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訪潘行紫旻——「圭多達萊佐」的合唱印象

2017年5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合唱團在西區學生活動中心禮堂舉辦了「飛」畢業專場音樂會,演出了旅美青年作曲家潘行紫旻的合唱作品《花的訴說》(音頻鏈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合唱團-花的訴說組曲)。在我們的專場音樂會前夕,我們對潘行紫旻進行了一次採訪。本文首發於中科大合唱團微信公眾號,經授權由我轉載至知乎。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潘行紫旻,旅美青年作曲家。2008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音樂系;2013年畢業於北愛荷華大學,獲作曲方向音樂碩士學位;目前在猶他大學攻讀作曲方向博士學位(Ph.D),同時在該校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理論本科階段課程。

近年來,潘行紫旻一直活躍在國內外的音樂領域,他的音樂注重對音色和和聲色彩的挖掘,音樂類型涉及室內樂,交響樂,獨唱,合唱,通俗歌曲,影視配樂等。他的作品曾在多項國際賽事中獲獎,並被演出於美、德、芬、法、意、匈、澳、中等各國。

在作曲之外,他亦曾在數所大學交響樂團和管樂團擔任藝術總監、指揮和助理指揮的工作。此外,他還是知乎音樂領域的優秀回答者(ID:圭多達萊佐 @圭多達萊佐 )。

合唱君(以下簡稱「合」):

首先,我代表團員們向你問好。大家都非常喜歡你的曲子,之前也唱過你的《詩1》。

潘行紫旻(以下簡稱「潘」):

感謝大家為我的作品提供一個演出的平台(羞澀)。

合唱君:

大家其實對你是比較好奇的,一方面是因為你的曲子很好聽,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合唱圈裡,我們在年齡上算是比較接近的。

一:從小長號手到留美博士:音樂家的成長之路

合:首先聊一聊你在音樂道路上的經歷吧。最初是因為什麼選擇去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呢?是家庭在你從小就決定的,還是某段時間突然的決定呢?

潘:我從小就挺喜歡音樂的,經常在家裡拿著各種棍狀物當做話筒唱歌,也喜歡聽音樂。

至於我的家庭,我大伯是我們市業餘音樂界略微有一點名氣的長號演奏者。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有一次在我家吃飯喝多了,就跟我爸媽建議,說乾脆讓我也跟他學長號好了,今後如果我學習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還能跟他在他的婚喪小樂隊里混口飯吃(笑)。所以,最初讓我學音樂的目的,就是這個。加上我自認為對音樂也比較感興趣,於是我就開始正式學習音樂了。最開始學習的也就是長號演奏。估計他們誰也沒想到,我就這麼一口氣學到了美國大學作曲的PhD。

合:後來更多地還是出於自身的熱愛與追求吧?

潘:是的。後來學得多了,覺得長號並不能滿足我對音樂世界的追求,所以在高中的時候,就開始自學一些音樂理論和作曲理論。我記得高三的時候,大家每天早上起來補文化課,我們天早上五點多起來自己做和聲題。現在想想也真是佩服當年的自己。

合:當時也是在學長號是嗎?聽說你是中國合唱圈裡長號吹的最好的。

潘:還好吧,大學時我還是以長號演奏的方向被錄取的。不過到大二結束後,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長號演奏,轉向作曲專業。但是我們學校是師範大學,所以課程設置差不多是廣而不精的風格,如果你想成為更加專業的「音樂家」,僅僅待在這個學校,顯然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大三的時候,萌生了考專業音樂學院研究生的想法。後來上了三節考研政治課,我就放棄考研了(笑)。

合:也是當時有了出國的想法嗎?

