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實驗之一】電車難題

//沉寂了很長時間。從今天起,本專欄將開啟一個新的文章系列——思想實驗系列,探討一些有趣的小問題。

在哲學的思辨中,諸多的思想實驗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們將許多深邃、尖銳的討論隱藏在淺顯、易懂的問題之下,人人能夠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各抒己見,而深入的思考又會涉及許多不容易解決的矛盾。用現實情境體現思想矛盾,使得對這類問題的討論非常現實而且有趣。

今天,我選擇了這個許多人都有所了解的問題來開篇:

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問題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輛電車正在軌道上行駛,有5個無辜的普通人被綁在前方的鐵軌上,而另一條岔道上綁了1個無辜的普通人。此時你有一個選擇的機會:是搬動道閘殺死1個人從而救下那5個人,還是袖手旁觀看著那5個人送命而保下岔道上的1個人?

相信許多人對這個問題曾有所耳聞——的確,對它的討論在網路上隨處可見。而在趣味性之外,系統、富邏輯性的討論卻很少見。然而正如其他的同類問題一樣,問題背後的思考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這個問題有許多的切入角度,讓我們來一點一點的分析:

一.對待未來的態度——如何做出一個選擇?

讓我們對原問題進行一下拓展,比較以下的三個問題:

1.如原題,電車在鐵軌上行進,正前方的鐵軌上綁著五個人,岔路上綁著一個人;

2.仍然是這輛電車,但這次正前方的鐵軌上綁著一個人,岔道上綁著五個人;

3.同樣的情景,這次是一個分岔路口:左邊有一個人,右邊有五個人。

根據最原始的實驗數據(來源不可考),在面對第一個問題時,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會選擇將電車駛向岔路而救下更多的人。

但,當我們考慮2、3兩個問題呢?

顯然,如果不得不選擇,人們此時一定會選擇將電車駛向綁有1個人的那條路。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在面對原本的「電車難題」時會糾結不已,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做出不同的選擇呢?

每個人猶豫的原因都是一樣的:

如果搬動道閘,雖然救下了5個人,但岔路上那1個無辜的人卻是因為「我們的選擇」被殺死的——換言之,是我們殺死了1個無辜的人而換取了5個人的生命,在道德的層面,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行為。

而如果什麼也不做呢?似乎按照事情原本的發展方向,那5個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我們只是選擇了站遠一點。因此,將要發生的一切,只是「事情本來的方向」,似乎……跟旁觀的我們扯不上太大的關係?

真的是這樣嗎?什麼叫做「事情本來的方向」呢?「什麼都不做」代表著和事物將來的發展無關,可以讓我們置身事外嗎?

考慮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是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人,負責對流水線上的產品塗裝一種保護性的顏料,防止它們在下一道工序中受損。而現在我偷懶放下了手頭的任務,導致流水線上的產品在下一個工序中遭到了損壞。這是我的緣故嗎?

當然。這次,我選擇了「什麼都不做」,但顯然,這沒能讓我成功地「置身事外」。為什麼呢?事情不是按照它「本來的方向」發展的嗎?

由此,應當想見的是:

在「電車問題」上猶豫的時候,我們把什麼當做「本來的方向」呢?

似乎是:我們什麼也不做的時候,事物的發展。

但此情此景之下,問題當中的人難道不是事物的一部分嗎?所以——真的存在某種可能使情境之內的個體「置身事外」嗎?

可以說:我們並沒有「改變」事物將來的發展,因為當此時此刻的選擇未被確定,事物未來的發展完全是未知的,「本來的軌跡」這一稱呼同樣是來自我們在此刻「默認」的某種選擇。做出選擇,是未來「從無到有」的因,而非「改變」的因。

也就是說:「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無論我們作何選擇,未來都是基於此選擇而被確定的。

正如一句名言:Selecting nothing is a selection.

回到「電車難題」本身,我們應當認識到了——節首的三個不同問題,本質是完全相同的——

A.救下5人,放棄1人;

B.救下1人,放棄5人。

答案當然是——A。

因此:我們如何做一個決定?

答案是:只看不同選擇導致的結果,而不是供選擇的行為本身。行為的優劣由行為導致的結果決定。學會看待未來——用結果論去決定你的行為,而非行為論。

二.道德的選擇

「電車難題」所討論的另一個焦點就是「他人的生死關頭」這一情境下體現的來自道德自身的衝突——這種衝突還十分的強烈。

一般的看法認為,此時高度的道德緊張感來自於情境下「無約束的超然地位」——當我們掌握著生殺大權而不需要為其負責時,道德的約束作用將會突出地影響人的決策。

的確,正如前文所述,當我們一定要從行為本身來決斷的時候,道德方面的思考將使人無所適從:

1.如果我們決定什麼也不做,對5個人的無故死亡的能為而不為將會導致我們內心的不安;

2.如果我們救下那5個人,殺死另1一個人的主觀故意同樣將導致自責。

當我們嘗試希望得到道德的指引時,就發現了這樣的情況——道德的標準之模糊在這種情境中造成了選擇的自相矛盾。

我們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對矛盾本身產生的原理進行拷問。就是說,既然道德的指引自相矛盾,我們就要深入到此中去,也即——

深入到道德本身中去。

道德是指引人的行為的一套「工具」,當它不起作用時,如何去完成它應有的工作呢?無外乎弄明白它「要做什麼」以及「如何做」,然後由我們自己費心完成罷了。

道德是什麼?

