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計劃地生活

小時候看慣了漫畫上帝國主義的大鼻子,認為那是美國人與我們的最大區別。等到來了美國,見得多了,發現老美的鼻子並不那麼大(相反,有些歐洲人確實有一顆大鼻子)。區別呢多的是,我認為其一就是那個計劃日程的記事本(國內有的叫「萬用手冊」,英文叫Organizer)。很多美國人都隨身攜帶,上面有日曆,有的是每天一頁,每頁又細分成小時,甚至刻鐘。筆者求學時,每逢開學,大學裡到處都是免費贈送的記事本,上面有校歷、重大活動,當然也有廣告。生活中,事無巨細,不管是會議、約會、聚餐,還是生日、旅遊、聚會,老美都會一件件列在上面。做起事來,首先是檢查日程,找到一個時間點。一旦敲定,除非有什麼緊急變故,很少臨時變卦。很多人的日程都安排到幾個月以外,這點相信在美國看過醫生的人都有體會:除非是小兒科和急症,幾乎不可能當天約,當天看。讀前通用電氣總裁傑克·韋爾奇的傳記,你也會發現韋爾奇訪問哪個工廠,出席哪個典禮,日程都安排在一年之外。

當然,技術在進步,年輕一代用的更多的是電子記事本。有些電子記事本甚至複雜如一個小型電腦。但不管多先進,其根源,都可追溯到那些老年人口袋中的那隻老式記事本,有的簡陋,有的精緻。這種做事先計劃的習慣,深深植根於美國人的生活中。不管是幼兒園的演出活動,還是複雜的大型項目,都是先從計劃開始。而對計劃的教育則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全過程。例如老師開學第一天,無一例外,都是從課程的日程安排講起。筆者認為,美國人之所以能成功完成那麼多特大型的項目,上至二戰期間的諾曼底登陸,下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每一個都涉及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人,與其重視計劃、善於計劃分不開。很多大型的項目,看上去是執行的結果,其實更是計劃的結果。美國在多品種、小批量行業的優勢,比如飛機製造、大型設備、基礎設施項目等,我們看到的是技術優勢,其實那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是美國企業善於計劃、圍繞計劃來執行。就如波音飛機,都在天上飛了幾十年了,技術大都是些半個世紀前的老技術,怎麼不見哪個本土企業給山寨一個出來。我想這後面還是對於複雜產品、項目的計劃與管控能力跟不上。

計劃在美國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乃至變成社會運作的一個基本規律。管理上有一句話講得好:如果你失敗於計劃(意即不計劃),那你在計劃失敗(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講的就是計劃的重要性。如果不按照這個規律生活,你會付出昂貴的代價。例如出外旅遊、度假,一般人都提前幾個月、至少幾個星期訂機票、旅館。很多航空公司、旅店也有相應的折扣。如果你拖到臨出發才訂,對不起,一張折扣下來兩百美元的機票,你可能得付三百、四百,甚至更多。很多在美國生活久了的人大都適應了這種生活,也變得更有計劃。但臨行前訂票、訂旅館的國人還是大有人在,不管他們在美國生活了多久。當然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這些人,如果不是自願選擇那麼做的話,則是沒真正領會、學習到在美國生活的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悖來美求學的初衷。

再說說國人。我們傳統上是計劃經濟,但並不是說我們的計劃做得好。其實計劃經濟跟有計劃性不光是沒有關係,而且是負相關,就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既不民主、也不共和,當然跟人民更是沒關係一樣。幾年前和一個美國合作夥伴在國內做項目,業主是個年銷售額過千億的本土名企。業主的計劃多變,可以說是朝令夕改。用美國合作夥伴開玩笑的話說,就是短期計劃是到下午四點,中期計劃是到周四。這是國內企業的一個通病,就是計划上沒有連續性。計划上的先天不足,只有依靠執行來彌補,但成本很高。在實踐中,數萬人的大公司,一會兒朝東,一會兒朝西,進三步,退兩步,來回折騰,效率低下。

當然,在遠期、超遠期計划上,美國人還面臨很多挑戰。例如退休養老。嬰兒高峰期的數以千萬計的人臨近退休,面臨的則是儲蓄不足,很多人無法退休或退休後生活無保障。這與美國社會過於重視短期而忽視長遠計劃有關,更與其缺乏儲蓄的習慣有關:今朝有酒今朝醉。放在國人身上則不是什麼問題。或許這與國人生性中的不安全感有關:因為不安全,所以自然不自然地儲蓄,卻完成了長遠計劃。這也是在美國,很少聽到中國人破產,也從沒看到有亞洲人流浪街頭。

--------------------------

劉寶紅 | Bob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繼續領跑暢銷榜。


推薦閱讀:

我以前很討厭計劃這件事情
練習一首曲子的步驟是怎麼樣的?
特朗普「振翅」影響舒服哥?「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或生變
新的一年,做些減法

TAG: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