潘:是的。然後當時本校正在接受保研申請,我就隨手投了一個申請,沒想到順利地保上了。於是我想,反正在大學裡也有一個不錯的環境讓我專心準備英語和專業材料,於是就決定先讀一個研究生。研究生三年我幾乎沒去上過系裡的課,都是在自學,寫曲子,學英語。後來研三的時候經歷了申請季,最終申請到了美國的學校。不過當時作為一個書獃子的我,覺得多讀點書不是壞事,多花兩年在學校里我也很樂意,於是我又申請了一個碩士的program。所以我其實有兩個碩士學位。

碩士讀完了我覺得還沒讀過癮,於是又申請了博士的program。當時我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博士應該也不難讀,無非是再多三年讀碩士的生活而已。後來才發現,讀博士的要求很高,壓力也非常大。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都在想什麼時候能畢業,每天都在希望能快點畢業。我大概剪了八年時間的圓寸,直到上上個月決定再把頭髮蓄起來,這才突然發現,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長了很多白頭髮。

合:《花的訴說》第四樂章《蒲公英》寫的好像就是這段經歷。留美生活一定感觸頗深吧?

潘:在美國讀書的這段生活,給我帶來的變化也非常大,音樂上和生活上的都有。音樂上來說,自己的專業實力、學識、履歷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出國學習無疑是非常值得的。從生活上來說,我的生活觀、價值觀中很多東西也已經被重塑了。這種重塑,我也說不上是好還是不好,但它是實實在在發生了的,所以我選擇接受。

合:那麼,在博士畢業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打算呢?是回國呢還是繼續留在美國?

潘:目前看來,可能會在明年畢業後選擇直接回國。具體打算的話,一方面會去一個大學教書,其他時間,會主要用來寫作合唱方面的委約和做一些影視配樂的工作。

二:《花的訴說》:極簡主義、擬聲、情感及其他

《花的訴說》封面

合:說到合唱了,那我就多問一句。你是怎麼接觸到合唱的呢?對於作曲者來說,合唱應該算是音域比較狹窄、內容局限性比較大的形式。

潘:我之前認識周鍇(註:武漢人文愛樂合唱團指揮,第十一屆CICF最佳指揮),有一次他邀請我寫一個曲子給人文愛樂唱,我就嘗試著寫了一個。結果那個作品獲得了國際合唱聯盟作曲比賽的一個榮譽獎,並且被朔特出版社出版,還在澳大利亞有了一次專業合唱團公演的機會,所以這個作品相當於是一個敲門磚,讓我進入了國內外的一些合唱界人士的視野。2015年Echo(國內著名室內合唱團)的洪川先生委約我為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寫了一個《今生永相伴》,也獲得了一些比較好的反響。

這之後便是《花的訴說》的委約。第四樂章《蒲公英》大獲成功,我們就出版了它(的譜子),然後賣出去幾千份,這兩年國內至少有幾十個團在練,也會有很多演出。四月份這個作品剛剛在美國首演,明年春天也會在多倫多被當地專業合唱團演出。除了Echo這邊,無錫的少年宮合唱團也委約了我一首作品,叫做《小小無錫景》,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所以,大致就是這麼幾個作品,讓我成功地入了合唱音樂的坑(笑)。不過我也非常感謝在我入坑之前能給我信任、給我機會施展自己的幾位合唱界同仁。

合:順便問一句,你的作品風格應該算是極簡主義嗎?

潘:我有一部分音樂是有比較強的極簡主義的影子的,不過目前來說,可能不會寫非常生硬和直白的極簡主義作品,而是將它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在適合的段落,用適合的方式出現。比如《茉莉》開頭和結尾的鋼琴部分,其實就是有極簡主義的思維在裡面。

合:那你覺得,你自己的作品當中有哪些可以被稱為「標誌性」的特點呢?

潘:合唱作品的話,我比較喜歡去挖掘和聲色彩。比如,有時候喜歡用大二度,有時候喜歡用音簇。其次,我對鋼琴部分的寫法可能會有更多的個人烙印。哪怕是寫合唱加鋼琴的這種配置,我也不太喜歡把鋼琴寫成一個純粹的傳統形式的伴奏部分,而是把它當做一個色彩性樂器,甚至是打擊樂器來使用。比如《雛菊》裡面,《茉莉》開頭,《玫瑰》裡面,很多地方可能就是點一個單音出來,或者用一些非傳統的方式來製造一些音響效果。

另外就是一些合唱擬聲的使用,英文叫做vocalization,也就是用人聲來發出各種效果的聲音。這估計是我作為一個所謂的「學院派」訓練出的音樂創作者的習慣,總想著為寫作媒介尋找新的聲音表達方式。

《花的訴說I:雛菊》

合:像是比如ssssh,ffffff(氣聲)這樣的嗎?

