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與徑山背後的故事
夏天的午後,姥姥的歌安慰我,那首歌,好像這樣唱的:「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
小壺告訴大家喲,在杭州北面的綿綿山丘里,有個地方叫徑山。那裡住過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名字叫做陸羽。他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如大多數的名人一樣,陸羽在文學、史學、茶文化學與地理、地方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但陸羽一生對茶偏愛,致力茶道,最終著成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相信愛茶的你,對陸羽一點也不陌生,小壺也是。那麼小壺為什麼要把陸羽和這樣一個小鄉村聯繫在一起呢?
有人說,陸羽與《茶經》,是連為一體的。相似的,小壺認為,以《茶經》為樞紐,陸羽與徑山成為了不可被割裂的一脈。何出此言?來來來,聽小壺跟你說。
1 | 文獻溯源
《陸文學自傳》載:「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閉關對書,不雜非類。」而徑山鎮位於餘杭區北部,由北苕溪、中苕溪橫貫全鎮,在地理位置上與文獻記載相吻合。
《餘杭縣誌》又載:「陸羽泉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山界雙溪路側,廣二尺許,深不盈尺,大旱不竭,味極清冽。唐陸漸鴻隱居苕霅著《茶經》其地,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以為甘冽清香,中泠惠而下,此為競爽雲。」
小壺曾於炎夏見過此泉,於樹蔭下,一臂長的直徑,滿滿溢溢。用水瓶灌取之,瓶壁竟蒙上一層水霧,可想見其清涼。以口試之,清涼甘口,一解暑氣。
陸羽於《茶經》伍之煮中提到:「其水,用山上水,江中水,井下水。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小壺想,此泉在一定程度上作證了陸羽曾留於徑山,並且在徑山完成了《茶經》的其中三卷。
天地之大,為何陸羽偏愛於這片土地呢?這裡又有很多話要說了。
2 | 清貧卻美麗的地方
陸羽喜歡紮根於勞苦大眾之中,且比一般寒士更了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
陸羽見天目徑山四嶺之水常年流兩溪,匯成苕溪源頭,溪水清澈見底,周圍山清水秀,是植「茶」佳地,便就地採摘野生茶籽,教村叟播種,並在山下溪畔一泓清泉邊,擇地結廬著書在徑山這樣依山傍水的小地方。
雖然窮苦些,但滿眼美麗的風光或許正合他的心意。
3 | 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人無法逃脫於社會環境而獨立於世,著書立說不但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朋友交往和書籍參考。精神的豐盈,是漫漫靈感的源泉。
《陸文學自傳》載:「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宜豐寺主持靈一、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都是陸羽隱居餘杭時,閑談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交往的名士。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還有茶為伴呢?皇甫曾有詩《送陸漸鴻山人採茶回》,曰:千峰待逋課,香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馨一聲。
有友相伴,身體得以安放,精神得以寄託。一卧席、一台桌、一杯茶、一個你,這大約就是一個世界,這大約就是陸羽彌留於徑山的原因之一。
4 | 充沛豐盈的精神
熱鬧是必不可少的,清靜也是不可或缺的。獨身的時候,思想就可以不受禁錮,它可以飛到無邊無際的宇宙,無論對事、對人都會有新的感受和體悟。
《陸文學自傳》載:「常扁舟徑山寺,隨身惟紗巾、藤鞋、短褐、犢鼻,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由此詩句,呈於筆者腦中的,一輪紅日懸掛在天邊,地上一片竹林,陸羽一手執書經,一手拿茶杯,搖搖晃晃,向著天邊的紅光走去。這大約就是熱愛,這大約就是痴迷。
陸羽關注世事的同時,又滿懷山林之志,是典型的中國傳統人文情懷。但這同時,陸羽又是經過了多少孤身的歲月啊。但這孤身,一定不是孤獨,反而是一種精神的充盈,這種充盈,留陸羽在徑山,賜予他無上的靈感。
5 | 「佛」與「靜」
陸羽自小就有過寺院生活的印記,地處於「東南佛國」的餘杭在當時至少擁徑山寺和宜豐寺在懷,喚起些許他的留戀。
佛者,在徑山,直至現在仍有不少的寺院,以致後來的很多女性都會吃齋誦經,虔誠行禮,敬拜菩薩。直至今日,雖然多多少少變了味道,但是儀式禮儀和虔誠,仍舊彌留在徑山百姓之中。
說起佛,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都是以靜為基礎,講求靜的功效的。佛教禪宗的理論也都是在「靜」中創造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茶事活動也是一樣,要求有安靜的環境,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如果喝上一杯茶,就能夠提神益思,克服睡意。所以,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這也是茶與佛家共通之處。
佛中說人生有八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參禪的過程就是要求人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道也是這樣,在品茶的過程中,先苦後甜,只有超脫,才能夠達到彼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這也是說茶性,只有先苦,才能夠後甜。
嗚啊,小壺什麼時候也能成為厲害的茶學家呀?
咿呀,還是先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才是。
那份閑雲野鶴,雲淡風輕,終有一天會來的吧。
資料來源:
[1]錢時霖. 陸羽初隱餘杭苧山著《茶記》或《茶經》質疑[J]. 農業考古,2006,(05):196.
[2]林金木. 陸羽在餘杭著《茶記》《茶經》的新發現[J]. 農業考古,2006,(05):197-199.
[3]趙大川,金啟明. 陸羽在餘杭著《茶經》的依據——答《「苕霅」究竟為何地》[J]. 農業考古,2003,(04):207-208+240.
[4]余清源. 茶聖陸羽在餘杭[J]. 農業考古,2002,(02):25-27.
[5]林金木. 陸羽泉與徑山寺[J]. 中國茶葉,2002,(02):27-29.
[6]張堂恆. 陸羽泉記[J]. 茶葉,1982,(04):38.
[7] 汪宏兒. 陸羽與餘杭. 杭州 :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4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小壺將持續為您解讀茶學相關知識,誠邀您堅持利用日常碎片時間學茶~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小壺說茶,那裡有更多專業、系統、有趣的茶知識等著你和小壺一起探索,我們等你很久了~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 往期精彩回顧 -
一篇文章帶你讀懂錫蘭紅茶真的有「紫茶」嗎?它究竟是什麼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