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工作都能拖5個月的我,5招就把拖延症根除了,逆轉人生,永久收藏!

本文轉自公眾號『妙面爸』,ID:xmmlovegod

……………………………………………………

好幾天都沒更號,因為在準備一篇超級好文。我不會因為追求數量而發質量不高的文章。以下是新文,十多天努力的喜人成果。

我一直以來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現已完全治癒。

因為久病成醫,我成了「拖延症治療師」,很知道怎麼對付這玩意。我的切身經驗,很可能幫助你也走出拖延症。閱讀這篇文章,有可能會對你的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不信?讀完就知道了。

-01-

我的拖延癥狀報告

我患有拖延症。對感興趣的事堅持得極好,不感興趣的事完成得極差。兩者有天壤之別。

我感興趣的事,比如英語閱讀,因為熱愛,就能每天聽讀英語原著幾小時,5年聽讀完了幾百本英語原版書;我熱愛籃球,每天打籃球40分鐘,堅持了1年半累計投籃4萬多個。很多人都來請教我堅持的秘訣。

濃厚的自學興趣,和我從小的特立獨行和獨立探索有很大關係。有興趣可以閱讀我的個人自傳18線小縣城普孩的英語學習之路一文。

雖然我很多東西堅持得很好,在興趣型活動上的段位已相當厲害,但在給別人分享經驗的時候,我總是沒底氣。

因為對於那些不得不做的無趣工作,我能拖則拖,拖延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領導們因為此事對我有很大意見。在堅持這件事上,我完全是陰陽臉。

舉個栗子。我負責的一個市場招標項目,1月份項目資金就批下來了,財務要求最好在3月份前完成立項。我心想:「反正還有3個月,總能搞定。」於是,今天拖明天、這周拖下周、這月拖下月。直到5月份,我都還沒有動手。換句話說,拖了整整5個月。

其實這5個月是不好受的。領導經常會過問項目的執行情況。我雖滿口說會很快搞好,但心裡忐忑不安,沒有底氣。這5個月常常惦記著這件沒有完成的事,但就是下不了決心去干。

5月底,應該是向採購中心報項目的最後期限了。被逼無奈,只得擼起袖子干。將幾分表格打完,將計劃表填好交給財務。看看手錶,天啦!我才花了5分鐘的時間!

這個拖了5個月又整整折磨了我5個月的工作,竟然在5分鐘就搞定了!!

有一次領導和我談話,告訴我說,單位其他領導因為事情總是拖到最後才做,對我已經有了很大意見。

我以前的這種狀態,有個很恰當的名稱,叫做「無事忙」,就是一件本身很小的工作,卻始終完成不了,使得人在最後期限到來前顯得十分忙碌。

無事忙在我人生里發生過無數次。

-02-

拖延症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呢?通過深入研究,我終於發現了根源:

1、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由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過長期調查研究的出來的結論,被譽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帕金森定律,最初的含義來自一句諺語:「工作會膨脹,以至會填滿消耗所有可用的時間。」(Parkinsons law is the adage that "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也就是說,在時間上工作的拖延具有腐蝕性和繁殖性。對於給定任何長度最後期限(deadline),工作都會吃掉所有規定時間,直到最後期限截止前才會開始動手。人總是不拖到最後一刻,決不罷休!

也就是說,工作的效率從根本上不取決於工作本身任務的大小,而是取決於給定的「資源大小」。安全時間太長,人就鬆懈了,一般會拖到最後一刻,在馬上要交賬的壓力下才會動手。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這些俗語就是形容這種情況。很多學生寒暑假作業都會拖到最後才做,就是因為寒暑假時間比較充裕,自由安排度很高,這卻反倒成為拖延的重要原因。

從心理學來說,一旦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某項工作,若無迅速處理事務的習慣,就很容易會不自覺地放慢節奏,遲遲不啟動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因為遲緩開動所帶來的拖沓感、蹉跎感而產生對任務本身的消極情緒。這種負面情緒的累積,會讓你越來越不想啟動任務,甚至會逃避任務;直至最後期限,才被迫集中精力去開始。最後期限到來的緊迫感,會讓你在完成工作時壓力倍增。而由於拖延導致的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貶低和焦慮,讓你對工作產生深深的厭惡,也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大打折扣。

對這個心理最生動的描述,就是我國明代詩人錢福所寫的《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帕金森定律是目前對官僚體制效率低下最好的理論解釋。即時間、精力、人力和財力等一切資源,都會因為太充分和缺乏制約而遭到濫用。具體而言,時間管理上,就是因為給定期限太長,導致辦事速度緩慢;人員編製上,就是因為人力資源太豐富,導致人員不斷膨脹。

在現實中往往會發現,一項任務給予的時間越充足,完成計劃的時間往往會安排越放任、浪費的時間會越多,人因為拖延產生的焦慮感和內疚感會越強。 

時間越多,效率越低;安排越晚,啟動越難。反之,安排越早,效率越高;安排越緊,速度越快。這就是所謂的「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

