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歷史】起於絲綢,不終止於絲綢
編者按:前面寫了四篇文章都和絲綢之路有關的城市主題,最近開闢了新領地,以後會在城市主題下穿插和絲綢之路主題相關的其他方面,當然,也可能靈感來了擴展其他的,嘻嘻。
——————————————{正文の分割線}——————————————————
從未來審視過去,才知道這條路怎麼走;從過去思考未來,路才能走得更遠。
如果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國的「絲國」美譽起源於絲綢,自然的,一些歷史感厚重的城市和至今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比如知名度最高的西安(長安)和成都地區、近代的江南地區,均和絲綢都有分不開的聯繫,
絲綢之路一說,最早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
自公元前202年張騫鑿空之旅打通西行之路後,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源源不斷的從長安出發。今日,就以歷史為時間線索,捋一捋絲綢,勾勒絲路。
- 【先秦探索:絲綢興起與經典絲綢之路的形成】
絲綢究竟何時被發明,尚且難以確定時間。但關於絲綢的原料和工具最有說服力的追溯有兩個:1926年由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蠶繭文物,根據地點推斷處於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五六千年);1958年科學家們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絲綢紡織工具,處於大汶口文化-良褚文化時期(距今約6500年-4000年)。
商周時期,社會正從奴隸制逐漸向封建社會轉變,一部分勞動力被釋放;鐵的大量冶煉打造了農業工具進而解放了一部分個人生產力,提花絲織物雖然數量少但技術日趨成熟,但由於統治者的保護政策,絲綢手工業難以形成足夠規模。
戰國時期,絲綢的手工藝已經高度成熟,形成了以農業-手工業為產業鏈的絲織行業,不僅養活了一代代的手工藝者,絲綢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支:絹、綺、錦。
絹類是質地輕薄、堅韌、平整的絲織物;綺是帶有花紋的絲織品;錦則是有多種精美色彩花紋的絲織物,隨之產生的是刺繡花紋類的華貴製品。相比於前二者,錦是一次技藝的飛躍,因此蜀錦登上了歷史的舞台,2015年春晚,李宇春的《蜀綉》現場演出就以蜀錦作為主題。
(成都蜀江錦院展示的傳統的蜀錦織品↑)(如果對絲織品感興趣的旁友們可以戳這個鏈接一探究竟:綾、羅、綢、緞、絲、帛、錦、絹的區別是什麼? - 知乎)
除了我們普遍知曉的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外,還有一條先民們走出的「南方絲綢之路」。由於蜀錦技術成熟和貿易需求促使,先民們開闢了一條從成都出發,穿過雲貴兩省的險峻地勢,到達緬甸和印度,進而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最出名的兩條路線就是蜀身毒道(註:身毒是印度的古稱)和茶馬古道。
秦漢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處於初步形成階段,經過了朝代交接的積累交接,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生產力逐漸恢復,官營絲綢業和民營絲織業共同發展,貿易的需求和漢王朝對世界的探索催生了絲綢之路。公元前202年,張騫踏出了經典絲綢之路的第一步。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沿線,到達今新疆境內,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境內)、康居(今哈薩克境內)、大夏(阿姆河流域,大致範圍是以阿富汗斯坦巴爾赫為中心)。第二次出使西域,由於當時的漢朝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的貿易通道,張騫團隊在聯繫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以上各國後,抵達了更遠的安息(古波斯,今伊朗及其周邊部分國家)、大秦(今羅馬),帶去了更多的絲綢,中國作為「絲國」的美譽也傳播開來。
- 【隋唐至臻:技術傳播與元素融入】
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長期分裂割據時期,也是民族融合的開始。北方連年的戰亂讓絲綢發展緩慢,卻也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為江南地區日後成為我國第三大絲綢產區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隋唐時期是我國第二個大一統且國力臻於世界頂端的大繁榮時期,絲綢之路又一次閃亮的站到了世界舞台。三條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物品往來綿延不絕,絲織技術也在這之後傳遞到了中亞和南亞地區。此後,以日本、歐洲、印度成為了蠶絲產區的中心,絲織業也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產業;國內絲綢產區也形成了黃河流域為中心、四川巴蜀、長江下游三強鼎立的局面。
