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首批祝聖六位國籍主教紀念尋蹤

1926年中國教會開始有第一批國籍主教,至今已逾90周年矣。

時光浩渺如煙,回溯往事,憶念先輩所行之足跡,不由令人心生感慨。

於此轉帖斑馬先生2006年的作品,當時是紀念祝聖國籍主教80周年,如今恰好又過了十年有餘,希望在下一個十年。我們看到教會有更美好的局面!

六位國籍主教祝聖八十周年紀念尋蹤(2007年版)

2006年10月28日是中國首批國籍主教祝聖八十周年紀念日。在1926年以前,中國教會一直外國主教管理教區,並沒有中國人的身影,此前也只是在康熙年間有過一位主教---羅文藻,羅文藻乳名羅才,字汝鼎,號我存(拉丁名Gregorioiopez )。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義大利籍主教康和之持教皇手諭從馬尼拉來華,於四月八日在廣州城外方濟各會堂為羅文藻祝聖為主教。羅文藻主教於康熙三十年(1691)病逝,葬於南京雨花台。羅文藻主教病逝以後到1926年、長達235年之久,教廷沒有任命過一個中國人當主教,因為當時的修會和他們的傳教士反對。此外,還有為了在混亂中教會得到保護,羅馬給予法國政府的所謂保教權(先給葡萄牙,葡國衰落後給了法國),這個擁有保教權的政府控制、操縱、利用天主教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其實中國教友從很早就開始為擁有自己的國籍主教而做出種種嘗試,但因一些外在原因,始終未能如願。進入20世紀後,中國教會對本籍神職人員(尤其是主教)的需要更為迫切。教廷和中國教會也開始大跨步地朝此邁進。首先,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布的《夫至大》通諭,為此作了理論準備。通諭強調培養本地神職人員,讓本族人有能力接收管理本地教會的任務已刻不容緩;

1920年雷鳴遠神父隨光若潮回到歐洲。8月他前往比利時馬林城晉見曼西埃樞機(Card.Mercier)並推薦趙懷義﹑程有猷﹑徐神父和成堂可為未來中國的主教候選人。在曼西埃樞機的引薦下, 12月27日 教廷國務卿嘉斯巴里樞機(Card..caspari)接見了雷鳴遠神父,談到了天主教本地化的重要性,雷鳴遠神父是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積極倡導者,在雷鳴遠神父的不懈努力下推動了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進程。

此後,剛恆毅總主教受教宗庇護十一的委託,以首任「宗座駐華代表」的身份來中國指導中國教會,這個任務是不輕的。他擔心法國政府的反對,恐遭阻撓和破壞,在意國上船時,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只是到了香港、踏上中國土地後,才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剛恆毅總主教不顧法國政府的抗議,一到中國,立刻開始工作。他一方面巡視各教區,了解詳細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著手籌備全體主教會議。重點強調中國教會應有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行動,並督促外國傳教士培養中國神職人員,逐步完成中國教會必須由中國人治理的過程。他的座右銘是:中國教會應由中國人治理,即國人治教。

教宗庇護十一於1923年12月12日確定湖北蒲圻為「國籍宗座監牧區」任命中國神甫成和德為監牧。

1924年4月15日,教宗庇護十一又確定河北安國為「國籍第二宗座監牧區」任命中國神甫孫德楨為監牧。

剛恆毅總主教經過兩年的積極準備,第一次全國性天主教主教會議終於1924年5月15日在上海召開,到會的有42位主教、五位監牧,其中就有成和德和孫德楨兩位中國人是不久前才被任命的。會議於6月12日在徐家匯大堂舉行閉幕禮。

會議把中國重新劃為17個大教區:蒙古、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蘇皖、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黔桂滇

1927年又將原來劃分的十七個大教區中的蘇皖分成江蘇、安微二大教區,黔桂滇分成貴州、廣西、雲南三大教區共二十個大教區。

二十個大教區又劃成129個教區,其中一個是大主教區,在澳門另有代牧區或稱教皇代牧區85個,監牧區或稱教皇監牧區36個,自立區或獨立區7個,由大主教、教皇代理主教、宗座監牧。

