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系列24:理解的困境
2016-07-11 陳光 FMBIM
當一個人面臨不熟悉的專業領域的問題時,他可能會陷入理解上的困境,這很自然,隔行如隔山。在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極少有人能夠精通超過兩三個專業,更不用說BIM或FM信息化技術所涉及到的幾十種專業了。(FM細分專業有49種,BIM的涉及面更是上百種)
但是,我們在尚未具備很強的行業特點的BIM圈子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思考:某項專業功能,以某種軟體或軟體組合能否實現?
這裡的主語通常被省掉,而當你加之確定的主語時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比如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才,他可以做這件事,於是答案就是肯定的,反之就是否定的。目前來看,在我認識的幾百名BIM技術高手中,以他們個人的天才般的能力及其組合中,我還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是不能被解決的。
但是,在事實上,也即他們所處的工程項目實踐中,幾乎每個類似於上述「專業功能的問題」都存在未能被很好解決的情況。其實,倘若把這些BIM技術問題或FM信息化問題替換成傳統工程項目的某項操作,比如某項設計、某項施工、某項運作等等,也會發現同樣的問題存在,即:就全社會而言,在理論上,一個單項任務總是能夠被某個特定的人以某種方式完成,但是在實踐上,卻總不能如願。
思及我曾經定義的關於BIM應用尺度分級:個人級、企業級(團隊級)、行業級。我開始有點懷疑:是否存在個人級的BIM作業?
至少在FM信息化領域,我已經可以比較自信的說,個人級的FM信息化作業是不存在的,儘管在一個FM信息化項目中肯定會有大量的個人作業,但那是在團隊作業中的個人分工而已,若無團隊級作業在前,則根本沒有個人級作業可言。
我們在無數的BIM實踐的討論之中都面臨著一種空前的困境,這種困境的基礎居然是理解本身。不能理解,困惑,迷茫。前景無比光明,但是又與漫無邊際的討論、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漏洞百出的商業模式並存在一個項目中。整個BIM的大廈彷彿建立在沙灘上一樣,可以非常偉岸,也可以隨時坍塌。
這種理解上的困境,蔓延在BIM所能出現的任何角落中。
我想,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在技術,而在管理。理解這種困境的機理,可能不是工程師(engineer)思維可以做得到的,需要的是架構師(architect)思維。衝出困境的道路,可能完全不是從個人到團隊再到行業的方向,而是反過來。答案完全不在局部,而在系統全局。
【陳光 評註】從這裡開始,我們產生了對於個人級BIM的懷疑,到最後終於徹底的否定了個人的BIM,開始走向以兩兩協作為最低標準的BIM階段。
推薦閱讀:
※陳光的FM.BIM文章索引
※BIM千人千語 | 你有故事講,我有好書送
※BIM這三個字母到底該怎麼理解?
※起飛,拍照,落地,你的3D模型建好了
※[Revit]新手入門指引v0.9 Part3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