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外併購失敗只增不減,離成功還差哪一步?

隨著國家政策的利好不斷,「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我國企業擁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對海外併購也越發偏愛。然而,海外併購形勢不容樂觀,失敗案例不在少數。

2016年10月6號,據德國媒體報道,內地晶元廠商三安光電擬收購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報道指出,三安光電可能提出為每股歐司朗股票支付大約70歐元。然而時隔兩個月後畫風突變。12月14日,據彭博報道,三安光電和GSR Go Scale放棄了收購歐司朗多數股權的計劃。

2016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表示有意收購,經營困難並陷於虧損的德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愛思強(Axitron),並於7月底正式發布要約文件,收購金額約6.7億歐元(7.15億美元)。9月8日,德國經濟部批准該收購案。據宏芯基金公告,其對愛思強的收購要約已於10月21日結束,並已付清愛思強約65%股份。然而,到了10月24日,德國政府又突然宣布撤銷批准,重啟評估程序。

2016年1月25日,勤上光電發布公告稱,公司已與天津知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在上海自由貿易區設立上海知信勤上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擬通過上海知信勤上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投資GSC Target SPV,L.P,進而間接對飛利浦流明進行投資。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出於國家安全考慮,GSC Target SPV,L.P.收購飛利浦流明存在無法通過政府審批的實質性障礙,因此,GSC Target SPV,L.P.與交易對方經協商,將不再進行飛利浦流明的併購事宜。

上述案例只是海外併購失敗案例的九牛一毛,其失敗原因五花八門預示著海外併購這條道路坎坷難行。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海外併購成為全球經濟放緩後唯一還在大肆擴張的經濟體系。

企業想要憑藉海外併購進入全球市場,道路兇險難測

在經濟全球化如火如荼的趨勢下,海外併購並之路並非一路平坦。調查顯示,近年中國海外併購案例中,80%的企業都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海外併購背後存在非理性投資。近幾年海外併購規模較大,渾水摸魚的企業也不在少數。調結果顯示,火熱海外併購背後的非理性投資,甚至是假借海外併購實則轉移資產的情況。隨著人民幣此前接連貶值導致資本外流壓力加大,外管局加強對外投資的監管,對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約束性。

其二,海外併購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企業進行跨國併購的決策審批程序繁瑣,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跨國併購的實行。一方面,我國外投資法律體系尚未完善,國內市場也缺乏相應的諮詢、擔保等中介機構和融資手段,使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中國企業因此失去了很多難得的對外投資機會。

其三,海外併購風險大。海外併購除了要考慮目標企業所在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目標企業進入行業的成長性和競爭的激烈程度之外,還要考慮到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併購的順利進行。而國內企業全方位考慮再定奪的原因是,在併購期間可能存在產業風險、融資風險、定價風險、資產評估風險等。

其四,各國的文化差異明顯。由於各國的政策信仰和文化差異明顯,海外併購需要注意文化差異以及溝通需要技巧。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伙人宋安瀾曾表示:他的團隊曾經談過一個項目,「各方面都對,談的時候,本來要談四天,但是對方第一天就說回去吧。」因溝通差異導致對方不舒服,宋安瀾建議,一定要尋求當地最專業人士的幫助。

必須要說的是,中國企業「出海」併購火熱之際,也恰是我國資本外流嚴重之時,外匯儲備從峰值的近4萬億美元一度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統計顯示,2015年中資公司海外併購規模1005億美元,2016年更是達到2266億美元。憑藉大規模投資進入全球市場的行為也在引發越來越大的擔憂。

海外併購前路漫漫,中國企業如何實現「中國夢」?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總量僅1.5%左右,表明中國資本仍處於「走出去」的戰略機遇期。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道路還很漫長,潛力無限,可是海外投資風險卻成為了海外併購當前的攔路虎,各大企業如何更好的「走出去」是一大難題。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此題可解,以夏普海外併購為例。

中國企業通過併購國際品牌進而在國內市場取得成功並非孤例。吉利汽車啃下沃爾沃之後,通過對沃爾沃研發、品牌等資源的整合,目前已在國內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自從去年富士康入主夏普之後,夏普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近期,夏普電視公布了其618戰報。在618家電品牌促銷主場,夏普全渠道累計銷售額創下超10億的佳績,黑電全渠道累計銷售額4.3億,位列京東天貓大尺寸第一、國美黑電第一。夏普得此佳績與其未來規劃密不可分。

據悉,富士康收購夏普後的規劃,一方面,加強企業管理。打造大陸設廠、本地化供貨、全球化移植模式,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另一方面,積極響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在全球範圍內調配原料、品牌、技術的固有優勢,對接全球消費,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

事實上,夏普在國內擁有良好的口碑基礎。很多消費者提起夏普,都會稱讚它的屏幕技術和產品質量。而富士康,在產品的開發設計、製造工藝、成本管控及整個垂直供應鏈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完全可以幫助夏普克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障礙。

追根究底海外併購需要從三方面著手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改變了全球利益格局及資本格局,特別是隨著網路金融的興起。讓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的海外併購的熱潮,對歐美髮達國家的市場格局和經濟政策產生了影響。

一、海外併購程序複雜,風險的把控十分重要

企業的併購本身就是一項充滿風險的具體投資行為,而跨國併購與國內併購操作程序要複雜得多,而且受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更大,因而了解目標企業情況,加強經營管理防範經營風險,成為海外併購任務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企業要充分了解情況,在併購時選擇可融性強、善於合作的目標企業。另一方面,在併購後,要對併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經營戰略進行調整,使其目標一致,有利於實現併購後的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在併購的同時要建立風險管理體系,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經營不善。

二、國內資源與國外技術品牌,強強結合才能實現雙贏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最主要目的在於強化技術、擴大市場、整合資源、優化戰略等。因此,運用本土的資源優勢加上國外先進的技術才能達到企業全球化的目的。

因而,企業需要努力爭取將本土企業的低成本經營模式與被併購的海外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技術領先優勢結合起來。合理安排不同企業之間股權與資產的重新配置,適當調整管理模式和銷售策略,加強公司的有正確處理它們的相互關係,併購整合才能達到最佳協同效應。

三、國內企業要充分利用資源,借力國家優惠政策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就是希望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帶動國內商品對海外的輸出,同時,中國也需要技術。中國企業赴海外收購,能夠和國內產業轉型緊密聯繫,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有積極作用,如果能夠在海外合作打開市場,政府是積極支持的。

除此之外,由於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大手筆併購,中國企業併購腳步加速已經引起發國際強烈的關注。要想成功「走出去」,僅憑雄厚的資本和優惠的收購要約遠遠不夠,還需在掌握運用當地法律法規、參與資本市場和品牌公關等方面勝人一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丁遠曾指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發展路徑戰略其實有三個階段:第一步,企業通過海外併購獲得資源和能力;第二步,將這些資源應用到中國市場提高競爭優勢,希望成為中國市場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第三步,將併購所得的資源和能力在全球範圍鋪開,獲得更多價值提升。

由此看來,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展開大規模的併購,不但可以助力企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企業全球化發展。在改善了併購模式,加強了風險可控能力,充分了解目標企業的文化和需求之後。未來可以預見,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選擇併購來作為企業發展的「捷徑」。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推薦閱讀:

如何可以找到關於中國海外併購的數據?
如何看待中國今年海外併購超過萬億?
如何看待中國華信能源成俄石油巨頭 Rosneft 第三大股東?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以《孫子兵法》解讀吉利十年海外併購

TAG:海外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