潘:對。還有《玫瑰》最後一個氣聲,突然漸強,突然切斷,如果做好,效果會非常好。感覺就是你一個憂傷的夢中,突然出現一個幽靈,然後你突然驚醒。

《花的訴說III:玫瑰》最末小節

合:是的,那一段有一種突然撲面而來的感覺。提到《玫瑰》,這是我四個樂章裡面最喜歡的一個樂章。相較於其他三個樂章,第三樂章無論是風格還是內容,都有很大的差異。

潘:嗯。其實這個組曲,一三樂章寫得更個人化,更「藝術化」,二四樂章更偏通俗。這樣安排,也是試圖尋求一種風格上的平衡。

合:那麼,你當初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來使用這個風格呢?

潘:可能跟歌詞的設計有很大的關係。第一、第四樂章的歌詞內容是我的意圖,第二、第三是他的意圖。這個樂章的歌詞,基本上是詞作者李皓的意圖,所以我是跟著他提供的這個內容來寫的。

合:那這四個樂章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呢?我能感覺到的是開頭結尾的呼應,還有第二、第四樂章中有一句有明顯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潘:音樂意境上,每個樂章前後是比較有邏輯的,就是四個樂章順著停下來,大致會覺得每一個樂章的風格,跟前一個樂章銜接起來,都是比較適合的。這個是我在寫的時候刻意有關注有設計的。關於聯繫,其實我是在第四樂章試圖重現前三個樂章的一些元素(這個其實是在學貝九╮(╯_╰)╭)。

合:明白了。那我再問一下關於第一樂章。從譜子當中的曲目介紹里,你說到第一樂章記錄了一些自己的個人經歷,記憶之類的內容。有團員說,第一樂章歌詞上有點類似顧城的《遠和近》,好像是在寫初戀。可以具體解釋一下嗎?

潘:這個就是我個人的一個非常personal的情感經歷,個人不願說的太細(「我就一句話也不說,這是墜吼的。」),而且,不說得太具體,也可以給演唱者留出更多的處理空間、給聽眾留出更多的想像空間。所以我就不多說了!(但是不是初戀╮(╯_╰)╭)

合:我們知道你過去的合唱作品是自己包辦詞曲(比如《詩1》),那像《花的訴說》這樣,作詞和作曲兩方各有各的思路,會不會在契合方面造成一些問題呢?

潘:在創作之前,雙方會有比較具體的交流與溝通。比如我會告訴詞作者我想要的風格意境,以及歌詞具體的寫法和長短句的安排。同時,詞作者也會告訴我他想表達出的東西,我譜曲的時候也會盡量照顧到。當然,這的確是一個比較考驗默契的過程。

三、中國合唱現狀:困頓之下,朝氣蓬勃

註:圖一為@金承志 金承志,圖二為崔薇,圖三為潘行紫旻

合:近年來國內我們比較熟悉的新合唱作品,主要出自你、金承志老師和崔薇老師等青年作曲家。你們的作品聽起來,感覺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那麼你能從專業的角度說一下,你們各自是在往什麼樣的的方向進行創作的嗎?

潘:崔薇老師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挖掘民族性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做得也很成功。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金老師的作品,我最初接觸到,還是幾年前在科大聽你們團的排練,聽的是周鍇指揮《凈光山晨景》,當時我覺得這個作品寫得太好了,非常有作曲家的個人風格。後來最近的一些嚴肅作品,我覺得偏流行。不過,據金老師自己說,他寫詞的水平遠遠高於自己的作曲水平。至於我,我覺得自己的創作方向還沒有定型,這幾年主要是根據委約的內容在創作。有的是改編民間音樂材料,比如《小小無錫景》,也有的是盡量在挖掘一些個人風格的,比如下周在廈門要首演的《燈之河》和明年的一兩個委約作品。另外一部分就是各種校歌和合唱團團歌等等。《今生永相伴》(復旦大學新校歌)獲得成功以後,我至少已經又寫了四個校歌和團歌了。這其實也讓我自己產生了一些困惑,因為這類作品說實話是比較模式化的,藝術上的挑戰也偏小。我其實也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機會來挖掘自己的個人風格。

