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酸甜苦辣咸」講述人類發展歷史

《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這是一本科普書,橫向主線是歷史,縱向主線是味道,作者用「酸甜苦辣咸」講述人類發展歷史,看書的時候會忍不住吞口水,合上書也會下定決心清淡決心,找到那條被各種化學品「腌制」盲目的舌頭。

我對食物的熱愛,來源於父親,最近跟朋友閑聊,說起父親,我父親對我意義與他們父親對他們的意義不一樣。即使成年以後,即使獨立居住以後,我也會保持每周回家住兩天的習慣,父親對我來說是一桌可口的飯菜,是一句隨口的呼喚,也是一座大大的靠山。我對品嘗的專註,遺傳自父親對食物的執著,記得有次跟父親去他老友的餐廳試菜,是道面點,做的很漂亮,那個味道真是難以下咽,父親氣樂了,他問做菜的小哥為什麼加這麼多面,為什麼做死面的,為什麼要用染料,而不用紫薯泥。小哥解釋說這樣好成型。我爸當時有點無奈的說,可是這個是吃的,你做這麼難吃,圖好看不如拿兩塑料的,不光好看還省事,這桌用完,洗洗下桌接著用就行了。

老爸在世的時候,我很少關注食物相關的知識,他去世以後,我試圖理解他對食物的熱愛,開始學習相關知識。老師推薦這本《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的時候,我接過時掉在地上,書攤開,我看到了那章「關於美味的DNA」,回去的路上翻開閱讀,迅速被吸引,不能自拔的閱讀。

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我偏愛甜味,在炎熱的夏季,爸爸會煮好冷麵,用桔梗、蘇子、芝麻、加上用糖腌好的泡菜,熬好冷麵湯,加入冰塊,湯上飄著蘋果片、梨片、牛肉片。即使在苦夏的時候,我也會因為那甜甜的滋味,吃上一大碗。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甜點已經有很多年歷史了,在整本《品嘗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沿》中,最顛覆我舊有價值觀的就是關於甜的章節。

甜味是身體發出的信號,表示你眼前有某種生物學上不可或缺的物質,大聲說著「吞下我吧!」糖是地球食物鏈的基礎。人類演化之後,攝取的糖減少了很多,我們的身體已經難以耐受大量糖分了。高糖飲食可能會擾亂基本新陳代謝功能,包括身體消耗的熱量、儲存脂肪,以及處理養分的方式等。

《品嘗的科學》作者約翰?麥奎德通過調查得出,基本味道中最令人愉悅的甜味,在21世紀已被視為威脅公共健康的殺手。好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替代糖的物質,讓我們享受糖帶來的快樂,又不使健康受到損害。

當然作為一本科普書,《品嘗的科學》也介紹了糖的歷史,甘蔗是一種草(看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它是樹),數千年來一直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精製糖原料。從公元前6000年就開始種植,連我們的佛祖喬達摩·悉達多也有和糖相關的描述(書中引用了一個佛教典故)。印度作為甘蔗種植區,創造出了歷史上最初的甜點,印度醫師甚至認為它有「特殊」的作用。因為戰爭製糖技術和甜點廣泛流傳。

現代高糖世界萌芽於中世紀的東西方文化衝突,12世紀末,甘蔗從中國傳到地中海地區,再傳到摩洛哥,但西歐的大多數地區仍然沒有聽說過糖,他們最早把糖當做藥物使用。糖用於烹飪的數量與地理環境有關。哥倫布發現新世界以後,甘蔗得以大規模種植,製糖業開始飛速發展。進而進入了全球市場,儘管形塑了素食運動的泰倫抵制,從17世紀開始全球糖業巨獸的基礎已經相當穩固,開始進入中低階層的廚房。法國廚師開始發明餡餅、慕斯、糕點,這些甜點成為一餐的終曲,「甜點」這個詞出現與17世紀,源自法文的desservir,意為「不再上菜」或用餐結束時清理桌面。

泰倫在人生即將結束時,終於接受誘惑,開始支持糖和他曾經譴責的甘蔗種植。佛陀享用的平凡點心,在誘惑越來越多的世界中展現了溫和與平衡。隨著泰倫的轉變,攝取過量獲得了勝利。其後的三個世紀,糖體制不可阻擋的繼續擴張。法國於1806年對英國實行了封鎖令,停止了糖的進口,拿破崙轉而尋求一種在中歐小部分地區種植和精製的甜菜。另一個全球性的甜味產業就此誕生。

一百多年後的1957年,美國兩位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方法,能將構成玉米澱粉的葡萄糖轉化成果糖,到20世紀70年代,玉米糖漿成為了標準食品添加劑。

《品嘗的科學》不僅幫我們梳理了各種食物、味道發展變遷的歷史,還從另外一個角度使用科學數據分析了這些食物對於人類發展,人類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揭示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跟食物有關的科學原理,提醒我們迴避生活中的飲食誤區。比如糖雖然好,但過度攝取糖將會擾亂正常的需求、喜好和學習節奏。人類經過演化以後,已經習慣只吃足以維持龐大腦部和柔軟靈活身體運作的食物。胃的容量有限,內臟和大腦不斷「對話」以確保平衡。績效激素激發大腦中多巴胺敏感的部位,促使人類在飢餓時尋找食物。進食開始是時最飢餓,愉悅在此時達到最高峰,此後逐漸降低。如果持續過量攝取,信號就會開始出錯。舉例來說,果糖會提高胃裡飢餓素濃度,這種激素會刺激飢餓感。因此吃糖不僅不會感到滿足,還會讓我們想吃更多的糖。

近年的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可能導致糖尿病。甜味還有許多新領域值得我們探索。

《品嘗的科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酸甜苦辣咸」的真面目,像訴說一座建築一樣,娓娓道來。也向我們分析了品嘗的未來,讓我們對最新的研究有了更多期待。

味道更多的是承載了情感的寄託,就像甜味會讓我想起父親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味覺記憶,這就是味覺給我們的情感影響。這是這幾年來,我第一次平靜面對父親的忌日,我接受了沒有清甜冷麵的夏日,開始探索父親對於美食的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理清食物對於父親的意義,就像約翰?麥奎德用「酸甜苦辣咸」講述人類發展歷史一樣。

推薦閱讀:

除了人以外,有沒有吃辣的生物?
可樂雞翅做法?
中國傳統食物為什麼很多都是皮包著餡的形式,比如餃子、湯圓、包子、春卷、餛飩?
蝦說:你是不是蝦呀?
不補充抗氧化劑健身就等於自虐?

TAG: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