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莢七周年:「那個時代超喜歡豌豆莢」,而現在呢?
關於國內安卓生態的發展,不得不提到一個日子,2010 年 1 月 12 日。記性好的朋友也許會記得,那天就是 Google 退出中國市場的一個爆發點。彼時,Android 系統剛剛更新到 2.1 版本,在中國境內發售的 Android 手機也僅有 HTC Hero(G3) 和 HTC Tattoo(G4) 兩款,塞班系統是當時的王者,S60v3/v5 仍舊是市面上的絕對主流,iPhone OS(即後來的 iOS)也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iPod Touch 除外)。
這意味著,由 Google 公司開發掌管的 Android 系統在國內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因為眾多之前的服務都不能用了。不過,相比於 Google 搜索、YouTube 視頻、Gmail 郵箱等功能,因為種種原因,當時還叫做「Android Market」的 Android 應用市場可能是對國內用戶影響最小的一個方面了。
在知乎上,「Google 退出之前,中國的 Android 生態是怎樣的?」的這個問題底下,有答主提到 Android Market 里「大多數軟體都是英文的,本地化體驗很糟糕」、「說實話,我是不願意從谷歌商店裡面下載軟體的,何況很多都要收費。」
而下面的留言中,點贊最多的一條就是:
「那個時代超喜歡豌豆莢」
市場綜述:豌豆莢與 Android 生態這幾年
2009 年年底,豌豆莢的工程師們寫下了第一行代碼,標誌著這個在日後深刻影響國內 Android 生態的產品正式啟航。幾個月之後,豌豆莢正式上線。
當時國內智能機市場的現狀是,在 2009-2010 期間,app 生態還處在發展初期,國內當時僅僅只有 QQ、UC 瀏覽器等少數幾款工具型產品。全網 app 不到一萬款,80% 左右為國內團隊將國外 app 漢化,放到 PC 論壇供用戶下載。
而從 2010 年開始,國內的 Android 應用市場開始紛紛出現,除了豌豆莢,還有成立於 2010 年 2 月的安智市場和成立於 2010 年 4 月的酷安網以及更早一點出現的 91 無線等等。不過在這個階段中,由於移動設備和網路發展還不夠發達,通過手機助手 PC 端下載應用再裝到手機是主流的應用安裝方式。
在 2010 年 10 月份,Google 宣布 Android 系統達到了第一個里程碑,即電子市場上獲得官方數字認證的 Android 應用數量已經達到了 10 萬個,Android 系統的應用增長非常迅速。
從 2011 年開始,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應用市場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根據相關數據,第三方應用商店以及運營商應用商店成為了最主要的應用下載渠道。
對豌豆莢來說,2011 年 9 月,豌豆莢設計獎的推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節點,這一豌豆莢後來的王牌欄目在當時 Android 應用設計良莠不齊的狀況下突然出現,用一種在審美上更高級的方式為用戶推薦新應用,也成為了豌豆莢良好口碑的來源之一。
而這一階段也是豌豆莢的「黃金時代」。在 2010 年至 2012 年初期間,它幾乎佔據國內手機助手市場的半壁江山。2012 年 2 月,豌豆莢用戶總數突破 2500 萬,日活躍用戶也超過 100 萬,而當時全國的 Android 用戶才 5000 萬,
從 12 年到 13 年,巨頭們的入場成為了這場遊戲的轉折點。2012 年,360 通過其麾下的王牌產品 360 安全衛士大舉進入移動市場,通過在 PC 端的強勢地位迅速攻佔移動端市場,幫助其移動端 360 手機助手快速進入了國內應用分發市場的第一陣營。而本想通過「搜索」的老本行進入這塊領地的百度則沒能如願,不得已,他們在 2013 年 7 月以 19 億美元的巨資收購了 91 無線,也將 91 助手等 Android 平台的應用分發工具收至麾下。再加上騰訊自己默默經營的應用寶,巨頭們的布局已初成定居。
什麼才讓我們記住豌豆莢
- 國內 Android 市場中的一縷清風
作為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之後打造的第一個公開項目,豌豆莢從一出生就帶著光環。創始人王俊煜出身 Google,自帶原生情懷,豌豆莢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專註在產品本身。因此,豌豆莢這些年一直被「設計出色」、「有情懷」等標籤被用戶記住。
相對簡潔的設計,始終不接受廣告合作的豌豆莢設計獎,以及優秀的產品推薦眼光,這些都讓用戶對豌豆莢高看一眼,「陽春白雪」也成了業內一些人對他們的評價。
(已經推出了 291 期的豌豆莢設計獎)
在公司內部管理上,豌豆莢也全面向 Google 看齊。以餐食為例,豌豆莢三餐全免費,而且還有同事專門開發了點餐系統,專供內部員工訂餐,你可以在合作的飯店裡點任何你想吃的,理論上你想點多少都可以。
- 對應用分發多元化形式的探索
事實上,豌豆莢幾乎承包了國內安卓應用市場上在探索方向上的「第一名」。
- 2011.4 豌豆莢發布國內最早的「應用搜索」
- 2011.9 發布豌豆莢設計獎
- 2012.11 豌豆莢推出「應用發布會」
- 2013.9 豌豆莢發布了「視頻搜索」
- 2014.3,豌豆莢推出「應用內搜索協議」
作為國內首個公開發布、唯一全面支持移動獨有內容的應用內搜索技術協議,它提供了對於應用內內容的檢索、收錄和調起的標準。
- 2015.5,發布了「自動裝」功能
- 2015.5,豌豆莢一覽在 iOS 端和 Android 端同步上線。
得益於應用內搜索技術,一覽能把散落在手機已有 app 內的文章、圖片和視頻都抓取並串聯起來,在同一個頁面中以卡片流的形式展示給用戶。
…….
