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還沒有成就

俗人在世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他就要去立志,學佛修道的人,想在出世間有所成就,就要發願。可是有的俗人他也立了志,修道的人他也發了願,為什麼志未滿,願不成呢?

如果說見地不究竟,可有的人他很會說,說得頭頭是道!而且有一部分人很努力,但是儘管他努力,卻並沒有很大的成就。

不管是哪一種人,做哪一件事情,要想成就,有所建樹,努力是不可缺少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我剛才講到,任勞容易任怨難,修成正果除了看你的能力,還要看你的境界。

為什麼俗人立了志,修道人發了願,還有很多沒成就呢?因為他沒有真正地為他的志向去死、去活、去流淚、流汗。

你能夠忠於你的志向、忠於你的願望多少,它就能夠回報你多少,就能夠為你的付出成就多少。

所以說一個人真正的信仰,要想落地實施,一以貫之,從始至終都保持一樣,是很難很難的。

我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當中,你可以抱怨、可以憤怒、可以糾結,但是抱怨完了,憤怒完了,糾結完了,還是要踏踏實實地繼續去做.

《華嚴經》里有句話,莫忘初心,方得始終,人處在一個大環境里,有糾結、有抱怨、有憤怒、有不平衡都是正常的。

不能夠因為你的憤怒、糾結和不平衡而放棄我們的初衷。所以一個人,在他的領域裡,道心不減,目標不棄是非常難得的。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修行人很多,並不是他一個人在修,在他沒有出家修道之前,印度就已經有很多修苦行、修梵行的瑜珈士了。

但為什麼只有釋迦牟尼佛最終修成正果呢?你們認為當時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修行人當中,達到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禪定功夫的人有沒有?(答:有)

可為什麼到最後我們只知道一個釋迦牟尼佛,不知道其他的大師呢?因為他學有所成、修有所成了,卻並沒有坐在神壇上享受神這個果實和位置。

他走下神壇,到社會上任勞任怨,服務社會四十九年,服務眾生四十九年,他拿到雙博士以後,沒有坐在辦公室里,天天看他的雙博士證。

相反,他把博士證給扔了,到社會上奉獻四十九年,所以我們只記得一個釋迦牟尼佛,不記得其他的成就者。

他成佛了以後,在菩提樹下入了四十九天的大定,也就是享受了四十九天的禪悅,享受他的勞動果實。

四十九天後他說:我不能這麼自私自利,享受我的成就,我應該走出這個山林,下山為眾生服務,他這一服務,服務了將近五十年,所以成就了偉大的佛陀。

他如果沒有出去服務這個社會,沒有讓眾生受益,我們哪裡知道有個釋迦牟尼佛呢?

所以當你們有所成就,有所建樹,有所收穫了,自己已經到了一定的功夫,有了一定的功德,一定要到社會上為這個社會服務。

你沒有為社會服務,沒有人從你這裡受益過,你的功德、福報怎麼圓滿呢?

修功德、修福報、修智慧,必須要從這個神壇上,這個成就的位置上走下去,到社會中為人民服務,否則的話,無論你成就多高,誰都不認可。

這指的就是一個境界,這個時候體現的不是能力,而是境界、德行、格局,是一種胸懷和器量。

所以今天才給你們講這個話題,當我們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做人的境界是不是應該等同?是不是應該朝一個高度去努力、去要求我們自己?

即使你現在還沒有成佛,還是一個凡夫,你想修行,想成就,想功德圓滿,你必須要為這個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當有一天你成佛了,你更應該為這個社會服務,為這個民族服務。

眾生成就我成就,眾生快樂我快樂,眾生痛苦我痛苦。你沒有這種境界,怎麼能夠脫俗?怎麼能夠成賢成聖呢?

你視眾生的痛苦和你沒關係,你是不可能成為賢人、聖人,成為菩薩的。所以你做任何事情,只是為自己而做,那就沒有意義了。

到了某個階段,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必須為眾生而做,你的存在才有意義,否則的話,就是我常常說的一句話:「你就是個活死人」。

我希望我們東華禪寺的出家人,包括信徒,包括社會上的人,都不要做一個活死人,什麼叫活死了?活著已經死了的人。

我們要做一個死活人,什麼是死活人:死了還活在大家心中的人,還活在人民心中的人。其實死活人,活死人,誰來決定呢?(答:自己)

好了,你們今天晚上都「開悟」了,都知道死活人、活死人是由自己決定的,沒有人能夠左右、沒有人能夠主宰你。

作者:東華禪寺開山方丈釋萬行,萬行大和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從農禪並重的祖訓,「堂上坐禪,堂下禪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歲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四十歲創立東華禪,讓學人通過學修「東華禪」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


推薦閱讀:

85到90的你現在是怎樣的狀態,有沒有活成自己想像的樣子,距離自己的夢想還有多遠?

TAG:事业 | 修行 | 人生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