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狐狸精」都長什麼樣?
殭屍與狐妖乃是當今中國最廣為流傳的兩種妖怪(或者說邪物)形象。
既然上次說完了殭屍,那麼就來再說一下狐妖。
不過這次介紹的狐妖並僅限於中國狐妖,畢竟,世界各地許多文化中都有關於狐妖的傳說,就分門別類地來接收一下吧。
1.首先還是說說中國的狐妖文化。
最早賦予「狐狸」神怪屬性的書籍乃是《山海經·南山經》
在書中曾有如下記載: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後世流傳甚廣的「九尾狐」形象即使出自於此,而九尾狐的聚居地「青丘」,也成為許多小說、影視作品中的素材,成為了狐之國度。
比如電視劇《青丘狐傳說》
其實「青丘」這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就在當今的山東以及江蘇境內。
當代學者李炳海曾考證:九尾狐其實代表著由太湖東海文化區內九個氏族組成的狐圖騰集團(李炳海這個教授學術水平很不錯,但據說是個人渣,曾經誘姦女生致其跳樓自殺)
雖然《山海經》是最早把狐狸「神怪化」的書籍,但是狐狸崇拜其實是早已有之,不過上古時代對各種動物的崇拜都有,狐狸並不算特別稀奇和突出。
稀奇的是狐狸(或說狐妖)的形象傳播之廣、轉變之快。
狐妖的形象流變是一個由「吉」變「凶」,由「德」變「淫」的過程。
狐狸在先秦及漢朝時一般都是作為中性偏祥瑞的形象出現的。
漢朝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左右的壁畫。(這個其實也是與東海太噑文化有關的,西王母乃東夷族大神,狐狸則是東夷族圖騰,所以二者自然而然就產生聯繫了)
再比如《山海經》中的九尾狐,它雖然吃人,但人類吃下九尾狐肉可以免邪氣侵害(食之不蠱)
這是狐狸「吉利、祥瑞」的體現。
因為周朝「以物喻人」思想的傳承,狐狸在後世同樣也被賦予了一些美好品質。
《說文解字》對「狐」的解釋為:
「狐,妖獸也。鬼所承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後大,死則丘首。」
這裡記載了狐狸的三「德」,其中最廣為人提及的「德」便是「丘首」,所謂「丘首」即是相傳狐死時必正首向故丘,所以人類便賦予了他思念故鄉、不忘本的品質。(這個和用「烏鴉反哺」來喻孝道是一樣的)
漢劉向《列女傳》中即有記載:「夫鳥飛反鄉,狐死首丘,我首晉而死,子其與我行乎?」
《晉書·張軌傳》中也有:
「狐死首丘,心不忘本;鍾儀在晉,楚弁南音。」
但在漢魏六朝之後,因為道教修仙思想的廣泛傳播等原因,狐狸的人格化、神異化特徵越來越明顯,由「瑞獸」漸漸變成了「淫獸」,再由「妖獸」進一步變為「妖怪」;
在這一時期最典型的狐妖恐怕還當屬《搜神記》中的「阿紫」了。
後漢建安中,配過陳羨為西海都尉,其部曲王靈孝無故逃去。羨欲殺之。居無何,孝復逃走。羨久不見,囚其婦,婦以實對。羨曰:「是必魅將去,當求之。」因將步騎數十,領獵犬,周旋於城外求索。果見孝於空冢中。聞人犬聲,怪遂避去。羨使人扶孝以歸,其形頗象狐矣。略不復與人相應,但啼呼「阿紫。」阿紫,狐字也。後十餘日,乃稍稍了悟。云:「狐始來時,於屋曲角雞棲間,作好婦形,自稱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隨去,即為妻,暮輒與共還其家。遇狗不覺雲。樂無比也。」道士云:「此山魅也。」名山記曰:「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做王靈孝的人被一隻化為美女的千年老狐狸所迷惑,與其同床共枕相淫亂。他的長官發覺王靈孝無故逃走,便把王靈孝的妻子抓來審問。後來才發覺王靈孝是被妖怪給勾走了,最後在一個墳墓中找到了王靈孝,王靈孝這個時候已經徹底失了智,並且外貌也開始變得如狐狸一般,嘴裡還不停念叨著「阿紫、阿紫」