1926年傳信部部長王老松樞機公布教宗將親自祝聖中國第一批中國主教的決定。

同年3月30日,傳信部長王老松樞機給當時在中國的剛恆毅主教寫信說:「我曾考慮很久,假如宣化成立宗座代牧區,而到羅馬接受祝聖的話,將對教會在中國的發展很有力,教宗不但同意,而且要親自祝聖,還說不妨再甄選幾位主教候選人,這是破天荒的大事。同時浦圻、蠡縣兩位監牧也可升格為主教。 」

剛恆毅總主教於是立即著手尋找新地區及新主教人選。因此於1926年5月10日,天主教宣化代牧區建立,北平教區的趙懷義神父為代牧主教,鄰瓦卡主教銜( Vescovo tit.di Vage )。當時稱「宣化國籍宗座代牧區」,由北京宗座代牧區分出。主教府設在宣化天主堂。宣化國籍代牧區成立後,成為完全由中國籍主教神父主持和管理教務的教區。同年5月12日,成立了汾陽代牧區,8月1日成立了台州代牧區,8月11日成立了海門代牧區。並尋找出六位新主教人選:

宣化代牧區主教:趙懷義(北京教區神父)

汾陽代牧區主教:陳國砥(方濟會士)

台州代牧區主教:胡若山(譴使會士)

海門代牧區主教:朱開敏(耶穌會士)

浦圻代牧區主教:成和德(方濟會士)

蠡縣代牧區主教:孫德楨(譴使會士)

教宗決定在 1926年10月末之主日——耶穌君王節,親自在羅馬祝聖中國首批主教,消息傳入中國時,中國神父和教友歡欣鼓舞,紛紛募捐,並為新主教籌備旅行經費。

1926年9月10日,剛恆毅主教偕同趙懷義、朱開敏、胡若山、孫德楨、陳國砥、成和德六位中國主教搭乘美國郵船「亞當號」離開上海,經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印度等地海岸,所到之處都受當地人民的款待和捐助。10月16日抵達義大利拿波里城,受到盛大的歡迎。義大利政府撥一節頭等的車廂為中國主教專用。到羅馬的第二天,教宗庇護十一世接見了中國未來的新主教。10月28日耶穌君王節。教宗庇護十一世親自為六位中國主教在梵蒂岡伯多祿大殿舉行隆重的祝聖典禮,剛恆毅主教在一旁襄禮。雷鳴遠神父特地從比利時趕去參與大典,喜極而淚下,大典從上午八時至下午一時才全部完畢。六位新祝聖的中國主教從祭台走向大殿外的廣場,向聚集在那裡的人群祝福。從比利時趕來參加盛典的雷鳴遠神父跪在宣化主教趙懷義的面前祈求降福,兩人都感動得淚灑滿襟。晚間,教宗再度接見六位中國主教以及來觀禮的中國人士。然後,剛恆毅主教陪同六位中國主教開始了一系列的朝聖旅行,他們參加了真福和德理逝世六百周年紀念大會,在巴黎聖母院受到杜朋亞樞機的接見,然後從法國轉道比利時,12月21日雷鳴遠神父在魯汶率群眾歡迎中國主教,場面非常的熱烈,比利時王后也接見了各位中國主教。 1927年六位主教分別回到了自己的教區。

中國首批國籍主教雖然只有六人,但他們的祝聖卻給普世教會及中國教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提升中國及中國教會的地位並且加快天主教在中國本地化的速度同時奠定中國教會聖統制的基礎。

八十年轉眼就過去了,這首批祝聖的六位主教後來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筆者從2003年開始對六大教區進行實地考察,其中宣化、汾陽和台州教區還可以找到一些遺迹,以下就是我對六大教區的考察。

庇護十一世親自為六位國籍主教祝聖:

