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炎熱的夏天,古人是怎麼消暑的?

2017年的夏天真的很熱,幾乎是我記憶中最熱的夏天。

出門是別想了,即使你待在客廳里,依然不時有陣陣熱風伴裹挾著高溫從窗外吹了過來,讓本就已經悶熱不堪客廳更熱了。前幾天中午買了菜隨手放在了廚房,下午再一看,已經蔫了。。。

而且不僅如此,有些時候,往往空氣濕度也很大,熱浪夾雜著水蒸氣,讓人覺得身上黏黏的,非常的不舒服。

當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於是會把窗子關上,打開空調,拿出冰箱里的西瓜和小勺。

過了幾分鐘,室內的氣溫陡然降低了,空氣中也不再有黏黏的水蒸氣,抱著西瓜斜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里的綜藝節目,讓覺得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得到了拯救。

然後不知怎麼的,我忽然到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

對這個問題,我還就真的是略懂略懂。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青銅鑒。

首先來解釋一下這個鑒,鑒在漢語中有鏡子、照鏡子、觀察的意思。比如鑒定、 以史為鑒之類的。古代的時候由於沒有玻璃鏡,人們將水放入鑒中用來照鏡子。

但是我要介紹的這個鑒和其他只能用來乘涼水的鑒不同,這個鑒叫做「青銅冰鑒」。是戰國時期今天湖北一代曾國的一個國君造的。

一般來說,鑒是沒有蓋子的,原因很好理解,沒有誰原意每次照鏡子的時候還得把沉重的大蓋子翻開。之所有這個鑒有蓋子,是因為這個鑒是用來盛冰的。

不僅如此,在這個鑒的裡面,還嵌套了一個青銅缶(小罐子),那麼這個小罐子裡面盛放什麼呢?

答案是米酒。

就這樣,先在缶中放好米酒,然後把冰放進鑒中,將裡面的缶包裹住,最後把蓋子蓋上。過了一會,用旁邊那個像高爾夫球杆的玩意把裡面的酒舀出來盛入杯中,就能喝到冰涼可口的米酒啦。

這麼久遠的時候就有了冰箱,神奇不神奇?

多說一句,這個冰鑒就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對面)地下的古代陳列館,有機會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雖然人有點多。。。

但是實際上中國人用冰鑒的歷史不是從戰國才開始的,在 《周禮·凌人》中記載:

「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

早在周朝的時候,大家就考慮到老祖宗是不是太熱了,明確的記載需要用冰鑒作為祭品啦。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冰鑒要做出來還好。那麼冰從哪裡來呢?

有的書寫是從雪山上運下來,我估摸了一下在夏天能有積雪的山的高度,再依據我十幾年吃冰棒的經驗推斷出這樣的結論--這種說法非常的瞎扯。

除非大家都生活在西藏,要不就在古代那個運輸條件,運下來的冰早化啦。

真正可行的方案是:從冬天存下來的。然後放進專門貯藏的地方--「冰窖」中。為了保溫,一般冰窖會修在比較深的地下,然後用稻草保溫(奢侈的也可以用棉被),因為又遠又冷,除了專門取冰的人,一般人很少會去。

這才有了《天龍八部》中西夏公主丟了之後,大家找了半天就是沒有往冰窖找,最後便宜了虛竹的故事。看來金庸老先生也很懂生活嘛~

話說今天北京的德勝門外大街附近,有個「冰窖口衚衕」,當年就是專門用來干這個的,一直用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北京造冰能力勉強能滿足當地廣大人民的需求了,才逐漸廢棄。

但是由於這個用冰實在太過奢侈,除了有錢的帝王家,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那麼民間又是怎麼避暑的呢?

如果你在古代,而且挺有錢的話,建議你修房子的時候可以修的大一點,高一點。這樣到了夏天,即使屋外酷暑難耐,屋內也會比較陰涼。

當然只有這個是遠遠不夠的,既然帝王用的「冰箱」老百姓用不起,那麼就只好用「空調」了。

大家今後旅遊的時候如果能在參觀到「原裝」的古鎮,但凡是大一點的宅子,進入大門口,請往地下望一望,你會看到一塊與眾不同的方石板。

這就是古代的空調,在石板下方一個通道,這個通道會通往地下或者是河邊等陰涼的地方,當夏天屋外很炎熱的時候,通過石板下方傳來的涼氣,屋內也能涼快些。

另外在天井的正中央,還會擺放一口大缸,這口缸一般是不養魚的,專門用來盛水。火災的時候可以救火,夏天的時候也能用來消暑。簡直是一舉兩得啊。

當然,當夏天沒有這麼熱的時候,一把扇子+一個竹椅也還不錯了。

就像這幅《劉貫道消夏圖》一樣,這哥們自己躺在竹床上,旁邊還有兩個僕人幫忙扇扇子,如果屋外涼風習習,也算是不錯的享受了

就這樣,多種手段一塊上,古代人有時候夏天也能過得蠻愜意的。

也難怪宋代的李重元能寫出「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這樣詞來了。

《憶王孫·夏詞》n作者:李重元n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n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讀了一遍詞,西瓜也吃完了,看來我該去睡午覺了。。。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 h4cj250 第一時間查看更新

推薦閱讀:

只有十年前的夏天是永遠的
穿好這7種夏日色,就能輕鬆美出彩! || 大餅玩色
夏天男生怎麼搭配?
夏天來了,有哪些好看的美甲推薦呢,最好是清新乾淨一點的?
熱天喝綠豆沙飲,最解暑清火

TAG:夏季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