為就在有形事物的規律顯現中。

這是對道在有形、明道在我的核心主題,最後的總結和強調。

在我看來,此篇是全經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切切實實講了如何修鍊,而且全面包含了心、智、行。

心性的修鍊法門,核心是兩點:絕利一源、專註一處,以及三反晝夜、時刻反觀。可作為對應而互參的正是佛家的兩大根本修證法:止、觀。止法的要點是繫心一處而使萬念自然俱息,使心逐漸沉至深層,久之便是心悟法,修的是定;觀法的要點是如如覺察不干涉而使心念自然生滅,能外止造業、內釋習氣、中明我妄,久之便是心開法,修的是慧。就世俗來說,也足見專註和反省的重要性,也是人間修的兩大根本點。

知見的修鍊法門,陰符經也為我們道出了根本——一氣。一就是通過對陰陽的圓融和五行生剋的貫通而成萬法歸一,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氣就是清虛;一氣就是萬事萬物在本源層面的清虛一體態

行為的修鍊法門,便是藉助有形的陰陽五行顯現,往一上觀參,往氣上體察

這些修鍊,就是達成上篇所說無情心性與中篇所說全體看待的最終辦法,就是通往最高級叢林法則的路。這些法門分別有著修於不修、不修之修、化解之修的屬性,也即無為法的底子,通往的更是無為法,所以乃天成法。

無為而無不為是最後的境界,無不為而無為則是達成的道路。這便是《黃帝陰符經》強調有為卻落在無為的中轉圓通處。

結語

可以看到,《黃帝陰符經》的上、中、下篇,每篇都既講天道又講修鍊,只是各有側重,上篇偏重天道、中篇較為中性、下篇偏重修鍊。同時三篇又有著遞進關係,上篇講天人之道的全貌,中篇講天人之道的中樞,下篇講天人之道的修鍊。貫通始終的則是天人合一、天人一源。這就是全經在結構上的關係和特點。

如果要對全經做一個總結,四百餘字版本中多出部分的一段話,倒是說得很精彩: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因而制之就是因於道而制於心、行和事。總結起來,所謂最高級的叢林法則即是:法於天道,察於陰陽,明於生克,通於變化,因而制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八仙中呂洞賓的名氣故事大於別的八仙成員?
道家是如何看待捐獻遺體的?
無任何功法,晚上純靜心打坐,下墜感很明顯,先是身子,後來頭部,感覺身子,頭部要往下陷了,頭嗡嗡的很怕?
如何評價「陳攖寧之後道教已亡」這句話?
封神演義裡面壞人為什麼沒下地獄反倒被封神?

TAG:道教 | 易经 | 道德经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