這便是典型的「狐妖魅人」的故事,雖然情節比較簡單,但已經具有了後世狐妖故事的雛形和一些經典設定。
比如「狐妖怕狗」、「狐妖化人」,而且書中還有「狐者,先古之淫婦也」的記載,這個算是徹底給狐妖定了性。
不只是《搜神記》,《廣異記》、《宣室志》中都對狐妖有著長篇累牘的描寫。而且狐妖傳說絕不僅限於民間怪談,就連葛洪《抱朴子》這樣的道教正典中都有狐狸三百歲化為人形的記載。同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郭璞也對狐妖傳說情有獨鍾。
他在《玄中記》中寫道: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狐狸通過修鍊化為人形,這與道教思想是相符合的,在許多狐妖故事中也都能見到道士的身影。
因其與道教思想相融合,所以在道教大發展的南北朝和唐代,狐妖文化進一步流行開來,唐朝時甚至有「無狐媚,不成村」的俗諺。
不過,雖然當時的狐仙信仰很流行,但並不能不代表狐妖的地位高,黃鼠狼還被稱為黃大仙呢......狐仙信仰帶有很濃的愚昧色彩,狐仙也具有著神怪二重性,和那些正典神話中的神不一樣。
某地的狐仙廟:
唐宋之後,百姓和文人們的創作,使得狐狸的設定越來越完善和豐滿。
最著名的狐妖肯定還屬《封神演義》中的九尾妖狐妲己。這個大家都很熟,我也不多講了。
狐妖一般都是女性形象,但也有很多男狐妖。
就比如上面說的「(狐狸)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
也就是說狐狸是可男可女的。
《廣異記》里的《狐婿》一篇,就記載了一隻男狐勾引太守女兒的故事,這隻狐妖神通廣大,太守即便去峨眉山請了道士下來,都無法將其降服。這個狐妖也算是膽大包天,不僅在太守府中賴著不走,甚至還把太守的兒子介紹給了他的狐妖小妹。太守勃然大怒,最後通過寫符籙上報天庭,才把那隻狐妖給趕跑了。
這個故事中不僅出現了男性狐妖,還出現了一個狐妖家族(雖然狐妖小妹沒有直接出場),這也是後世狐妖故事的一個典型特徵:狐妖往往是以家族單位集體出現的。
從唐宋到明清,狐妖的形象看似沒怎麼變,都是魅惑人的妖怪,但其實還是有一些細微區別的。
在唐宋之前,狐妖的形象大多比較單薄,她們往往是主動出來害人的妖物,只有獵奇,卻無真性情。
而到了明清時的志怪小說,比如《聊齋志異》中,狐妖的形象則越來越飽滿,越來越有人情味。不乏人妖相戀,狐亦有情的描寫。
其中,刻畫得最可愛的狐妖就當屬嬰寧了(原文太長,就不貼出來了,有興趣的可以搜說《嬰寧》)
而且這一時期的狐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勾引男人」不再是她們身上的固定標籤。
有百合狐(《聊齋志異》之《封三娘》)
有基友狐(《聊齋志異》之《黃九郎》)
有柏拉圖狐(《聊齋志異》之《嬌娜》)
有貞潔狐(《閱微草堂筆記》之《貞狐》)
甚至連狐妖的外表形象也可以被顛覆。
比如《聊齋志異》之《丑狐篇》就描寫了一個黑丑黑丑的富婆狐狸精,他把男主都給包養了。
總的來說,中國的狐妖文化論流廣之廣、論形象之豐富,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其最大特點就是「媚」(雖然也有著「狡黠」的特點,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
