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糧 | 惡意

這周看的書是東野奎吾的《惡意》。

大抵是同一個作家吧,即使一開始不知道作者是誰,看完這本書也會知道是東野奎吾的作品。並且風格、情節設置與《嫌疑人X的獻身》很相近,特別是前不久自己看完電影版重溫了劇情,對比更明顯了些。

小說中的情節在反轉之中又有反轉,再有反轉。雖然每一個反轉都在筆者的引導之下娓娓而來,但又不失令人感嘆思考的空間。難怪有人評價,這本書將讀者從頭到尾徹底欺騙。

小說中主要人物有三個:

加賀恭一郎、日高邦彥、野野口修,簡單來說,一個是嗅覺犀利的刑警,一個是被害者,一個是兇手。

殺人不能說是案件的結局,更不是故事的結局。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兇手是誰,這也是小說里的兇手的目的。讀者感嘆的是,殺人案件,不過是兇手策劃中的一部分。

學生時代的野野口修,自視甚高,與周圍人事物相處得不融洽,而日高邦彥卻像善良的化身一直陪著野野口修。這種被保護以及作為校園欺凌的被害者身份讓野野口修的內心十分不好受,十分厭惡。

野野口修不願意承認日高比自己優越,也不想當一個弱者,所以他加入了校園欺凌者的隊伍。但是骨髓里的野野口修是個好人,幹壞事讓他備受煎熬,不敢忤逆的他幫助藤尾強姦了一個小女孩更像滾燙的烙印一樣每天灼燒他的內心。

他令自己強大的方式不過是最懦弱的方式。

願景與現實漸遠,野野口修自認為的高人一等的「自認為」,漸漸隕落。而日高邦彥不僅從小就充當好人的角色,還才華橫溢,成為了暢銷書作家。野野口修對這樣完美的好朋友,是愛不起來的。

一開始我認為,惡意這個詞,太輕了,無法代表野野口修內心的恨、不甘,無法釋放他的怨念——他的家庭,他曾受欺凌,他還沒能實現理想就得了癌症。後來我想,書名叫《惡意》,是因為小說所要探尋的殺人動機、野野口修謀劃的那一場貌似完美且有遠矚的計劃——一個可以讓自己享受美譽又釋放惡意的計劃,是從小時候的惡意開始萌生的。

我是能理解野野口修的。嫉妒使人醜陋,但嫉妒的基因總在我的身體里躁動。雖然善良的基因、自控的基因也同在,可一次懦弱,它們的威力就削減一次,一次逃避,它們的陣營就少了一里。

野野口修的自我行動與自我期盼不能統一,命運也不仁慈,讓他患了癌症。他希望自己成為日高那樣的人,親切善良、有才華、有運氣,所以想通過一次完美策劃,拾掇被自己粉碎得難以辨認的自傲與自尊心。

加賀恭一郎那犀利的敏感度,一開始被野野口修的言語暗中誤導,最終又讓野野口修的願望泯滅。大概這就是現實吧,即使時不時會抱有對野野口修的憐憫,慨嘆世態不公,但絕大部分努力的好人總會贏過努力的壞人的。祭出小時候看武俠片的話來說就是,邪不勝正。(仰天大笑)

《惡意》因為獨特的寫法享有很高的讚譽。書中讓讀者以為的結束,不過是正開始。兇手是誰早已明了,但精彩的卻是對行兇動機的探究,經過數次轉折,才成功挖掘出背後的故事。

而我最有體會的,是小說讓我看到自己人性中的冰冷,以及妄自施善可能帶來的惡。


推薦閱讀:

我在用的4款APP推薦給你
25 歲我與自己相處的 25 個原則

TAG:文学 | 日本文学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