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之花——日式庭院小述
引言:日本庭院的藝術力甚高,表現在其歷史源遠流長,以及當今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可以說日式庭院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庭院受亞洲大陸庭院文化巨大影響,卻在經歷了模仿之後,在日本列島上獨特的文化與自然環境氛圍中開出了獨特的東洋之花。
日式庭院多表現為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與模仿及後續的提煉,對人與自然關係與宗教的體悟,對心境與情感的塑造與表達,對目標氛圍與景緻的創造,具體又表現為庭院的創作手法、庭院的形態、背後承載的精神。以下步步為營,初步介紹日本園林發揮與特色。
庭院之緣起:
首先是日本的自然風景式的庭院,雖然日本列島不乏優美的自然景緻,但在城市市鎮中相對缺少,亦無法時時刻刻在周邊地區能捕捉到不同的優美景緻;而人工的創造是穩定與主動的,也可以發揮一定的想像力與創造性,人們便開始了漫漫地針對自然的「搬運工作」。這方面的原始動力與大多數地區是一樣的。日本沒有中國的廣袤土地與壯麗河山,也無法像秦漢朝代那樣建造壯麗的囊括真山真水的園囿,所以日本走向了另一條道路,即對自然山水的無限模仿與微縮化。
在自然風景優美的地區,作為背景,常常也將自然山色融入到庭院中(也即借景之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借景不僅僅是借鄰家人工之景,也是向真山真水借景)。同時,在不得不人工造景之處,便發展出了臨摹自然的的各種手法,日本人體味與觀察自然之細心,便漸漸顯露出來。
庭院之分類:
日式庭院可分為兩類,即「觀賞性庭院」與「使用性庭院」,這也印證了日本的庭院文化與中國有著一脈相承之關係,同時也是東方園林的分類方式之一。一般而言,觀賞性庭院更偏向於精神世界,也與宗教息息相關(包括宗教物象、宗教儀式活動、宗教精神取捨等等)。而從歷史的歷時角度來劃分,亦可分為「寢殿造」、「凈土式」、「枯山水」、「武家書院造」、「茶庭/露地」、「池泉洄遊式」。其名稱因形式不同,在造園之側重上也必然不同——視角、取景處、建築形態、流線與朝向、開口部等處理都會不同(後續另述)。
關於日本庭院之歷史樣式:
因為日本的地理環境所限,社會文化之限,在早期也無法形成中國秦漢朝那樣宏偉壯闊之景,於是從日本貴族發展出的庭院便走向另一條道路——「精巧而小」的道路。而最初的「寢殿造」本質就是貴族的宅邸與其附屬庭院的結合,追求「神域」——「一池三山」等的神仙思想下進行了的布置。此時最大特色是「建築以主體對稱、面向前方庭院與水池等」。
之後的「末法」思想盛行的平安時代後期,又開始流行在院中建造「阿彌陀堂」,以捐贈於寺廟,於是舍宅為寺或者中心建築變為「阿彌陀堂」的「凈土式」庭院開始呈現,這與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貴族做法極為相似。此時佛教的傳入與盛行,極大的影響了建築與庭院的布置,從開始的住宅樣式中慢慢地演化出寺廟的特定形制——包括總體布局、佛寺佛殿佛塔布局與單體、其他佛教裝飾與物象,伽藍之火借唐風而在本土蔓延。
在佛教的影響下,佛教的發展生長出了不同的分支,而佛教之「禪宗」在此不斷壯大,以苦行、頓悟為行為主體,不斷影響著庭院向著空寂、簡練、抽象藝術化發展,注重內省的審視,推動了「枯山水」形式的誕生。枯山水庭院一方面極大限度地克服地理環境所限,其創造對外界環境的依賴(也即受到的限制)愈發減少;另一方面其能以小看大,對自然山水進行了極大的提煉與抽象化,在造園精神上愈發地「內省」,與佛教禪宗的思想內核愈發接近。
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庭院形式,也是藝術性極高的庭院類型,是日本逐漸脫離大陸體系的標誌,也是日本文化氛圍中盛開的東洋石花。枯山水專題中再詳細解析。
