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邪惡,你的態度是什麼——評方弼方相

(一)

nn

整個封神故事中,以凡夫身成神的所在多有,其中方弼方相兩兄弟尤其值得人們深思。

nn

兩個人原本是殷商朝廷的鎮殿將軍——聽名字,你就知道這兩人品階不高,平時就是為紂王充充門面,增加些朝廷威嚴。長朝殿上,文武百官知道了紂王殺妻滅子的消息後,頓時陷入一種奇怪的氛圍,雖然是人人切齒,個個長吁,卻毫無辦法。方弼、方相兄弟二人不顧自己人微言輕,率先發難:

nn

「天子失政,殺子誅妻,建造炮烙,阻塞忠良,恣行無道,大丈夫既不能為皇后洗冤,太子復讎,含淚悲啼,效兒女之態!古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今天子不道,三綱已絕,大義有乖,恐不能為天下之主,我等亦恥為之臣。我等不若反出朝歌,另擇新君,去此無道之主,保全社稷!」

nn

二方之言,可謂擲地有聲!

nn

直斥暴君,這是對良知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對正義的捍衛。

nn

本來作為臣子,應該忠孝為本(忠孝乃是一體,在家為孝,在朝為忠),但臣子對君主的「忠誠」並非是單向的義務,它同時要求君主的「仁德」,所謂君仁臣忠。如此一來,形成良性互動,便是一種和諧的狀態。反過來,如果君主不仁,甚至像紂王一樣殺妻滅子,臣屬們的「忠誠」義務便自動解除。

nn

因此,「忠誠」這種「正法」並不是絕對的。一旦你像毗濕摩一樣將其絕對化,等待你的很有可能是一個誰也不想看見的惡果。

nn

一個君主,如果能夠代表正義,能夠代表人民的利益(這個實際上非常不容易),你就必須忠誠於他;如果他作惡多端、不可救藥,只為一己私利殘害百姓,那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代表邪惡,此時你的所謂「忠誠」,就只能是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nn

暴君只是他自己,他不是天意的化身,更不是國家的化身,更不是民意的體現。

nn

話又說回來,難道二方就一點缺點都沒有?

nn

恰恰相反,二方的缺點還很嚴重。兩人救兩位王子之後流落江湖,生活無著之下竟然在江上做起了強盜。

nn

從直斥紂王的鐵骨將軍淪落到流落江湖的強盜,這就是——人!

nn

但他們還是成了神——儘管品位不是特別高。

nn

因為,面對封神大考中的第一道考題——面對邪惡,你的態度是什麼?他們兄弟倆的分數非常高。

nn

(二)

nn

這道題實際上非常難答,既考驗人的智慧,又考驗人的勇氣。

nn

大部分人——就像姜子牙的老婆馬氏那樣的,只是想著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對紂王、朝廷、道德危機什麼的根本就是毫不關心,極為冷漠,這是一種態度;

nn

相當一部分人,受到紂王暴政的傷害,對邪惡終於有了一點認識,但敢怒不敢言——還是過日子要緊啊,那些不如意的事該忍就忍吧,這是一種態度。

nn

還有一部分人,始終不認為殷商朝廷有邪惡(邪惡不會自己給掛個牌子說「我就是邪惡來打我呀」,而是會用種種理論來為自己辯護、粉飾)。對這種人,你跟他說紂王是惡人,他會跟你急,說你不愛國,是北海叛賊的餘孽,是來搞破壞的,這是一種態度。

nn

面對邪惡,雖然已經認清其真面目,但為父母妻子兒女計,隨波逐流,這是一種態度;

nn

面對邪惡,認清後,果斷遠離之,這是一種態度;

nn

面對邪惡,認清後,暫時遠離,但不放棄希望,努力修鍊自己,等待適當時機去勸,同時堅決反對武力反抗,這是伯夷叔齊一類人的態度;

nn

面對邪惡,認清後,奮起抗爭,即使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是楊妃、杜元銑、梅伯、商容、、趙啟、方弼方相、楊任、姜子牙一類人的態度;

nn

你選擇哪種態度呢?

nn

(三)

nn

有人會問,最後一種選擇有意義嗎?

nn

當然有意義了,忠臣殉節,並非毫無意義的徒勞。正直者的犧牲,本就是在動搖暴君的n統治根基,沒有這些人的鮮血,旁觀者就不可能醒悟。實際上,在一個黑暗的環境里,只要有一個人站出來與邪惡決裂,很多人的內心就會悄悄地發生變化。

nn

商紂王不就是這樣慢慢地眾叛親離的嗎?

nn

這也是為什麼上天要對他們大加褒獎的原因,以凡夫身榮登封神榜,他們當之無愧!


推薦閱讀:

老公喜歡看張馨予版本的《封神演義》怎麼辦?
為什麼反抗惡勢力的哪吒,要參與圍剿同為反抗者的孫悟空呢?
為什麼《封神演義》中的將領寶物被破,還要大喝一聲撲上去送命?
哪個版本的封神演義較好?
《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列入四大名著?

TAG:封神演义书籍 | 人生的抉择 | 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