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大砍業務線,阿北終於要認真對待賺錢這件事了
近日,豆瓣關閉了一拍一、豆瓣東西、同城票務交易和一刻在內的多個產品,其中一拍一是女性攝影O2O服務平台、豆瓣東西是導購社區、一刻是豆瓣站內內容輸出App。在我印象中,在豆瓣成立十二年以來如此大刀闊斧地砍業務,還是第一次。還有消息稱,豆瓣的明星產品之一豆瓣FM也將被關閉,更準確的說法是會下架所有自有曲庫內容,轉而鏈接到第三方。
對於這次業務調整,豆瓣官方的回應是:
「豆瓣內部在進行業務的調整,我們會關閉一些長期沒有起色或在小規模營收的產品和業務,包括一拍一、豆瓣東西、同城票務交易和一刻。整個團隊會更聚焦在核心的業務上。產品線主要是基於豆瓣App和用戶內容的擴展;商業線主要是廣告、豆瓣時間和豆瓣市集。」
豆瓣CEO阿北(楊勃)在關於業務調整的內部信明確,豆瓣將開啟在境外上市的通道。那麼,大刀闊斧地砍業務,只是為了IPO嗎?
豆瓣已不再是慢公司
2005年成立的豆瓣已進入第十二個年頭,因為堅持特立獨行的風格,曾被媒體貼上「慢公司」標籤。這種慢,體現在公司規模增長、產品業務、商業化以及融資上。同期成立的網站中,大眾點評與美團合併後成了超級獨角獸;搜狗在引入騰訊投資後高速發展,前幾天宣布將赴美IPO;豆瓣在資本上動作遲緩,上一次融資還是2011年,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的5000萬美元C輪融資。
沒有大規模融資、商業化較為謹慎,距離錢較遠的豆瓣發展有些跟不上互聯網速度。更可怕的是,巨頭盯上了豆瓣的核心業務。2013年之後豆瓣的電影、圖書和音樂三大塊業務都迎來巨頭級玩家,豆瓣只做評價,貓眼、閱文集團、騰訊們則讓用戶可以直接消費文化內容,再進行評價討論,比如美團貓眼的電影評價業務,QQ音樂的「音樂號」,微信的「讀書」都與豆瓣形成潛在競爭關係。
與資源優勢明顯的巨頭共舞,豆瓣愈發力不從心。以音樂播放器為例,QQ音樂十多年一直在儲備正版內容,酷狗酷我先後被其吞併,就連網易雲音樂都要向其採買分銷版權,豆瓣FM即便是最早引入基於演算法推薦的播放器,但卻沒有實力與巨頭們爭奪版權,下架自有曲庫就成了必然。
或許是意識到了外敵的來勢洶洶,最近幾年豆瓣不斷向外界釋放出變化信號,最早發出變革信號,可追溯到2014年。豆瓣App上線時,豆瓣CEO阿北(楊勃)在博客中表示,「豆瓣團隊在多方向探索幾年之後,重新回到集中、專註、快速的工作方式中」。在此之前,豆瓣採取重度垂直戰略,陸續推出超過10款App,包括豆瓣電影、豆瓣音樂人、豆瓣FM等等,每一款App都不算出色,2014年豆瓣在移動端聚焦到「豆瓣」這一個App,體現出了阿北所說的集中和專註。
商業化步伐明顯加快
在移動端的產品聚焦到「豆瓣App」的同時,豆瓣商業化步伐明顯加快。
在過去的十來年時間裡,坐擁數億用戶的豆瓣對於商業化很警惕,收入很大部分來自圖書購買分成以及品牌展示廣告、互動廣告,但是,誰能在豆瓣做廣告,以什麼形式,都是豆瓣說了算。如果廣告商與豆瓣的氣質不搭配,豆瓣就會Say No。對於影響用戶使用豆瓣體驗的動態圖、Flash甚至彈出等富媒體廣告,豆瓣一直抗拒,還有豆瓣曾明確,一個頁面的廣告不能超過一個。
以這次被關閉的豆瓣東西為例,這個跟美麗說、蘑菇街模式相仿的導購社區,卻因為在商業化上太過保守,沒有賺到錢。在導購體驗上也沒有什麼值得買等社區做得那麼極致,後者在去年獲得來自華創資本1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即將登陸創業板。
不過,2016年以來,豆瓣就不再刻意與錢保持距離,而是在商業化上積極地探索。
1、內容付費。
一個重要嘗試是內容付費。
更早之前豆瓣閱讀已繞過出版社與作者簽約,銷售電子書與作者三七分成,探索付費閱讀模式;今年3月,豆瓣上線「豆瓣時間」,這是一個付費專欄產品,內容即有站外名家的專欄,如北島的《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白先勇的《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也有站內紅人用戶的內容,如《拍張好照片·七七的生活攝影課》。
「豆瓣時間」的文化內容消費屬性,與豆瓣用戶文化屬性,以及精神消費的定位十分契合,上線後數據亮眼,官方數據顯示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就破了百萬,由此可見,內容付費模式在豆瓣上可以走通,而內容付費恰好迎合了中國人精神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論是巨頭還是資本都在這個賽道押下重注,豆瓣調整後成立包括「時間」和「視頻」在內的內容事業部,押注內容戰略。
