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觀《清明上河圖》:從虹橋說起

內行看門道,老驢看熱鬧。要說這《清明上河圖》中最熱鬧的地方,非虹橋莫屬。

先看這橋上,有小商小販佔道經營的、有騎馬坐轎比誰官大的、有看到船難驚慌失措的、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再看這橋下,有著急忙慌拋繩子找人幫忙的、有拼盡吃奶的勁兒撐篙調頭的、有指手劃腳瞎指揮的,還有哭爹喊娘怕出事的。

正因為陸路水路在此交會,各色人等船等驢等往來穿梭亂象叢生,使虹橋成為了廣大玩家喜聞樂見的畫眼

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河道》所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

這汴河虹橋與趙州橋、廣濟橋、洛陽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可見該橋藝術成分足有三層樓那麼高。細細品味該橋結構,科技感足以笑傲橋樑界。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般我們見到的拱橋是石頭的。古代橋樑的結構方式不外乎樑柱和拱券兩種類型,在拱券結構中,由於部件的截面僅受壓力,石頭材料強大的抗壓天性得到了理想的發揮,石材抗腐蝕的天然能力,也使整體的堅固性有所提高。

而汴河虹橋以木樑交疊而成,是一種「疊梁拱」

據說由北宋仁宗時期青州的一個牢城廢卒發明。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青州城西南皆山(省略若干字)跨水植柱為橋(再省略若干字)率常壞橋(還要省略若干字)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疊石固其岸,取大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餘年不壞。

北宋初年,汴河上架設的為柱樑橋,由於漕運繁忙,滿載貨物的大船易於橋樑相撞,船毀橋塌的狀況時有發生。石拱橋跨度足夠大,但建造耗時費工,汴河作為朝廷生命線,漕運耽誤不得,疊梁拱的發明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話說宋仁宗時期中國科技得到快速發展,四大發明中有三個(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得到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王惟一發明了針炙銅人,朝廷還發明了「官交子」。

仁宗皇帝時期,科技大進步,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史稱「仁宗盛治」。

「仁」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

可惜「靖康之亂」後,金兵擄走徽宗、欽宗,宋室南遷,汴河漕運荒廢,河道淤塞,虹橋隨之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徽宗同志風流倜儻,詩詞書畫造詣極高,有才任性,就是不適合當皇帝。不禁讓人嘆息:趙煦,你走的好早啊~~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倆,怎麼做皇帝的差距就這麼大涅?

話又說回來,徽宗同志作為一代偉大的藝術家、鑒賞家,成立了翰林書畫院,畫家可以通過作畫考試來做官。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皇帝,張擇端或許就沒有機會創作這副《清明上河圖》。倒是徽宗成就了名不見經傳的張擇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了。

徽宗時期政治雖然黑暗,但藝術得到了發展,藝術家地位達到歷史最高,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張擇端對藝術的嚴肅態度,寫實地展現了北宋末年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風貌,使《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在此,讓我們向嚴肅認真的藝術工作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宋室南遷之後,木拱橋便消失於文獻記載當中,導致後世閑散人員仿作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拱橋都是石頭的。

當木拱橋再次出現在文獻中時,已經是四百年以後萬里之外的義大利了。這世界上畫雞蛋最好的達·芬奇老人家在1502年被青州牢城廢卒附體,繪製出了木拱橋草圖。

這種結構都被老外的博物館收藏了

其實,中國的木拱橋技術一直沒有失傳,在閩浙邊界仍現存許多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橋,其結構便是疊梁拱思想的延續。

對比來看,發明疊梁拱的青州牢城廢卒連名字都沒有留下,而達芬奇繪製出的草圖卻得到西方人的重視並形成理論體系。

老驢不禁感慨,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雖然輝煌,但基本屬於經驗科學,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不是依靠邏輯推理,而是通過直覺領悟來形成。這種體系最終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最後,還是讓我們用上帝的視角再看一下汴河虹橋上的熱鬧吧

註:本文章最早發佈於本人微信公眾平台弼馬溫驢薩,發佈於本專欄時略有刪改。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鷺濤清徹,蜃閣化城重——由清明上河圖談紙質文物的修復及淺析
《清明上河圖》是國畫工筆畫的巔峰嗎?
哪裡可以下載非常清晰的名畫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圖,雙喜圖等,想臨摹

TAG:宋朝 | 清明上河图 | 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