關於人們為何會把狐妖與「性誘惑」聯繫在一起。最主流的說法是:狐狸的面部特徵像美女,英語中即有「foxy(狐狸般的)」一詞來形容那些長相性感、妖媚的女子,至少說明這個現象不是中國獨有。
但為何中國的狐妖「妖媚」這個特徵尤為明顯呢?可能是因為《詩經》中曾以「雄狐綏綏」來諷刺齊襄公和文姜兄妹私通、無恥淫亂吧。(原因其實很多的,不一 一列舉了)
再加上宋明之後理學盛行,百姓(尤其是落魄書生)普遍的性壓抑,就導致他們從狐狸身上尋找寄託,創作了各種各樣的狐妖形象。
「媚」與「淫」結合起來,就成了後世的狐狸精形象。
2.再來說說日本
日本的狐妖文化也很流行,但很明顯是從中國這邊繼承過去的,就比如「九尾狐」這個設定。
日本傳說中的九尾狐叫做玉藻前,曾變化為絕世的美女,並得到鳥羽天皇的寵幸,後來被著名陰陽師安倍晴明的後代(晴明綽號白狐公子,據說他就是人類和白狐所生)擒獲並封印為殺生石於那須野。
雖然在日本傳說中,九尾狐是從印度跑到日本去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知道,這個設定來自於中國。
印度神話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九尾狐。
硬要扯上什麼關係的話,也只和佛教中的空行母有一定關係(空行母的坐騎就是一隻狐狸)
狐妖在日本文化中雖然也總是以妖媚女子的形象出現,但其更主要的形象則是稻荷神使者。
稻荷神是日本神話中掌管穀物和食物的神明,他有兩個使者,分別是狐狸和狸貓。
狐狸和狸貓都是日本妖怪文化的常客。
至於為什麼狐狸在日本會演變為稻荷神使,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說,因為唐朝時期的「狐神」信仰十分流行,而這一時期正是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的時期,所以日本也將中國民間的狐神信仰給傳播了過去。
另一種,則是因為之前提到的佛教神話人物空行母在日本逐漸演變為農業之神,所以空行母的坐騎——狐狸自然而然也與農業產生了聯繫。隨著神道教和佛教的融合,佛教中的「狐狸」就被神道教吸收了過去成為稻荷神使。
3.韓國
韓國也有關於九尾狐的傳說。
和中國的狐妖一樣,韓國的狐妖也有著魅惑人的特點,但顯然比中國的狐妖要殘忍的多,中國的狐妖一般來說只是攝人精魄,讓其生病(當然病重也會死掉)而已。
但是在韓國的傳說中,九尾狐則一般要殘忍的多,她們不僅會奪魂攝魄,還會將人的心肝掏出來吃掉。
韓國影視劇中的狐妖:
韓國狐妖與中國狐妖的另一個顯著差異就是:「狐珠」
狐珠的故事未見於古代典籍記載,但卻在韓國流傳甚廣。《韓國口碑文學大系》總結了許多韓國口碑文學,這本書一共收錄了39篇關於狐珠的民間傳說。
細節有差別,但總體而言都差不多。
就是男主人公被一位狐妖化成的美女勾引,狐妖在與其接吻之時將一顆珠子吐在男主人公嘴裡,然後再讓男主人吐給自己,然後再吐給男主(想起來就刺激).......就像情侶餵食一樣,一來二去之後,狐妖便通過這種方式把男主角的精魄給一點一點吸走了。
後來便有高人看出了男主體質越來越虛弱,便詢問原因,男主如實以告。高人就讓男主下次接吻時直接把珠子給吞下去。後來男主將狐珠吞下,獲得了神力,狐妖便化為原型逃走了。
其實狐妖口中含珠這個設定中國也有,不過不叫「狐珠」,叫「狐丹」,見於《耳食錄》中的《胡夫人墓》一篇,但是流傳不廣,也沒怎麼被後世採用。
繼續說狐珠,狐珠這個設定,讓你想到什麼了沒?