合:最後我們聊一聊國內合唱界的現狀吧。在我們看來,國內的合唱領域,似乎還處在起步和發展階段。那麼從你的角度來看,國內的合唱界目前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潘:問題有好幾個方面,但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經費。再說直白一點,就是缺錢。如果各地各級別的合唱活動有更多的經費,那麼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有錢,可以請專業的指揮去輔導,可以招到素質更高的團員,可以購買正版樂譜或者委約作曲家創作曲目。正因為錢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中國目前合唱發展很好的幾個地方,基本上也都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當然,我個人感覺,中國合唱在近幾年的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今後也是非常有潛力的。

合:你提到了版權,我們就以這方面的內容結尾吧。我們都知道,在國內的合唱圈,甚至是整個業餘音樂圈,版權意都是非常薄弱的。

潘:是的。中國音樂界目前對音樂作品版權的意識大家也知道,「請問哪裡可以下載到xxx作品的免費樂譜?」才是最常見的態度。相對而言,國外作曲界的維權意識很強,甚至有自發的維權組織;而通過出版社代理出版譜子後,出版社也會幫你維權;而在國內,想要出版自己的譜子可是非常困難的。

合:可我們知道,前些日子,你和洪川在國內成功出版了《蒲公英》(《花的訴說》末樂章)的譜本。這個過程里遇到了哪些問題呢?

《花的訴說IV:蒲公英》

潘:首先,一個出版社如果願意出版一個作品,那麼一定是認定它會帶來盈利的。作品出版了,真的會有合唱團來根據西方成熟的合唱作品出版機制按照人手一冊的數量來購買嗎?如果沒有團來購買,那估計也沒有出版社願意做了。後來我還想過,如果現存的出版社沒有願意做單行本合唱樂譜出版的,可不可以我們自己成立一個出版社?就此我還諮詢過好幾個出版界的人士,大家跟我介紹了一下中國的出版社政策,以及出版現狀,概括一下,對我的想法,就一個詞:「NA?VE! 」

但是話說回來,我還是很佩服洪川先生的堅持。我記得當時我倆坐在上海某個CBD的星巴克外面,洪川堅持要做這個出版,而且他當時差不多已經找到了願意做的出版社和先期投資。我說那要是投資收不回怎麼辦?他說,中國現在那麼多合唱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團願意人手一冊來買單行本的正版合唱譜也夠了。而且,他不僅只是做這一本的出版,今後還要繼續做其它優秀的當代中國合唱作品的出版,並最終形成一個系列。為此,洪川還發布了一個《單行本保護推廣、版權保護倡議書》。總之,我最後被他說服了。

其實當時我內心的想法是收回成本就好,收不回也就算了,就拿這個出版來在國內合唱界進行一次正版意識的普及好了。中國在樂譜出版方面是一個潛在的市場,只不過還沒有被挖掘起來。而這個市場規則的建立,不是我出版一份譜子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整個合唱界、各位專家、老師、合唱指揮和團員的共同努力。

非常幸運的是,這部作品的出版到目前已經全部收回了投資。在此我也想對所有購買過正版樂譜的合唱團(當然,也包括你們)表示感謝,推廣中國當代合唱新作品和普及正版意識的事業,有您一份寶貴的力量!

合:好的。最後,謝謝潘神抽出時間來回答我們的問題。

潘:哦對了,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話,就預祝你們音樂會演出成功吧?另外,希望大家在做音樂的過程中可以享受音樂。

中國科大學生合唱團(USTChorus)

採訪/@錢澤華 @圭多達萊佐

整理/@hjunyi

編輯/小朱_Piggy

歡迎關注學生合唱團微信公眾號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oMG1IbndqRWQxVUlyVXo4OXh5V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怎麼把歌曲改編成阿卡貝拉(人聲樂團)版本?
零經驗新手如何在合唱比賽中充當指揮?
如何看待張學友譚晶費玉清何超儀合唱的《明天會更好》?
20世紀後半葉以來,有哪些出色的合唱作品?
目前合唱指揮的就業前景如何?

TAG:音乐 | 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