2、工作的強迫性

瑞士心理學家克拉帕瑞德指出:「強迫的工作,是一種違反心理學的反常活動,而一切有成果的活動都以一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轉引自《皮亞傑教育論著選》第44頁)

被動型工作中,工作是被強制去做的,自己沒有太大的興趣或意願。這本質上會導致興趣的降低或喪失。甚至於是自己喜歡的活動,若帶有強制的性質,因為手段與目的之分離,也容易變得無趣乏味。比如別人將你喜歡的零食強塞進你嘴巴,甚至有時還從你鼻孔塞進去,你會喜歡嗎?強扭的瓜不甜,牛不吃草強按頭等俗語,就是描述這種情形。

然而,工作乃至教育變得有強迫性,是近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例如所謂的義務教育,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強迫的意味。所以學校中的學習特別容易出現拖拉現象。學習主要變成了一種任務而非興趣,導致了學生症候群的高發和普遍。

所謂學生症候群(Student syndrome ),就是直到臨近最後期限時,學生才開始動手去做作業。相當多學生都有患有這種懶癌症,喜歡在寒暑假最後一兩個星期熬夜補完甚至抄完作業的。有這種現象的學生,以後在生活工作領域,都會有一以貫之的拖拉習慣,比如駕駛證要快到期才去年審,欠水電管理費要到斷水斷電採取補交。相反,能學生時代在寒暑假前半程完成所有作業的同學,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會相當自律。妙面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晚上即使很困了,也要把家裡打掃乾淨再睡覺。

主動型工作,則不太會受到帕金森定律的影響。自學的魅力,很大程度就在此。因為自己有興趣,好像吸了毒一樣,不論如何都要完成。總體而言,主動型工作,不太存在拖延問題。

任務型工作的動機控制和處理技巧,雖完全不同於興趣型工作,但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

兩者類似硬幣的兩個面,聯繫緊密。仔細觀察後發現,即使我在興趣型工作上已經很厲害了,拖延症對興趣型工作也有相當大的危害。當我治癒了任務型工作中的拖延症後,明顯感覺在興趣型工作中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因為即使感興趣的事情,還是有些內容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甚至討厭的但必須要做的。

3、個人氣質類型

高級神經活動氣質理論認為,氣質是由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大腦皮層神經過程有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三種基本特性。這三種特性及其組合就將人區分為不同的氣質類型。

神經過程的強度是指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的能力,興奮與抑制能力強,其神經活動就是強型,興奮與抑制能力弱,其神經活動就是弱型。均衡性是指興奮與抑制能力的相對強弱。根據神經活動的均衡性,可以將強型又分為兩類:如果興奮與抑制的能力基本接近,就是平衡型;興奮能力明顯高於抑制能力,就是不平衡型。靈活性是指興奮與抑制之間相互轉換的速度。

平衡型的人,做事比較果斷迅速;而不平衡型的人,容易患上拖延症。

-03-

任務型工作的動機激發

任務型工作不能照搬按照興趣型工作的原理,它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激發模式。

1、在任務中找到興趣點

找到任務型工作中的樂趣點。比如在進行討厭的公文寫作時,為了培養興趣,可以上網搜索學習一些公文寫作的技巧文,當發現這些技巧在微信文章寫作上也有有幫助時,對公文寫作的興趣也就提升了。

2、向工作狂學習

工作狂的奧秘至少有以下3點:

(1)迅速化解工作壓力的輕鬆感

迅速完成任務,可以讓工作壓力迅速化解。這樣獲得的輕鬆感,是會讓人上癮的。

(2)建立自己正面形象的認同感

寒暑假作業很早完成的人,總是被人羨慕的對象。那些每次都是很早完成工作的人,會受到領導尊重和同事信任。獲得的極大認同感、建立自己積極的整體人格形象,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這種感覺會上癮。

(3)營造晉陞暢通途徑的希望感

做事雷厲風行,就會自然受到領導的器重和同事的好評,為營造晉陞暢通的途徑打下基礎。晉陞的可能性,會刺激自己形成做事果斷迅速的習慣。

-04--

打破拖延症的5個黃金法則

法則1、分清自己是控制性還是放任型。

控制性和放任型這兩類人的區別很容易可以看出來。前者做什麼事情都抓得很近;後者做什麼事情都完全憑興緻,計劃鬆散。控制性的人井井有條,做事嚴謹;而不少放任型的人天馬行空,往往創造力比較強。

不同類型的做事風格,往往和遺傳和原生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白天不懂夜的黑,這兩類人常常無法彼此理解。我做事很拖,老婆卻與我恰恰相反,做事從不拖延。她總是和我說:「真搞不懂你為什麼拖拉?」一位同事和我聊天,也反映他家也有類似情形。

如果你是放任型,一定要看清並高度重視自己的弱點。不要灰心,只要有意識地正確使用一些策略,是完全可以得到根治的。

原則2、任務型工作優先安排。

強勢方會侵佔弱勢方,強勢活動會侵佔弱勢活動,這是一個在宇宙中存在的普遍規律。比如外語學習中強勢語言會侵佔弱勢語言、生物世界的弱肉強食,高水位會流向低水位、強國佔領弱國等等。

一定要先分清工作是興趣型還是任務型。興趣是強大的,因其動力是內在的愛好;而強制型任務的動力是弱小的,主要是到期的壓力及其舒緩。如果將興趣型工作放在先,興趣型活動就會排擠和侵佔任務型工作的時間。

任務型的工作,本身是不自帶動機加速度的,所以一定要要放在前面做,以便減少被動型工作被興趣型活動侵佔的可能性。

原則3、先緊後松,現在就動手!