其中,蜀地出產的「陵陽公樣」,在傳統大蜀錦織造藝術基礎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紋飾中簡約的植物元素、抽象的幾何圖特點,組合了中華文化里祥禽瑞獸、寶相花鳥,深受唐人喜愛。
(陵陽公樣的植物花紋吸收了來自波斯花紋元素,與中國本土元素的結合,多了意思風情)- 【宋元進退:綾羅綢緞與絲綢之路的歷久彌新】
安史之亂後,大一統局面再次被分割,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整體局面是南北總體大分割下的區域割據狀態。絲織業也在戰火中進退,江南地區也在此時走入歷史舞台中心。
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十分明顯,江南地區的絲織逐漸形成規模,和蜀地一起形成了兩大重要絲綢產區,直到南宋時期,江南地區成為了全國絲織產區之冠。
蜀地的織錦相對於唐朝時期的圖紋更為靈活。幾何圖案紋動了起來,對原有的圖案進行旋轉、重疊、拼合、團疊,在蜀錦分類下的「八達暈」、「六達暈」、「紫曲水」、「天下樂」採用了牡丹、菊花、寶相花等傳統花式疊暈套色,讓錦緞更富動感。
(圖:八達暈錦)
兩宋時期在中華歷史裡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是少數的內憂外患情況下仍然擁有財富和城市發展的時代。不僅在於官方在重要絲綢產區設置官營織造機構,民間機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貿易往來需求進一步提高。在對外貿易方面,陸上絲綢之路由於政局動蕩,再次被黃沙掩埋,而以泉州、廣州、寧波三大城市的海上絲綢貿易卻打開了貿易出口。中國的絲綢和原材料從港口出發,與海外各國交換財富,滋養哺育了王朝的繁榮和幾大城市的發展。
相比於宋朝,元朝政治環境更為嚴峻,但由於宋代的積累,商品經濟開始形成區域性規模。官營絲織業在此時是絕對的主流,民間絲織業發展空間狹小。
加之該時期氣候進入小規模冰河期,導致北方的絲織產區從原料和發展環境已然式微,江南絲織卻得益於適宜的氣候和環境,成為了我國數一數二的絲織實力產業區,官家的喜好和大量的貿易需求促使商戶做出高效率的反應,在商人和勞動力僱傭關係中,在不斷遠航的帆船里,人們聽到了商品經濟下歡樂的笑聲。
- 【明清定型:今日絲織業之影】
明代是一個承上啟下和具有世界性轉折意義的朝代,首先,商品經濟成為了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其次,封建社會在明代形成了高度集權狀態,二者的矛盾決定了明代之後的走向。
江南的繁榮也得益於絲綢,明清時期的江南「絲綢重鎮」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成為今日蘇州、杭州、南京為主的絲織業出名的城市標籤。其內部生產方式有「局織」和「領織」兩種,局織是輪班徭役,領織是民間機戶,江南絲綢成為專門供應宮廷的指定地點。由朝廷規定產期和進貢需求,手工行業內部規律分工,為商業發展注入資本主義的氣息。
清代,中央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由盛轉衰,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埠,中國的資本主義最終還是南柯一夢。雖然在規模和繁榮上不及前朝,但依舊有可圈可點之處:朝廷在明代基礎上,南京、蘇州、杭州分別安置了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明代的匠籍制度被廢除,原料以採買為主,供應朝廷需求,繁榮的需求和仍然有廣州作為開放港口,形成了內需為主,外需為輔的局面。
- 【再回首,還看今朝】
百年屈辱近代史,並沒有讓絲綢和絲路真正走入歷史。如今,中國依舊是全球絲綢和生絲的出口大國。最重要的是,絲綢業與現代電腦技術相結合,能克服手工絲綢帶來的精度和速度問題,讓絲綢更精緻,生產效率更高。同時,科學家們破譯了蠶的基因,研製出新種類蠶絲,為原材料注入了新元素。
例如彩蠶的產生便是當今科技在絲織業原料上的體現,通過轉變蠶的基因,彩蠶的抗病性強,能夠適應多種環境;讓蠶吐出多種顏色的彩絲,製作成更天然的絲織品,減輕了絲綢印染的污染,避免織物加工處理中各種化學殘留物對人體的危害,做到真正的「把天然帶在身邊」。
這條路起源於絲綢,但不會終止於絲綢。2013年,一帶一路被提出,絲綢之路的意義也不再局限於最初的意義。帶去的不僅僅是服飾和原材料,還帶去了中國發展成熟的基建技術和產業。起於絲綢,行於絲綢,永不終止於絲綢,這就是絲綢與絲綢之路背後歷史的意義。
———————————————— {日常公告欄} —————————————————
絲綢之路成就於絲綢,絲綢成就於蠶和絲,而蠶和絲的未來,能在辛勤培育和研發的實驗室里尋得。
本文首發鏈接:【絲路·歷史】起於絲綢,卻不終止於絲綢,做細節性改動,點擊題目下方的「絲國傳奇」關注公號,來自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且更具前瞻性的絲綢世界~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本文有首發權和解釋權。著作權歸本人所有,侵權必究。如要轉載和其他用途私信我說明即可,均需標註原作者。多動一下手指頭可以少個不必要的糾紛。合作約稿請直接私信。拜謝閱讀。
推薦閱讀:
※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的機遇與挑戰有什麼關係嗎?
※關於中非鐵路建設的幾個構想
※「一帶一路」會給留學生帶來哪些影響呢?
TAG: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