隨著日本進入安土桃山與戰國時代,隨著武家的興起,「武家書院造」形制的庭院開始出現。其最大的特點是建築物等級化的出現,建築作為等級制的體現在園中有重大的分量,同時建築形制出現了「雁行」的變化,越往裡是等級越高的房間,隨之而來的是庭院景緻的分化與分類——不同的視角與房間看到不同的景緻,往昔庭院的一覽無遺之景開始轉變。而這個時代也正是觀賞性庭院向使用性庭院過渡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武士階層不同於中國的文人階層,是作為統治者的身份存在的)。
之後隨著茶道的興起,出現了特定的茶室形制與庭院——茶庭(也即露地,以為袒露心懷之地),其特殊之處不僅在於「數寄屋」這類獨特的建築形式,也在於其庭院中隨之而來的「狹小通道、石制手水缽與腳踏石、隱秘矮小的入口、環周的籬笆與枝折戶」這些茶庭特有的附屬物。同時不同其他庭院,在茶室中拉長了步道距離,深藏茶室,在深處洗濯人心,茶室之特色突出,在於「精、小、掩、藏、隱」。
在佛教與「禪宗庭院」盛行的同時,出現了與其相反的「池泉式」庭院,但又不像寢殿造與凈土式那樣在全園的中心構築大型建築。其特徵是在園中構築大型的水池,建造的建築多是數寄屋形式(與書院式不同,其並不作為禮儀空間而使用)。
隨著明治維新的發起,日本社會跨入了近代,又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庭院——其庭院的建造多試圖導入西洋的價值觀,在以後的專題中詳解。
總而言之,日本的庭院發展連貫,並與歷史保持了同步性。區別於中式庭院(明清江南園林),日本庭院的功能較為單一,庭院中的建築並不佔據主體或絕大多數場地而往往呈現為單體與極小組團式,建築與建築的總體布局單一,氣勢上少有壓迫性,而且每類庭院主題明確。
與中國情況不同,日本繼承唐風以來,在造園上亦頗為追求對自然的臨摹與仿效,同時也注入了更多的想像,形式是介於秦漢與明清之間的特徵,亦帶有強烈的地域地理特徵——例如相對於江南園林,其用地一般都較大,視野更加開闊,模仿者自然的山谷、溪澗、瀑布、河川、海洋島嶼等等。一來將自然微縮於庭院之中,同時又將其高度的藝術化。
可以說「日本園林」多是奔逐於自然的「山野氣質」;而江南園林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在儒道氛圍中創造歸隱山林的「文人氣質」。
特點/庭院之氛圍:
日式庭院透露著日式的哲學與審美,這些是集體性或者說是國民性的,如「物哀」、「幽玄」、「詫寂」等,致使其造園的氛圍不斷地向靜謐、隱匿、樸素、簡練、殘缺不對稱等演變而洗濯生活與人心。例如「作為景觀中心的瀑布、塔、景石等被樹木遮擋,清風拂過而若隱若現」、「樹影婆娑,日光點點地灑在池面」等等,可以說這樣的審美取向與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境界(內心)緊密相連。可以說,庭院就是內心與精神之物化。
特點/庭院之動態:
自然風景式庭院,顧名思義考慮到了自然的地形、流水、植物等元素,重視庭院的邊界處理,使其漸漸地融入與周邊的自然之中。同時,庭院是一直處於動態之中的一種集合體,從不同的角度便可解釋——日本列島大多地區的四季分明,季節的更替產生了多變的庭院形態;同時日本也是不乏各類自然元素,自然界的風、雨、光、影、水等元素召之即來揮之便去,產生巨大的動態,也是營造庭院需要時時處處考慮的因素;即使是枯山水也是需要視角的相對的運動,從不同角度來體悟,在其相對「靜止」的氛圍中,體悟周遭環境微弱變化來祭祀調整心境。
特點/築園手法之留白:
這是關於整體構圖的藝術手法,對於六百多理解,不應該只停留在畫作這樣的二維之簡單印象之中,借鑒能樂、俳句等藝術,在立體三維的空間表現中也應該表達出「間」的效果——短時的停頓、綿長的餘韻、不可忽略的視覺張力;更加確切地說,留白的處理事關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並凸顯了個體的獨立性,是空間中勢與群體關係的組織法。
結語:基於以上,我們可以略微窺探日本庭院發展之心路,在歸納日本庭院特色的同時解釋了其與「中國園林」的不同之處與原因。
推薦閱讀:
※水池中斯大林等人互相噴水的雕像,建在哪裡?有什麼來歷?
※福州古典園林的歷史發展脈絡是什麼?
※關於Landscape Architecture譯名的雜談
※營造二三事——匠與匠心。
※徽派建築和江南園林建築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