對,就是《英雄聯盟》中的阿狸,阿狸手中拿著的就是狐珠,阿狸的Q技能名字也正叫做「欺詐寶珠。」
阿狸這個角色是拳頭公司在韓國開服的時候推出的,其原型就是韓國民間傳說中的狐妖,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九尾狐妲己。
值得一提的是,阿狸(ahri)的原定名字是「Danbi」,這是韓國一個模特的名字。
據說這是韓國網友推薦的名字,因為他們不想讓人以為阿狸是根據日本的九尾狐來設計的,所以要求拳頭公司採用一個韓國化的名字。(日韓宅男的鬥爭可真是無處不在啊)
雖然韓國宅男』的這個建議最終沒有被採用,但是阿狸的舞姿設計、還有「偶像歌手」這個皮膚都是以韓國組合「少女時代」為原型的。
4.歐洲
歐洲也有狐妖,不過說是「狐妖」其實不大準確,因為歐洲並不流行「動物通過修鍊成為人形妖精」這種概念
所以在歐洲文化中出現的狐狸大多仍保留著其動物特徵,只是在性格上擬人化了。
在諸多傳說、故事和童話當中,最能體現狐狸特點的,分別是《伊索寓言》、《列那狐傳說》和《小王子》
《伊索寓言》成書與古希臘早期,歷史算是十分悠久的了,共有三百五十七篇,狐狸在其中多次出場。其中著名的有
《狐狸和葡萄》:這個應該都了解,講的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斷尾巴的狐狸》:有一隻狐狸因為自己尾巴斷了一截而遭人恥笑,便試圖欺騙其他狐狸把自己的狐狸也都給剪掉,其他的狐狸戳穿了他的陰謀。
《掉進井裡的狐狸與山羊》:狐狸掉到井裡,把山羊也騙了進來,後來踩在山羊身上爬出來了,卻對救命恩人山羊置之不理。
《狐狸和為王的猴子》:猴子被立為王,狐狸出於嫉妒,把猴子引到獵人的陷阱之中。
當然,也有部分章節里的狐狸是以正面人物出場的,比如《山鷹與狐狸》,但總體而言,狐狸代表的都是陰險狡詐、輕薄浮誇、不守誠信等負面形象。
至於《列那狐的故事》,這個起源於法國民間,由中世紀的多位民間詩人創作而成,後來讓娜·勒魯瓦-阿萊將其改變為童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版本。
《列那狐的故事》以現實社會為藍本,通過對各種動物的擬人化創造了一個動物世界。獅子象徵著國王,驢象徵著主教。鴿子、兔子這些弱小動物象徵著底層人民。
而主人公列那狐則代表著市民階層,他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聰明勇敢,多次愚弄權貴、對抗教會。但同時他的性格又十分殘忍,不管是誅殺朝臣,還是欺凌群眾,都毫不心軟。
雖然列那狐的性格有著複雜多變的一面,但是他生性聰明(或者說狡猾)的特點是始終如一的,這也是歐洲文化中對狐狸的普遍印象。
這種印象深深影響了歐美的文化作品,不管是上世紀的童話《小王子》里的狐狸,還是去年大火的《瘋狂動物城》中的尼克,都十分聰明。
狐狸也因此成為「聰明」或者是「狡詐」的代名詞,二戰期間的德國將領隆美爾就因戰術靈活多變而被稱作「沙漠之狐」
其實狐狸不僅在歐洲文化象徵著狡猾,在中國同樣如此:著名的成語「狐假虎威」就出自《戰國策》,只是在後世狐狸狡猾的特點往往被「妖媚」掩蓋了而已。
除了上述的中日歐,還有其他一些民族也有著悠久的狐狸文化,比如錫伯族就有狐狸崇拜,非洲一些部落也有狐狸圖騰。
但因為這些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都較小,所以就不多講。
附上一張狐狸萌照:
其實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輸出,各種狐妖的區別也沒那麼明顯了。
《英雄聯盟》中「阿狸」這個角色就是韓國的一次文化輸出,通過《英雄聯盟》,通過阿狸,韓國的狐妖文化得以傳播得更廣更遠。
許多人以維護傳統之名不允許任何人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再創造(對,沒錯,說的就是動輒批評各個版本的西遊影視劇不符合原著的章金萊及其擁簇;還有最近以玷污歷史人物為由抵制在FGO中加入武則天的人)
你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韓國人只擔心外國人以為阿狸是日本,卻不擔心外國人以為阿狸是中國的?
明明中國的狐妖文化歷史更為悠久,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至少在狐妖這一塊兒)遠不如日本。
許多人一邊喊著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一邊卻又不允許文化工作者根據時代和市場需要對其進行改編。
一邊把傳統文化當作寶貝一樣捂著掖著不讓人看、生怕別人給弄髒了;一邊又抱怨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沒有影響力、沒有獲得應有的關注。
也不想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
這次講完了狐狸,接下來就講講世界各地的屠龍傳說吧。
想知道更多古今中外的各種妖怪、靈異及神話相關,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尋妖記 - 知乎專欄
相關閱讀:
中國龍是個什麼生物? - 知乎專欄中國殭屍分類大全 - 知乎專欄掃盲貼:世界各大宗教中的「地獄」有何不同? - 知乎專欄掃盲貼:西方奇幻中常見易混淆的傳說生物 - 知乎專欄本專欄關注怪力亂神,裡面還有我正在連載的小說:《尋妖記》:雪山神女(一) - 知乎專欄等你入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