道德本身並非嚴格規範的事物,因此對道德的理解與解釋也多種多樣。但毫無疑問的是,道德是存在於人的內心的一種規範,這套行為規範如同法律一樣指導人們的行為,卻並不靠強制手段去約束,而是依靠人們後天培養的道德感和人類的社會性去約束。

除此之外,道德還具有很高的共通性。雖然道德屬於個人內心的規範,但在社會層面,一個大的範圍內,人人心中秉持的道德觀念往往是極為相似的,即使他們的利益訴求大相徑庭,也就是說,道德不僅是個人內心的信念(belief),在較大的社會層面,道德依然屬於群體共同秉持的信念。

這種信念要做什麼?

正如現代的道德觀念下,具體的道德諸如此類:尊老愛幼、尊師敬長、文明禮儀、樂於助人…………

可以看到,道德行為的表現完全利他而非利己的,在利他的基礎上,又往往表現出按需的特徵。這也指明了在較大的群體範圍內秉持相似道德的合理性必要性——正是藉由相同的道德觀念,這種利他的行為才在社會層面進化為互利,而按需的互利行為,表現出了比各自利己更高的社會和個人效益。

也就是說:道德驅使人們施行更多的利他行為,從而達成更高的效益。

正如原題的情境,無論是選擇救下5個人還是救下1個人,出於道德的角度,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維護社會群體的利益。

當然,我們同時很容易想到,基於道德的利他特點和非強制的特徵,違背道德行為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在其中獲利,這就出現了一個「社會利益被掠奪」的問題。

「道德」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也就是,道德是怎樣引導人的行為的?

在整個社會中,對「道德」的宣傳引導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每個人的價值觀從建立伊始,就伴隨著對「道德」的接受。似乎看起來,接受「道德」是必須的,但理由卻並不那麼充分——也就是說,個人接受「道德」、施行符合「道德」的行為,是沒有原始的內發動力的。同時注意到,對道德行為的外在激勵也並不足夠強烈。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為個體創造新的內發動力是必要的(一些行為規範之所以作為道德而非法律,也正因為此類行為規範以內發動力而非外在激勵去促進是一種更高效的手段),這種內發動力也正是「道德感」——道德感具有極高的社會屬性,也正因為它的啟迪作用均是與整個社會脫不開干係的——它的產生,本質即是一種「集體意志」的作用。

因此,道德的貫徹雖然依靠內發的動力,但這種動力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靠」的——畢竟一個缺乏道德感的人從行為上獲利是可能的。而道德的貫徹,最根本的要素正是我們稱為「道德感」的這種來自社會「集體意志」灌輸的情感,因而,對它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了。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可靠性」——對它的闡釋,很難找出一種著眼於個體本身而又能使人信服的角度,因此,「不假思索」和「直覺」又是道德所幾乎必需的要素了——正如見義勇為的事例,往往都來自毫不猶豫的決定。

正如此時,我們回到「電車難題」本身,「道德感」所帶給我們的直覺要求我們對陌生人的生命負責,但正如我們所說的,它的「不可靠性」所要求的、必需的這種不假思索的「直覺性」,在問題表面為我們製造了「電車難題」中的矛盾——似乎兩種選擇都是道德所期望的,但我們只能選擇其一,因而在另一個方面並沒有達到「道德的期望」。

然而此時,我們已經明確了道德期望我們做什麼、如何促使我們這樣做以及為何這種促使導致了先前的矛盾,那麼我們更可以確信:

之前我們所決斷的,「救下更多的人」正是「道德」所期望的在這種情景下的決斷。

應當說,我們已經做了本節預想的「對道德的考察」,並按照我們的預想得到了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像我們所做的,找出事物背後的機理。

比答案更重要的發現是:這種選擇時的衝突,是道德「作用」本身所決定的,而不應歸結於我們思考時的模糊或偏差。

三、一個更難的抉擇

「電車難題」有很多變式,其中一個很早提出的變式顯得比原問題更難(或更容易?)抉擇,它所反映出的問題是前文所沒有提到的,同樣值得人思考。

問題是這樣的:

仍然是最初的情形,直道上有5個人,岔路上有1個人。但這次,岔路上的人是和你關係最親密的親人或朋友,此時,你又當如何抉擇?

根據原始的實驗數據來看,在這種情形下,數量顯著的樣本會改變自己的決定,從而救下自己的親人/朋友。這正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

在這種情形下,又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決定。

或者說,「道德」為何沒有起到一如平常的作用?

顯然,問題在與我們與情境中的人物的親密關係上——這種「親密關係」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考慮要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可以在與「道德感」的交鋒中取得上風。那也就是說——

無論考慮到 法律、道德、切身利益、廣義利益……我們做決定都是依靠著一個確定的機理的,而這個機理並不遵循法律、道德……正相反,道德、法律、利益等等內外的約束,都是置於這個機理之下的,起到影響的「模塊」。

怎麼講呢?推一下這篇文章 :)

【人類價值觀之六】人生的意義

/*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會討論的,是一些非常有趣、現實意義與哲學意義相結合的人造問題,人們往往把它們稱為「思想實驗」。當然,很多情況下,文章中的觀點往往只能代表我個人/某個學派/某種主義,針對觀點本身或者不同觀點之間的批評、討論,作者都竭誠歡迎!

*另外,【人類價值觀】系列並沒有完全結束,仍然有一些話題是在準備當中的,但這些話題比較類似於新觀點、新思路的提出,還需要作者更深入的工作才行,敬請期待。

*哦對了,那句英文名言,是我編的 (~ ̄▽ ̄)~ */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大局觀」?
感謝大家的建議,問題已經解決了。?
你有哪些奇怪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
感覺思維要爆炸了,內心有很多吵雜的聲音,是怎麼回事?
怎麼在黑暗中儘可能快的解開纏成團的耳機線?

TAG:思想实验 | 思维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