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接著聊——聚焦思維

我們繼續互聯網思維這個話題,上一篇《天天以用戶為中心,為何用戶還棄你而去?》探討了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用戶」思維,今天討論一下「聚焦」思維。

雷軍最早提出的小米「七字訣」中,第一個專註,便是「聚焦」。聚焦既是大層面上的戰略,也是小層面的戰術。

戰略層面,聚焦定位

看過《定位》這本書的同學都知道,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只會有一個關鍵詞與之相匹配。比如我們說起騰訊,就會想到「社交」,說起360,就會想到「安全」,說起百度,就會想起「搜索」,說起京東,就會想起「直營電商」。

每一個企業都希望做到:當用戶想起一個品類,就在腦海中迸現出自己的品牌(佔領用戶心智)。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完成這三步:

  1. 找到公司的這個關鍵詞
  2. 通過各種營銷手段把這個關鍵詞烙印在目標用戶的心智中
  3. 把產品做到最好,強化用戶心智中的這個關鍵詞

第二步是很多營銷公司可以做到的,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營銷活動甚至技術手段來實現。但是,沒有第一步的這個關鍵詞,第二步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步有一個好的產品團隊,不斷迭代優化,問題也不大。

而第一步,只能靠創始人、創始團隊來做。

我自己經歷過的,包括幫別人看過的很多項目,我都希望項目創始人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這個產品,但是很遺憾的是至今沒有得到過很滿意的答案。

為什麼呢?難道用一個詞形容自己做的事情很難嗎?其實不是很難,而是創始人的不甘心,面對誘惑的不堅定。

問:你們的產品主要是面向中小客戶的吧?

創始人:不是,大客戶我們也能做!我們先用小客戶引流,然後做大客戶盈利。

問:你們自己做直營,還是要做平台?

創始人:剛開始我們肯定自己做,做平台沒人願意來。等我們有知名度了,肯定是要做平台的!

問:你們主要解決C端的問題,還是主要解決B端的問題?

創始人:當時都解決啦,對於C端用戶我們提升生活品質,對於B端我們幫他們優化供應鏈。

問:你能用現有的一些產品類比一下你們的產品嗎?

創始人:我們是垂直領域的微信+今日頭條+大眾點評+Airbnb

你們有沒有覺得上述的對話似曾相似。是的,這都是我親身經歷的真事,都是原話。是不是每個創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百度+阿里+騰訊+美團+滴滴+今日頭條的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只能創始團隊自己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 我們為客戶解決哪「一個」問題?
  2. 我們服務哪「一類」客戶?
  3. 我們在哪「一個」方面能做到第一?
  4. 客戶會接受並為此付費嗎?
  5. 我們的財務模型長期看是健康的嗎?

價值構成模型

公司和產品的使命是「幫用戶解決問題」、「給用戶帶來價值」,我用一個簡單的「T型模型」來衡量公司和產品的價值。

「T型模型」是指:給客戶提供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某一個「垂直」領域上給客戶帶來的價值X,次要體現在在「橫向」拓展上給客戶提供的價值Y,而後者的體現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

Case1:做一個全能的「『全能』產品」

前些日子,和一位前同事敘舊。這位同事做HR系統實施好多年了,是資深的HR系統專家。我們聊起他曾經在2015年自己創業一年的經歷。

2015年,本來在諮詢公司做的好好的他,不甘寂寞,想要自己打造一款更受客戶歡迎的HR SaaS產品。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他們花了半年多開發了人事、薪酬、考勤、休假、績效等模塊。把產品拿給客戶用的時候,發現哪個模塊客戶都用不起來,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個性化要求。他們的SaaS產品,不能針對每個客戶獨立部署,所以滿足了A客戶就滿足不了B客戶。更有甚者,有些客戶要求計算銷售提成績效,他們也做了;有些客戶要求有報銷功能,他們也做了。。。

做到最後,這個產品包含了十多個模塊。隨著功能的疊加,每個功能深度也不夠,用戶體驗也大幅下降。有一次給客戶介紹產品的時候,客戶的一句話驚醒了這位「夢中人」。客戶問:你這個產品到底是一個什麼產品,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嗎?我的這位前同事啞口無言,兩個月後他結束了這個創業項目。

在此,也提醒各位創業者,創業維艱,千萬別貪多,聚焦一點,從「點」開始做,做深做透。不要上來就想整個「大」的、「全」的,什麼問題都想解決,那肯定會死的很慘。

一個企業一定要有一個定期復盤戰略的機制。所有的管理團隊成員,要去思考公司的戰略是否符合市場和行業的發展趨勢,戰略是否足夠聚焦等等。只有不斷的復盤,才能保證企業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誤入歧途。

執行層面,聚焦核心指標

「聚焦」不僅是戰略層面的問題,也是執行層面的問題。企業要想持續高速發展,要保證兩點:

    1. 戰略方向沒問題
    2. 戰略執行不走樣

企業戰略方向,要通過不斷的復盤來保證「正確」和「堅定」。那怎麼保證戰略執行過程中不走樣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執行層聚焦「核心指標」。

「核心指標」,是指從公司戰略分解到部門或者團隊的最重要的指標。既然是最重要的指標,就不會出現「很多」。

Case2:我的部門有12個核心指標

有一次聽一個部門彙報工作,我感覺彙報的內容很多,但是沒有重點。會後,我就簡單跟部門負責人聊了聊。

-我:我覺得彙報工作應該撿最重要的事情彙報,聚焦到你部門的核心指標上。

-部門負責人:是啊,我彙報的都是核心指標啊。

-我:這些都是你部門的核心指標?

-部門負責人:是啊,我們部門集體討論過,把我們的核心指標確定為12個。

-我:。。。

我一直在跟團隊強調一件事,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重要,那就等於都不重要。所以對於一個部門來說,你負責的事情的核心指標只有一個,這個核心指標要從公司戰略分解下來。

如果核心指標多於3個,那就應該重新思考指標的定義,甚至團隊的拆分。我曾經看到過一個部門的指標同時有兩個:「快速擴張」、「降低成本」。恕我愚昧,我認為這兩個核心指標在很多時候是衝突的,如果一個部門在這樣的指標指導下工作,大家是不知道該怎麼工作的。(如果大家還工作的很開心,那說明戰略和目標都只是擺設。)

部門和團隊的核心指標多、不夠聚焦,有時候問題不是出在執行層面上,而是出現在管理層上。作為管理層,會給部門和團隊下很多「命令」,今天關注這個,明天關注那個。這樣,部門和團隊的負責人就會跟著指揮棒四處出擊,就很難做到「聚焦」。所以,管理層控制自己的「管理慾望」,合理授權,幫助執行層制定「核心指標」,然後和執行層一起關注才是正道。

執行層面制定的「核心指標」,需要不斷地進行宣貫,讓它成為每個員工的做事準則。只有每個部門都這樣,一個公司才能擰成一股繩,一起向公司戰略目標邁進。

產品層面,聚焦核心價值

一款產品,如同一個公司一樣,存在的價值在於給客戶帶來價值。「T型模型」同樣適用於產品,產品的價值在於給客戶提供的最核心的那個價值上,其他價值對於核心 而言就是毛與皮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個道理說起來貌似大家都懂,可實際上很多產品根本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自然也發展不起來。

Case3:用戶體驗超級好的「報銷APP」

2015年,有個朋友做了一個報銷的APP,我還有幸試了一下,產品體驗還不錯。

當時我有些質疑產品的「價值」,然後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你們做這個報銷APP想解決什麼問題?

朋友:(自豪狀)員工報銷的用戶體驗問題啊!我們的產品用戶體驗超級好!(然後向我吐槽了一通填報銷單、貼發票的慘痛經歷)

我:你幫財務人員解決了什麼問題沒有?

朋友:(思考了一下)員工體驗好了,大家對財務就沒有那麼多抱怨了,財務部的形象就好了。

我沒有再多問,因為根據我對財務的大致了解來說,財務報銷的最大問題在於:

1. 員工要貼發票

2. 財務要審發票

而不在於員工填寫的體驗好不好。除非是全國範圍內的大公司,考慮到成本問題,才會自己開發或者採購一套專門的報銷系統。一般的公司,都是在OA中提一個報銷申請就可以了,甚至郵件審批一下,對於這樣的低頻行為,用戶體驗其實也沒那麼差。

另外,說句不好聽的,在大部分公司,員工報銷體驗好不好,財務部根本不Care!報銷門檻高可能還會被當做一種節省成本的手段。

所以,這個項目的主要問題是錯把用戶當成了客戶,只考慮了使用體驗,而沒有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後來這個產品就沒有消息了,據說客戶數有1000多家,但都是免費註冊客戶,根本沒有客戶願意付費。

好了,關於聚焦,還是希望大家多看看《定位》系列書,不論是公司戰略、部門指標還是產品價值,都應該聚焦,集中精力只做最重要的事。最後,我把給公司內部培訓的時候說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互聯網思維繫列文章——————————

1. 你確定你的用戶不是「假用戶」?

2. 缺了這一點,你的產品就是死路一條!

3. 沒做過「假需求」,就成不了好的產品經理!

4. 月薪1萬和3萬的產品經理,差距咋就這麼大捏?

5. 管理好用戶預期,你的產品才能「超出預期」

推薦閱讀:

T&F 圓桌:眾籌平台 & 智能硬體品牌和品質的分析討論
昌業快評 | 互聯網,電影,Think Different
用互聯網思維來開客棧,是不是扯淡?
要怎麼樣才能具備互聯網思維?
建築設計行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是怎樣的?怎麼實現?

TAG:互联网思维 | 专注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