浦圻教區成和德主教 民國十二年(1923)十二月十二日,全國第一座國籍湖北蒲圻宗座監牧區成立。 成和德(1873-1928),同治十一年(1873)七月二十二日生於湖北老河口,10歲時,光緒九年(1883)出國去義大利,成和德精通義大利文,曾出版過義大利語中文文法書――《義華文規》,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七日入方濟會,在聖方濟印五份的外而拿聖山(Mount la Verna)初學,之後攻讀哲學、神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五日在靠陶那瑪嘉利達修院(Convent of st. Margherita de Cortona)光緒二十九年(1903)一月回國,任茶園溝修院副院長14年,並在漢口修院講授哲學兩年。民國十三年(1924)三月二日,受命為蒲圻教區首任國籍監牧,並出席上海首屆教國會議,民國十五年(1926)六月一日,晉陞主教領高潭納主教銜(Vescovo tit. di Cotenna)十月二十八日在羅馬祝聖,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逝世于衡陽,享年55歲。 成和德主教格言「平安及美善(Pax et Bonum)」 成和德主教當年的主座教堂今已無存,成和德主教墓地也已經沒有了蹤跡

【此處無圖】

汾陽教區主教陳國砥

民國十五年(1926年)五月七日教廷成立山西汾陽代牧區,五月十日任命陳國砥為代牧主教,領阿都達主教銜(Vescovo. tit. di. Attuda),聖名類思(1875-1930年)。光緒元年十月七日生於山西潞安安陽村。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洞兒溝入方濟各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十三日,升神父,庚子年後,曾由李鴻章及義大利駐北京大使之請,調查山西境內的宗教情境。並擔任山西省教育委員會委員。在太源大修院擔任拉丁文教授,並擔任太原天主教中學校長多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三月九日逝世,享年55歲。

陳國砥主教格言是「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Omnibus Omnia!)」

陳國砥主教當年並未來得及修建高大華麗的教堂,現在汾陽教區主座堂也是陳國砥主教逝世後由第二任主教劉錦文主教主持建造的。陳國砥主教墓地幾經滄桑,今天仍然尚存,位於教區西面幾十公里處教會墓地的山上,墓碑是改革開放後重新立的,原墓碑已無存。

陳國砥主教主座堂:

陳國砥主教創立的修院現狀

陳國砥主教墓地和墓碑:

台州教區主教胡若山

民國十五年(1926)八月十日,浙江台州成立代牧區,胡若山為代牧主教,領狄奧多西堡主教銜(Vescovo tit.di Teodospoli)胡若山聖名若瑟,光緒七年(1881)二月二日生於浙江定海。五歲時父母雙亡,由傳教士收養成人,先後在定海寧波、嘉興就讀,光緒三十二年(1896)十一月六日進入遣使會,宣統元年(1909)六月五日,升神父。傳教六年後在寧波神學院講授哲學及倫理神學,曾出席過首屆上海教務會議。1926年十月二十八日,在羅馬祝聖為主教。1962年八月二十八日逝於黃岩天主堂,享年81歲。胡若山主教也是六位主教逝世最晚的一位。

胡若山主教格言:誰能如同天主?(Quis ut Deus)

胡若山當年的主座教堂至今仍在,胡若山主教主持建造的德蘭仁愛修女會和聖母山至今仍保存完好,但只有聖母山現在屬於教會所有,修女會至今仍被居民和工廠佔據。胡若山主教墓碑現已修復,位於台州黃岩區橋頭村天主教墓地內。.

胡若山主教主持修建的台州教區

胡若山主教創建的德蘭仁愛修女會現狀

胡若山主教墓地:

.

