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自己都沒搞懂就提新零售!?

本文由創業者的知識秘書——團主,創作。

騎士團,技術VC的最早提出者。

騎士創投公眾號,致力成為創業者的首席知識官(CKO),為創業者提供商業的新邏輯、創業的成功套路、經濟的創投評……

如需轉載,請聯繫騎士創投,並註明出處。

零售業屬於流通性的服務業態,目前大概分為18種業態形式,馬雲的阿里巴巴從事的在線零售過去十年在中國發展迅猛,但即便如此,也只佔到整個中國零售份額的13%左右,且增速開始放緩,明顯無法達成前兩年和王健林的賭約目標——2020年電子商務佔到整個零售份額的一半以上。

因此馬雲匆匆在去年提出新零售概念,宣稱這是阿里下一個階段的戰略方向,且純電商已經成為過去時。但根據大多與阿里內部接觸較多的人士透露,阿里內部的員工(甚至是管理層)都說不清新零售到底是什麼,可能連馬雲自己都說不清。

話說回來,新零售這個詞本身就很怪——直接在主語「零售」前加個形容詞「新」,馬雲就直接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零售業態。

目前為止的18種零售業態:食雜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倉儲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建材商店、購物中心、廠家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直銷、電話購物等,分別對應的都有成熟的業務形態和目標客戶需求,也分別都有非常出色的企業。

便利店類的7-eleven,倉儲式會員店類的沃爾瑪、百貨類的梅西百貨、購物中心類的萬達廣場、大型超市類的家樂福、家居建材商店類的宜家、網上商店類的亞馬遜和淘寶等。這些都是國內外首屈一指的零售企業,但業務形態各異,卻都有自己成熟的業務邏輯。

但是近年來,不僅新型的在線零售增長放緩,很多傳統的巨無霸零售企業(比如沃爾瑪)也紛紛出現了增長停滯甚至業績下滑。世界範圍內,都面臨著零售業大考。股神巴菲特甚至揚言,零售業是他少有幾個不敢涉足的領域之一,因為巴菲特說零售業發展非常不確定,今年業績很好的企業可能明年就會陷入虧損。

在之前的文章《全世界的零售為什麼都越來越難做了?》一文中,團主大概分析過零售難做的原因。總結起來一句話:零售業作為終端的流通環節,承擔了整個供應鏈甚至是整個市場傳導過來的不確定變化,但在終端卻要保持相對穩定的供給水平(不僅限於價格),因此極度考驗企業的運營能力。

因為零售企業牽扯的面太廣,即使大如沃爾瑪這樣的巨無霸,也很難保持持續的快速增長。而且一旦遇到周期性的經濟下滑,就很難像專註一點的科技類公司那樣保持穩定發展。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就是這樣,科技突破出現斷檔期,全球化又遭遇各方面因素的挑戰,因此全世界的經濟都增長乏力,全世界的零售也跟著遭殃。

但大家過的都不好的時候有一個傳統零售企業過的很好,那就是7-eleven。近年來7-eleven的業績增依然迅猛,甚至有分析稱它的人效可以比肩風頭無倆的阿里,成為了傳統零售萬馬齊喑中的「幸運兒」。

7-eleven化整為零的便利店模式,在管理難度上其實要比沃爾瑪這種大型連鎖賣場還有難一些。前者全世界範圍內有100萬家以上的店鋪,而後者只有8000多家,但這並沒有影響前者的管理效率。

通過7-eleven會長(它是一家日本企業,會長就是董事長)的親筆書《零售的哲學: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自述》我們可以發現:7-eleven不是一家成熟模式的零售企業,而是一個不斷根據變化而改變的持續創新企業。書中介紹了7-eleven的兩條基本原則:1、大膽建立假設並用數據驗證假設的運營理念;2、門店與員工根據消費者的實時需求變化及時做出改變的自我意識。

正是40年不斷的貫徹這兩條基本原則,7-eleven在不同時期被不斷打造成滿足當下消費者「便利」需求的活體零售終端,甚至被人稱之為是一個大的共享平台。而7-eleven的兩條基本原則透露出來的企業經營理念,不是要建立一套成熟穩定的業務模式,而是要不斷自我變化以滿足消費者的「便利」需求;期間需要不斷加入新技術和新業務,但這些行為的背後還是為了「便利」消費者,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

馬雲的新零售也一樣。當下的零售業務模式,包括電商在內,都已無法滿足用戶日益變化的需求,即「便利」這個用戶體驗需求越來越不被滿足。馬雲知道必須要做出改變,但具體怎麼改他也不知道。他只是想到了一些業務邏輯,就是那些他不斷宣講的新零售特徵。

因此,作為創業者,尤其是為了改善C端用戶體驗而創業的創業者,不要去糾結新零售的叫法對不對,也不要糾結新零售應該是什麼樣子;最主要的是要結合自己客戶的不滿需求,不斷去挖掘新的服務形式以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以用戶體驗為導向,以不斷優化為宗旨。

團主猜測,新零售不會是一個確定的模式,所有能在未來優化現有零售業務邏輯,給用戶帶去便利的零售服務,都可以是新零售。

團主悟道

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重要是把握實質,而非苛責名字。


推薦閱讀:

TAG:马云人物 | 新零售 | 7Ele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