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士的構造地質學講座總結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又迎來了809工作室的第三場岩土講座,這次是地質院的馬博士來指導我們進行構造地質學的學習與探討,感覺是一個新的奇妙的學習之夜。
這次學習的是地質體的中、小尺度的構造現象,也就是褶皺、斷層、節理,簡稱褶、斷、節。對這些變形現象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固定論:以垂直運動為主,不存在大規模的水平運動;第二種是活動論: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方向可發生巨大位移。講座現在針對活動論來探討的。首先介紹了板塊運動學說以及地幔對流模型,地幔柱上方是板塊的擴張,洋中脊上是板塊的擠壓,岩脈是斷裂後熱液充填,所以有種形象的說法,岩脈相當於擋牆加固中的注漿加筋,這讓我感覺好貼進我們工程實際的味道,一下就被打了雞血一樣,非常認真的聽起來。
然後介紹了節理,即自然生成的裂紋或裂隙,一般較老,而板岩的板理比較新。之後就是重頭戲了,斷層,斷層是不連續的變形,區別於褶皺的岩層發生連續的彎曲變形。判斷斷層有多種方法:1.擦痕,斷層兩盤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斷層面上刻劃的一組比較均勻的平行細紋。有時表現為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細而淺。由粗而深端向細而淺端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2.一條線上連續的斷層三角面。3.多個湖泊成串珠狀或者湖泊拉錯。4.拉分盆地,馬博士形象的用雙手大拇指與食指成「7」形拉開來方便我們理解。5.植物不連續或地貌不連續,如泥灰岩與砂岩上的植被就很不同,如果發生植被不連續就有可能發生斷層。6.遷移褶皺。7.出現破碎帶、泥化帶,破碎帶的岩體成透鏡狀、結構面不規則並且有很多結構面,破碎帶、泥化帶在斷層面兩邊往外走,岩體會越來越完整,破碎帶一般平行於斷層面。在PPT圖上我們能在破裂帶中看出斷層來了,在地質圖上也會判斷了。還有經驗上的「逢溝必斷」,這是斷層破碎比較嚴重的緣故,「十溝九斷」中還有風化可能成溝,收穫多多感覺好開心哈!接下來介紹了褶皺,主要是弧形的向斜與背斜,以及兩側產狀變化非常急劇的撓曲(膝折),膝折是尖角式的,彎曲的膝蓋的形狀。可以用橡皮來大概比喻褶皺。褶皺作用有兩種:一種是縱褶皺作用:是平行於地質界面的擠壓;另一種是橫褶皺作用:是垂直於地質界面的擠壓。在地質圖上識別褶皺可以從地層新老判斷,地層從老到新是D1>D2>D3>C1等,還有就是產狀一直在變也可以判斷是褶皺。
在提問環節大家每人都興趣滿滿,提了許多問題,馬博士很細緻耐心形象的回答了,我也是沉浸在思辨的海洋中緩緩回味著。地質調研一般是先遙感再到實地調研,可以找區域地質志以及通過岩性組合來考察。在地下1-5公里範圍易發生斷層,也可以用新生礦物來測量,斷層大的地方有過水通道,所以野外地質時找水打水井往往就是找斷層。新土、老土是通過沉積年齡來判斷的。滑坡是下面失去支撐,所以上層滑了,飛來峰是因為構造運動導致小部分老岩層在新岩層上。變質岩含微晶,長石易風化,石英不易風化。
雖然這次講座已經過很多天了,但是知識的美味、學習的氛圍、馬博士的認真態度仍然給了我深深的回味,讓我有力量更加積極學習,感謝馬博士,感謝809工作室大家,感謝感恩!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岩土鬼谷子(yantuguiguziPGJ)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