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黃騰達,趕緊生娃——相對收入對生育率的影響

經濟學家不喜歡討論變化的偏好,但顯然不是所有偏好都是先天決定的。孩提時的景況會影響成人後的決策。1966年,Easterlin提出相對收入假說:比起出生時物質充裕的年代,在蕭條年代長大的人,如果日後收入收入境況變好,生娃生得更多。為啥?同樣的收入增加,帶給匱乏一代的物質滿足更弱[1]。按照貝克爾的模型,總效用取決於自己的物質滿足和生娃。既然錢花在物質上用處減少,那最優配置中就會包括更多的娃。

圖1 相對收入(作者選用的主要指標——19-23歲時當地的平均收入比上6-12歲時當地的平均收入,對應圖中r2)與女性生育率

Matthew Hill 2015年發表的研究,利用美國女性的數據驗證了這一點。她利用了多種相對收入指標,包括Easterlin的原始指標——45-54歲時當地的平均收入比上14-24歲時當地平均收入。已有心理學研究說明孩子在6-12歲時已經發展起多種物質偏好,包括品牌及時尚等,故Hill選用了19-23歲時當地的平均收入比上6-12歲時當地的平均收入,作為相對收入的指標。在檢驗中,她還考慮了把6-12歲收入換成了0-4歲收入的情況。

結果符合預期:相對收入越高,生育率越高。平均而言,19-23歲收入比6-12歲收入,這個指標每上升25%,生育率就上升7.2%。作者還發現:相對收入會提高生了孩子的人的生育數量,但不會增加至少生育一個孩子的人數量。這一點也符合貝克爾模型的預期。原文對此做了一些檢驗,發現結果保持穩健。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相對收入越高,女性結婚年齡就越早。作者推測,可能是此時女性更容易認為自己物質上準備好了。

[1] 這個結論值得追問,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模型設定和推導請見原文。原文的實證結果同樣需要更多檢驗。

參考文獻:Hill, M. J. (2015). Easterlin revisited: Relative income and the baby boom.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6, 71-85.

推薦閱讀:

生育率的長期低迷,會導致階級壁壘的鬆動嗎?
如何鼓勵生育?
為什麼IT男生女孩的多?我身邊的同事都是生女兒。。。假如我是一個重男輕女的人,我想生個男孩,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德國的生育率越來越低?
如何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

TAG:经济史 | 收入水平 | 生育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