2、強化廣告收入。
豆瓣在收入大本營廣告業務上也加快了步伐,調整後成立了包括品牌廣告、效果廣告、電影廣告和商業技術在內的大商業團隊。
曾經,豆瓣只做高大上、氣質與豆瓣相符的品牌廣告,比如Burberry,寶馬。豆瓣沒有官方公布過營收數據,網路廣告監測軟體iAdTracker的數據顯示,豆瓣2011到2014年廣告收入分別為340萬、3500萬、4200萬、4200萬,不過一位豆瓣前員工對羅超頻道(luochaotmt)透露,阿北曾在2013年年會上透露,豆瓣在2013年廣告收入做到1億,廣告監測數據出入很大。即便如此,其收入與其用戶基數、影響力和廣告價值非常不匹配,現在豆瓣對廣告更加開放,有更多基於生活定位的一、二線品牌在進來,廣告收入在穩定增長。
3、推進電商戰略。
豆瓣電商戰略變得愈發清晰。豆瓣東西是最早的嘗試,砍掉豆瓣東西不做導購、聚焦自營平台電商豆瓣市集這個業務。此前,豆瓣市集主要是賣與豆瓣品牌相關的周邊,去年與豆瓣電影結合的豆瓣日曆,銷售額達到幾百萬,成為去年最火爆的文化日曆之一;近日發布的帆布包上線三天就已售罄。未來,豆瓣市集必然會圍繞豆瓣上的文化內容產品打造更多周邊,還很可能會引入第三方商家成為垂直文化電商平台,這個想像空間比賣日曆、帆布包,大得多。
總而言之,曾不食人間煙火的豆瓣,距離錢越來越近了。
豆瓣將更接地氣
看完豆瓣最近的種種動作之後,就不難理解這一次大調整的目的。
一方面,豆瓣將更加聚焦專註,砍掉沒有起色的業務,收縮戰線就是必然。
豆瓣涉足的業務範圍十分廣泛,不只是有書影音這三駕馬車,還涉足社區(豆瓣小組)、O2O(一拍一)、電商導購(豆瓣東西)、電商平台(豆瓣市集)、內容分發(一刻)、閱讀、音樂播放器(豆瓣FM)、內容付費(豆瓣時間)、影業諸多業務,堪稱繁雜。業務的網撒得太廣,但團隊只有三四百人,很難將每一個業務做好。這一次砍掉業務之後,豆瓣將聚焦到豆瓣App和內容內容的拓展上,業務線更單一、聚焦和清晰。
另一方面,豆瓣開源節流以求實現穩定的盈利能力,要努力地賺錢了。
豆瓣明確提出要在境外上市,這意味著它已不會再繼續融資——上一次融資還是2011年。因此不論是否上市,豆瓣都必須擁有自主賺錢能力,要在可見的未來實現盈利。因此,一方面要開源,正如前文所言,豆瓣正在加速商業化步伐;另一方面要節流,收縮業務佔線,砍掉沒有起色的業務,包括關停豆瓣FM這類燒錢型業務,聚焦到少部分業務,自然可以節省成本。
豆瓣如果能實現規模盈利,在境外上市還是有很好的機遇的。
一方面,2017年以來,高科技公司在美股表現十分亮眼,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阿里巴巴、微博、京東、網易、陌陌等公司先後破紀錄。中概股上市的窗口被再次打開,搜狗赴美IPO,螞蟻、一下科技、眾安保險、閱文集團、趣分期將登陸美國或香港資本市場的消息,都有了。
另一方面,豆瓣所處的文娛賽道眼下進入黃金時期。
中國消費升級的一個大方向是對精神內容的消費變強,消費者的內容付費意願增強,同時移動互聯網在基礎設施構建完畢之後需要更多內容去填充,內容或者說大文娛已經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競相押注的新賽道。微博市值從最低點的20億美元爬升到最高的200 億美元,重返互聯網中心舞台,正是得益於內容戰略,在美股表現突出的陌陌也是靠視頻社交戰略。這個賽道還有今日頭條、快手、秒拍(一下科技)、一點資訊等明星玩家,就連百度在遭遇流年不利之後也在信息流上押注。
豆瓣定位為「我們的精神角落」,用戶不斷在其上生產精神消費內容,不只是音樂、電影和書籍的評論,還有原創小說、文章等內容,豆瓣調整業務之後將聚焦於此。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註冊用戶1.5億,月活躍用戶3億,這些用戶不少都是文娛重度用戶,從用戶規模和質量來看豆瓣將是文娛賽道的重要玩家。
這次調整我看到豆瓣更加聚焦的思路,它也變得更加接地氣了,在商言商,認真賺錢——畢竟情懷是不能當飯吃的,就連鎚子最近也表示即將完成10億元融資成為更商業化的公司。我一直認為豆瓣「缺了一點煙火氣」,沒有快手、陌陌、微博們接地氣,從這次大調整以及商業化進程來看,更接地氣的豆瓣,有望像微博一樣二次崛起、像搜狗一樣大器晚成,砍業務是個好的徵兆。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豆瓣 FM 不播放套馬杆、愛情買賣這類通俗歌曲?
※豆瓣的重度用戶,你們的每天使用豆瓣的軌跡是怎樣的?
※對豆瓣標記書影音的活動(如看過、想聽)為什麼仍然不能添加評論?
※為什麼豆瓣社交風格獨秀一枝?
※豆瓣影評是不是喜歡貶低國產電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