一般而言,任務布置後的第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最大安全期,是自己感覺最輕鬆最自由的時間。其實這段時間反倒是最大的危險期。如果在第一個安全期就拖延,就一直會拖延。此外,儘早開始任務還能有效防止各類突發因素的干擾。如果沒有干擾都拖延,有干擾後不就更拖?

一定要先緊後松,現在就動手。具體的做法是「兩個1」:

(1)在任務布置後的第1秒鐘就開始

開始,我寫的是:一個任務要在任務安排後的下個1分鐘就立刻開始動手。你不在第一個1分鐘開始,就會拖到第二個1分鐘。如此往複,就會拖到最後一個1分鐘。現在我改為從在任務布置後的「第1秒鐘」就開始。

你可以自己數數「1、2、3,開始動手!!」。如果心裡默數不行,就開口說出來。不過不要在辦公室里大聲喊叫,小心別人異樣眼光哦。

(2)要在任務布置後的第一個可用時間段完成

1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要放在第一個可用的1小時內完成。明日復明日。一旦拖到第二個1小時內,就可能拖上100個小時。強迫型任務,必須在任務布置最近的可用時間內完成,否則會被拖到最後。對於已經被你拖延的工作,你必須選擇馬上進行完成。

你只有「放棄」或者「馬上動手」兩個選擇,沒有所謂中間狀態。說「等等」這類話,就等同於「我放棄了」。

舉個栗子,每周五晚我都要給學生上一堂課。我必須在當周的周六上午準備好下周五的課程。這個最放鬆的時候我們卻要抓緊,就是所謂的「最松時要最緊」。

額外提示一下:自己想做卻遲遲沒有去做的事情,要靠早起來完成,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此。

原則4、縮短安全期

縮短安全期,也就是要在計劃中減少任務所需的時間。

帕金森定律指出,為了避免無事忙,制訂工作計劃時,必須明確設置出工作完成的最後期限。最後期限越近,工作效率的提高則越明顯。 

一個需要1小時完成的任務,規定半小時完成,效率反而更高。千萬不要把1小時能完成的任務,規定在2小時內完成。這樣就可能拖拉到一星期。時間確實不夠用的可以補點時間。寧可補足,不可富餘!

「全脫不如半脫,半脫不如不脫」,這是漏屋先生對於英語學習的結論。為了學英語甚至學任何一門學科,一般不要脫產學習,因為時間太多反而會拖拉。若是自己強烈的興趣嗜好則不在此列。

原則5、「2分鐘法則」,先馬上將小任務全乾掉

那些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小任務,在接到任務以後,必須儘可能快的解決掉,不留任何一個在以後再做。理由是:

(1)很容易形成正向激勵

簡單的事情很簡單,完成毫不費力,還可以形成正向的激勵和慣性。先易後難是一般規律。

(2)有效排除干擾

人的並行多任務處理能力是很弱的。將那些瑣碎繁多的小任務幹掉後,將很多拉扯的細線剪斷了,就可將注意力集中在較大任務上。

(3)減少檢索成本

很多人忽視了任務完成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成本就是檢索成本。檢索成本是我自己新創的詞語,就是指在適當的時間裡將任務檢索並提示到工作記憶中。比如在下周3之前要完成本單位的排班。如果現在不馬上將這個簡單任務完成,就要在下周3之前記得提醒自己有這個工作。這個提醒一般需要便簽紙或者手機鬧鈴,並且要找到相應的文件,而且有關事項還可能忘記或記得不清楚了。這樣無形之中,就增加了提醒成本、搜索成本和回憶成本等3個成本。這是很不划算的。其中的事項提醒,是工作中一件最困難的事情。與立即完成本身很簡單的任務相比,拖後再干所增加的成本是很大的。

以上5個原則的精髓是:最松時要最緊,最緊時最松

利用好這5個絕招,你就一定能像我一樣,和困擾自己30年的拖延症說:掰掰最深刻實用的教育經驗總結,人人能受益,但只有一部分才會點贊。

@妙面爸有最實用深刻的學習經驗分享,人人都能獲益,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點贊。

妙面爸個人微信號為miaomianba,歡迎交流。掃碼關注微信號,即可免費獲得英語學習和自我提升文章全集,包含上百篇乾貨文章。


推薦閱讀:

普通心理學該怎麼學呢?
部分女權主義者存在easy girl現象,會不會使在國外留學、工作、定居的普通中國女性容易受到騷擾?
心理學是否是科學?依據在哪裡?
能否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下為什麼傳銷可以在中國盛行?

TAG:心理学 | 教育 | 拖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