當然,其中大部分的嘗試從商業的角度上看都失敗了。但在豌豆莢總經理張博看來,這並不意味「內容入口」的探索是錯誤的。「應用寶的體驗式分發、百度手機助手的破殼,以三方為首的幾大應用商店現在都在做內容入口上的探索。本質上都是想通過釋放 app 內內容,促進分發,側面驗證了豌豆莢對趨勢判斷的前瞻性。」
外界評判產品探索是否成功,無非看用戶量、商業化變現等指標,從這裡單方面認為豌豆莢這段經歷是失敗的。然而,也許有些更重要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尊重,那就是對未來的探索和勇敢嘗試。
- 堅持多年的獨立發展與新形勢下的重新上路
去年 7 月,豌豆莢終於被阿里收購了,這家曾多次與百度、騰訊等巨頭公司傳出「被收購」緋聞的創業明星公司多年來始終保持獨立發展。在其 2014 年 1 月拿到軟銀 1.2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之後,其創始人王俊煜寫道: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在不跟國內巨頭有接觸的情況下,豌豆莢的發展會更順利一點。因為國內巨頭的整個線路特別長,利益衝突會特別多。」
這似乎能代表他們的態度,是否獨立發展、要不要接受誰的投資,都是圍繞著「移動內容搜索」這個一開始就訂下的目標去的,「至於獨立的公司、上市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王俊煜說道。
當然,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在一聲嘆息之後,也許我們還應該看到,豌豆莢在阿里的帶領下也有了不錯的發展,也許這也不算是一個「失敗」的結果。
七年之後,豌豆莢往何處去
「前幾年豌豆莢會比較聚焦在產品方面。近這幾年,在完善產品體驗的同時,也逐步把商業化體系建立完善起來,跟行業和開發者的交流也更多了。」說話的人是張博,他現在是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豌豆莢總經理,全面負責豌豆莢現在的發展。
在宣布被收購 5 個月之後,12 月,王俊煜本人現身新的豌豆莢發布會現場站台,他列舉了三點說明豌豆莢正在向好的方向前進。第一,豌豆莢市場份額有明顯上升;第二,與阿里大數據體系的融合;第三,打通多個渠道。
「整個過程比我們想像中的順利,源於兩邊的企業文化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豌豆莢副總經理洪緋這樣評價阿里與豌豆莢二者的整合過程。
當然,在外部環境上,以微信小程序和 Google Instant Apps 等輕量化分發模式正在悄然興起,這也是豌豆莢需要面對的方向。
不過在現在的豌豆莢看來,但這類分發模式並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開發者,主要是以內容為主的自媒體開發者、服務模式相對簡單的 o2o、簡單的工具化產品。
「從開發者的需求來說,更希望把用戶留在自己的渠道上,為商業模式提供更多空間。所以,我們認為,這類輕分發模式是對傳統分發模式的一種互補,但還不至於是顛覆性的影響。」
而他們決定將主要目光放在大數據上。通過阿里整個平台的數據能力,這意味著他們有能力實現面對用戶的個性化分發。而如何能在這個應用市場們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刻找到新的創新模式也將成為未來大家競爭的重心。
除了大數據外,豌豆莢方面在採訪中提到,他們今年還有兩大重心:1、提升渠道分發質量,發揮並強化平台用戶質量高的價值,幫助開發者實現更強的分發效率;2、深度扶持精品遊戲,尤其是國內較弱的單機遊戲領域,為用戶發現更多精品遊戲。
在經過了七年的發展之後,換了新的發展環境和領導團隊,這個一直被我們稱道的優秀產品還能走多遠?這個國內 Android 生態中的一縷清風還能吹向哪裡?
原文鏈接 → 豌豆莢七周年:「那個時代超喜歡豌豆莢」,而現在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MIUI開始默認取消內存顯示?
※怎樣看待 Twitter for Android 把原本漂亮的圖標加上了圓角矩形外框的行為?
※MIUI主題製作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