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的小孩如此自立?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作為一名家長,你會讓自己6歲的孩子單獨乘坐交通工具嗎?

會讓3歲左右的孩子幫你去附近的商店跑腿嗎?

在日本,讓年幼的孩子獨自上學或去商店買東西,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在地鐵上經常可以看到單獨或成群的孩子穿梭於車廂里,年紀最小的也就6、7歲左右,他們穿著整潔的校服,帶著學生帽,書包上還掛著乘車的票卡,身邊沒有一個大人陪同著。

日本播出一檔超過25年的人氣電視節目叫《 我的第一個差事》(My First Errand),主打就是讓2、3歲的孩子離家出門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去便利店買小東西,去郵局投遞信件等。

通過隱藏攝像機跟蹤拍攝,錄製孩子們做任務時最真實的情況,而孩子們對此完全不知情。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SBS電視台在2015年拍攝了一部小型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通過對比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家庭孩子上學情況,以此探討不同國家的孩子自立性特點。

片中首先展示的是日本的一家三口,女兒叫Noe Ando,7歲年紀,從起床開始就自己穿衣服、洗漱、梳頭髮,吃完早餐就自己出門步行前往地鐵站,然後搭乘地鐵上學。

她的路線是:乘山手線到新宿站,然後轉線中央線,最後在國分寺下車。

其中轉站的新宿站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乘客最多的地鐵站,尤其在出行早高峰,穿過這個站就費時費力,更別說是一個小孩子了。

Noe Ando母親對此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一直在身邊陪同,她就永遠無法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要是她迷路了,或是上錯了車,她就必須自己找出原因。

如果她找不出來,也就回不了家了。「她笑著說道。

再來看一下來自澳大利亞的Fraser一家,10歲的女兒艾米麗每天要爸爸給她扎頭髮,上學都是專車接送。

當聽到日本比自己小4歲的孩子就能自己上學了,艾米麗很詫異,覺得「那挺酷」。

並表示也希望嘗試自己從學校走回家,但只能寄希望於上高中了。

為什麼兩國的孩子表現有如此不同?

究其原因,日本父母之所以放心讓孩子單獨出行,不止是對孩子非常信任,更有對整個社會群體的信賴感

日本的犯罪率極低,日本有澳大利亞五倍的人口總數,但兇殺犯罪率卻不及澳大利亞的四分之一。

日本孩子遇到了麻煩就會向陌生人,尤其會向長者去求助。而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其它國家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們會被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要保持警惕。

美國的人類學家Dwayne Dixon曾表示,「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灌輸一種觀念:集體中的任何人要服務或幫助他人。」這種觀念讓他們在理想情況下,可以放心地求助於陌生人。

在日本,安全感的營造來自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主觀上來說,日本年輕人不婚不育現象越來越嚴重,一部分年輕人不願意生養孩子,這也就減少了拐賣兒童的幾率。

再機上日本戶籍制度極其嚴格,如果家裡多了一個小孩,戶口、看病、入學都是大問題。即使在最偏遠的山村,也會有警察定期來拜訪,查看每家是否有異常。

客觀上來說,日本的公共空間規劃得非常科學,控制了人流和速度。開車的人是要無條件給人讓路的,即使是路人違反交通規則;學校附近的車輛都要求慢速前行。

此外,住在附近的孩子們都會結伴上學,一些高年級孩子還會擔任領隊。學校也會配備「學童擁護員」,由老師擔任,每天上下學時間,會分別在校外幾個車流量大、交通比較複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這些措施都極大地降低了交通意外的發生,讓父母安心讓孩子獨自出門。

然而在澳大利亞,這些都不太可能實現。

研究表明,大部分澳大利亞孩子是希望走路去上學的,但是他們的父母首先是不會且無法允許。

跟片中艾米麗的爸爸一樣,大部分澳大利亞父母們不會放任年幼的孩子獨自一個人出門,「十歲之前孩子是無法安全過馬路的。

即使從家到學校都是步行道,學校附近區域都限速駕駛,也無法減少家長們的擔憂。

就連在日本呆了多年的美國新聞調查記者 Jake Adelstein都坦言道,當他得知四歲女兒想自己走路去上學時,這位父親也是擔憂不已。

澳洲行人委員會(Australian Pedestrian Council)主席Harold Scruby在片中接受採訪稱,「讓孩子們自己出去闖,這讓我們的社會有種不安全感。

他同時表示,這其中也有國情文化的因素。

「如果你去注意一下澳大利亞人的行為習慣,當抵達學校附近區域時,他們大多數不會過多去關注他人,可能只想著自己或自己的事情。」

那麼,日本孩子為什麼擁有趕超其它國家的高度自主性呢?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這是日本的一個口號,可見日本注重教育的程度之深。

從幼兒園開始,小朋友都是統一服裝,一天往往需要換好幾次衣服:到了幼兒園要換玩耍的罩衣,換上白色的鞋子;到操場玩要換自己的鞋子;遇上不同活動都需要換不同的衣服鞋子——這些全部都需要孩子自己動手,媽媽和老師從不會幫忙。

通過每天頻繁的穿衣換衣,還有到校後自己放好書包、掛手絹等行動,從小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養成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

幼兒園會經常舉辦體育活動,有針對不會走的孩子的爬行比賽。到了冬天,無論天氣多麼寒冷,孩子都得穿短褲上學,還會組織裸上半身跑馬拉松。

就算孩子因此感冒,但日本媽媽覺得只有慢慢地讓孩子鍛鍊出抗寒的身體,以後才會少有發燒感冒的情況出現。

騎獨輪車也是日本鼓勵小學生自立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各地的大多數小學都會為兒童提供獨輪腳踏車,供他們在課間休息時在操場上騎乘。

一些小學生會通過自學或從夥伴那裡學習騎獨輪車,很少有人戴頭盔或護膝,大人和老師也不會怎麼管。

一家日本學校的一名護士曾透露,在學校工作三年,只治療過一兩個因騎獨輪車受傷的孩子。

此外,日本學校也會在各個方面提供鍛煉學生的機會。

學生們需要輪流負責打掃衛生、收作業、清掃廁所,就連午餐也需要自己擺盤、分工、飯後清理等工作。

這種設定不僅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也讓他們學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勞動成功,一旦破壞了公共空間,就需要大家一起負責收拾殘局。

這種意識也被貫徹到更大的公共場所,不難看出為什麼日本是全球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日本的街道總是乾淨得很。

在片中結尾處,Jake Adelstein也總結了一句:「如果父母們將每天接送孩子上學當做一種責任,那麼日本的社會和工作文化將被徹底打亂。"

在日本,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大人們因為社會信任感而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索世界,而孩子們則通過自我學習和經歷加深這種社會安全感的代入。

紀錄片的編劇弗雷迪認為,拍攝的最終目的並非是要完全提倡日本孩子的這種獨立性,而是通過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以及對孩子不同的期望,探討目前澳大利亞的現狀。

「認識了這一點,或許我們能夠改善一些什麼,至少讓我們的孩子能在高中前能夠獨自去上學。」弗雷迪說道。

如同片中的一句日本諺語「Kawaii ko ni wa tabi o saseyo(將愛子送上旅途/路途)」,它的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關於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請查看原文:

為何日本父母敢讓孩子獨自上學?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覺得應該讓自己的下一代學學《弟子規》?
單親媽媽怎樣教育孩子比較好?有哪些經驗和技巧?
家庭條件不好的人適合讀博嗎?
怎樣才能發泄內心對父母的怨恨?自小父母離異,現在積怨很深,導致性格極端,敏感,不懂愛人。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