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麼與不做什麼的方法論
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做了不合時宜的事。這就是我們平庸無奈的生活與人生。
那些傑出者,可能在於做了不合時宜的事比例較常人低一些吧。
小學的時候,就接觸過這麼一句話——「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當我們在刷微博、看肥皂劇、玩遊戲的時候,進取的人可能正則在鍛煉身體、解決一個問題、學習一門技能。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我不再相信,誰誰誰會忙得沒時間學習,忙得沒時間鍛煉身體,忙得沒時間與父母溝通……不需要觀察大量案例,誠實地了解自己,就會發現自己壓根不會存在忙得沒時間做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夠忠實的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分配,一周時間就可以驗證了,自己每天有多少的時間是無效投資。
有大量的 APP 工具可以幫助你做時間記錄,我用過的「愛今天」,還不錯。
記錄是很幸苦的,辛苦是源於枯燥乏味。實在不喜歡記錄,不記也罷。
本文我想強調的是時間有效投資的認知驅動,也就是你想做的事情,後背要有一個能夠成立的邏輯來支持你做。邏輯支持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那麼為該事情所付出的時間就是有效投資時間。
在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之間做抉擇的時候,我這裡有兩條標準來指導。
- 判斷是否是最最重要的事?
是,做;不是,先去找到最重要的事,然後做最重要的事。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源於最關鍵的問題,做成了這件最重要的事,你的目標達成和其他工作開展變得更容易。
- 如果找不到最重要的事。那麼是否是有收益且可積聚的事。
鍛煉身體是有收益的,可長期積聚收益。刷微信,這算是有收益還是沒收益?這算是可以長期積聚收益還是不能?自己捫心自問,想想就通了。不要試圖去刺激自己麻木無感的大腦,然後一次又一次的著迷。比如玩遊戲、看小說等等。但如果是想把遊戲玩好(不是玩好遊戲),把小說套路研究透,這是有收益且長期可積聚的事。
這兩條認知標準,除了我的個人實踐理解,還主要參考了一本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以及采銅在知乎上闡述的「采銅法則」。
推薦閱讀:
※有哪些樂觀的人/事/話?
※有沒有一件事讓你覺得自己既是最幸運的人又是最不幸的人?
TAG: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