海門教區主教朱開敏 民國十五年(1926)八月十一日,江蘇海門教區成立。朱開敏出任代牧,領列斯威主教銜(Vescovo tit.di Lesvi),朱開敏聖名西滿,同治七年(1868)十月三十日生於上海一戶三百年前就信奉天主教的著名教友家。光緒八年(1882)九月八日,進上海大修院,光緒十四年(1888)九月七日入耶穌會。初學老師是著名漢學家晁德蒞神父(Rev Angd Zottoli sj)光緒十五年(1898)六月二十八日晉鐸。從事傳教工作多年。1924年受派為海門及崇明堂區首長, 1928年十月二十八日在羅馬祝聖為主教,海門教區由上海教區分出,1960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享年92歲。朱開敏主教是六位主教中歲數最大的。 朱開敏主教格言:「爾國臨格」(Adveniat Regnum Tuum!) 朱開敏主教當年主持修建的狼山露德聖母堂及現在已經是江浙滬一帶著名的朝聖地,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海門教區主教座堂。朱開敏主教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留有墓地。

蠡縣教區主教孫德楨

孫德楨(1869-1951),聖名默爾爵,北平人,生於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十九日,初等教育在北平修院完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一月二十四日晉陞司鐸,在天津傳教2年,1899年加入遣使會。在北平小修院教授拉丁文12年,後任距北平六十華里的牛房村堂本堂神父12年。民國十二年(1924)四月十五日,被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為蠡縣監牧,出席上海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民國十五年(1926年)六月一日,升蠡縣教區,將主教座堂移至交通比較發達的安國,改稱安國教區代牧主教,領受艾斯邦主教銜(Vesco. Tit.di Esbon)孫主教精通拉丁文,能用拉丁文賦詩。對人持已待人,溫良恭儉,深授眾愛戴。民國十五年(1926)十月二十八日,在羅馬祝聖。民國二十五年(1936)辭去主教職務,退休隱居北平清河若翰兄弟會, 1951年八月三十一日逝世,享年82歲。

孫德楨主教格言「請你查問上一代,細想祖先的經驗(Investiga Patrum Memoriam)」

孫德楨主教當年的主座堂十分漂亮,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但可惜沒有能保留到今天。孫德楨主教由於後來辭去了主教職務回到了北京,其墓地至今我沒有找到。

宣化教區主教趙懷義

趙懷義為北平教區神父,聖名斐理伯(1880-1927)被任命為代物主教,領瓦卡主教銜(Vescovo tit. di Vaga)宣化教區為北京教區分割出來的。

趙懷義又名秉義,光緒六年(1880)十月四日生於北平十五里的正福寺,其父致命於庚子事件,有兩兄弟也是神父,一位是楊家坪熙督會會士,另一位是教區神父,執教北京備修院。其母虔誠熱心,雖雙目失明,但每日由兒媳伴同,赴聖堂參加彌撒。趙懷義於光緒十九年(1893)十一月七日進入北京修院,光緒三十年(1894)二月二十七日,升神父。在北京備修院任教四年,在宣化傳教兩年半,之後在新安傳教十年,任北京毓英中學校長4年,民國十二年(1923)一月八日,出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華文秘書。趙懷義學識淵博,精通法文。民國十五年(1926)十月二十八日,由其五弟文南神父陪同,在羅馬祝聖為主教,民國十六年(1927)十月十四日逝世於宣化。趙懷義主教也是六位主教中第一位歸主的主教。

趙懷義主教格言「至於我,我甘心,情願為您們的靈魂付出一切,並將我自己也完全耗盡(Impendam et Superimpender)」。

趙懷義主教當年的主教座堂位於宣化縣城內,教堂雖屢經戰火和運動的破壞,主體結構依舊,只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經對教堂進行過大規模修繕,外部格局與老堂略有不同而已。趙懷義主教的墓就在教堂內,至今老墓碑依然保存完好,墓碑就鑲嵌在教堂內祭台的西牆壁上。這是六大主教中唯一一個墓地和教堂都保存比較完好而且還在原地的教區。

宣化趙懷義主教教堂現狀:

趙懷義主教所在教區主教堂內景:

宣化趙懷義主教府:

趙懷義主教墓碑:

推薦閱讀:

美少男的嫁衣——天草四郎時貞的宗教起義
為什麼在十六七世紀來中國的傳教士(比如耶穌會的傳教士)很多都是高素質的傑出人才?
華人有可能做教宗嗎?
關於天主教世界觀的幾個疑問?
傳教宗方濟各將取消傳統拉丁彌撒

TAG:天主教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