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你究竟是否具足佛性?
作者:譚無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
導語:一個關乎此生悟境的大問題
「狗子有佛性也無?」這是禪門千年的公案。
佛在大悟那刻的大發現是「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只因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而多數人恐怕是不信的。畢竟大家都看得真切,成佛的太少,沒成的在認知層次和心智水平上也是天差地別。一句妄想執著也是說不過去的,就是有人多有人少、有人破得了有人破不了,根器、習氣、業力等解釋似也無力,同樣圓滿的佛性為何產生了先天的差別?再說就落到了輪迴業報等更難為人接受的事上。所以大家聽聽也就過去了,並不深信。
所以這個問題是極端重要的,因為關係的是能不能「信」的問題。若是連信都不信,又怎麼指望他切實地下功夫、又怎麼可能最後取得成果?而之所以搞不清楚,則是因為沒有堪破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認知的壁壘:眾生是否具足佛性?
佛性問題,關乎本源,需要從本源處說起。佛家說本源的詞很多,最入我心的是「如來藏」三字,最是圓滿厚重。
何為如來藏?「如來藏中藏如來」。
對於心性,如來藏等同於唯識學中的第八識,是人的根本識和至深識;也等同於佛性、自性、法身等說,是人本自具足、本來圓滿之性。對於萬法,如來藏則等同於真如、空性、實相等說,是一切存在的究竟真實。
既然等同,又為何單獨提出一個如來藏的說法?因為心性的諸說法與萬法有割裂,萬法的諸說法與心性有割裂,總之似乎隔著什麼,如來藏則將其打通為一體,心物一源。也因為說第八識、真如等容易落入有,說空性、寂滅等容易落入無,如來藏則將其圓融一體,如來即如如,藏即不有不無。
不有不無,就是虛,虛只能是一種狀態。如來藏,就是一種狀態。
這種狀態很像目前被認為最有希望統一物理學的超弦理論所揭示的,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是極小的不斷振動的能量弦,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和振動態產生電子、光子等不同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構成不同的物體,不同的物體構成了整個宇宙。
能量、模式和態都是虛性的存在,超弦混沌無涯的汪洋大海讓人想到《成唯識論》里的「藏識海」,蘊藏著一切的可能。這片海,就是如來藏。所謂本源,不是萬物之外別有一個東西,不是有一個高高在上或深深埋藏的獨立主宰,而只是萬法之內最深處、與萬法一體的本初狀態。
不論超弦理論最終能否被證實,它所闡述的這種模式,卻是可靠的、能夠用來描述如來藏的。反過來我們就可以倒推,一切存在於最深處就是連接和相通於如來藏海的,這便是眾生皆具足佛性的真義所在。所以何止是狗子有佛性,哪怕一塊石頭也是具足佛性的。
以往人們思量佛性,都是以為在自己這顆心裡有一個圓滿的佛性,於是看到人與人、人與狗、人與石頭的巨大差別,就迷亂了,打死也不能相信。真實卻是所謂佛性,只是萬物所連接的共同本源,而不是你自己的東西。
這是人之認知突破最大的壁壘。
智能的臨界:眾生是否皆能成佛?
既然一切皆具足佛性、都連接著本源,又是什麼造成了人與萬物覺知程度的天差地別?眾生皆具足佛性,是否眾生也皆可成佛?
讓我們回到那些大覺者開悟的瞬間——佛陀的「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王陽明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一刻,他們都彷彿發現了新大陸,大感慨的背後,是覺知的層次抵達如來藏瞬間受到的巨大衝擊。
很明白了,一切皆具足佛性,但並不是誰的覺知層次都在這一層,這就是那些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眾生及萬物的知覺層次有別,從如來藏的本源到萬物的表象,是存在諸多層次的,與本源處有遠近之別。與本源越近,對本源的覺知力便越強,反之便越弱。
造化為什麼要產生這種層次差別呢?對於如來藏,本無所謂層次與差別,如來藏是其體,萬物皆是其用,內外一體、體用一如,如來藏造諸層次,是為成諸層次的用。層次差別只在於萬物中的諸存在本身,就像人和猩猩都能使用工具,因為覺知力不同能做成的事便有大小,所謂層次差別只是主宰程度和工具程度的層次差別,大體大用、小體小用。體本是趨向於道性,用本是趨向於物性。
這裡既然說覺悟,便專在覺悟上說。根器高低,差別就在這種層次;人能成佛而狗和石頭不能,原因也在這種層次。人之所以能成佛,在於覺知力跨越了一個標誌性的臨界點——反省能力的產生。
世上有精神這種存在,那麼如來藏必定具備最高的靈覺性,由如來藏而出的萬物就必定都有著精神性,或強或弱。那麼石頭的覺知力是不夠,動物則是不能反省,人之區別於它們,反省能力是最重要的分界線。
為什麼反省力如此重要?因為一反才能圓轉,圓轉才能通達,如此才能貼合於道意。一反也才能自知、自明到自心、自身這個最大、最後的死角——無明的源頭,於是才能光明通透,這才是覺境。
縱然根器有利鈍,悟性有深淺,但人這個物種卻是集體突破了能否反省的臨界的,因此也便集體具備了成佛的可能。只看你認不認得此理,信不信得此道,下不下得相應的工夫。
什麼工夫?這就回到了佛的「只因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王陽明的「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妄想執著、向外逐求,正是反照最大的阻力,因為與己分裂、開口向外。這就是為什麼無論儒釋道,都將回歸自心的護養、覺察和觀照,當作修行的根本法門。通過反觀使覺知程度不斷加強、覺知層次不斷下潛,便是修證的不二之途。
眾生皆具足佛性,但不是都能成佛。佛性是先天,成佛在後天。
結語:入道的難關
「狗子有佛性也無」的公案載於《五燈會元》,趙州禪師的回答是無,原因是「有業識性在」。又有僧人問同樣的問題,禪師又答有,僧人問那為什麼成了狗?禪師答「他知故犯」。
妙哉。一個說破覺知不至,一個說破不作修行。公案的最後說:此為古來初入門之難關。而一切,都要從正知開始。
正知才能有正信。正信與深信,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加持。
推薦閱讀:
※道家的閉關羽化和佛教的入滅盡定有何不同?
※如何運用佛法化解對方的仇恨?
※可不可以說,現存佛教是對佛陀(釋迦摩尼)的一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