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平《高等寫作學系列》——寫作必讀
如今,市面上的寫作教材泛濫,多數又推崇從國外引入的寫作書,如多蘿西婭.布蘭德的《成為作者》、雪莉.艾利斯《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作》、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等,其中像斯蒂芬這樣有許多作品鋪墊的作家,其話語自然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仔細看過一些書之後發現,這些書大多只是淺顯的經驗漫談。自然,在這些經驗中蘊含了寫作的真諦,但是對於寫作者的幫助僅僅停留在了「該怎麼做」,而沒有解釋「為什麼」這樣做。舉例來說,《成為作者》這書提出過作家每天應該有固定的寫作時間。但是為什麼要有固定的寫作時間呢?此本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並且,這些作品又將文體分開,有談小說的,有談散文的,有談戲劇的。雖然文體帶著的寫作會有所不同,但是卻真實存在著貫穿所有文體的寫作本質。拿民國的那些大家來說,沈從文既是優秀的小說家,也是傑出的散文家。魯迅即是難得一見的小說家,也是卓越的雜文家。從中可以看到,文體之間存在著某條線。小說、散文、詩歌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只有抓到文體間的共同點,才能真正介入寫作的本質。而坦白地說,馬正平老師主編的這套教材不僅解決了上面的幾個問題,而且真正提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幸的是,這套教材在02年時就已經出版了,而我卻在十五年後,才有幸看到了它們。有一句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用在這兒,再恰當不過了。
那麼,這些書到底說了什麼,才使得他們有如此的魅力?
一、寫作是一種思維的展開
書中曾經提過一個問題,寫作和哪種藝術更像?作者認為是音樂,因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寫作和音樂創作一樣,也是時間的藝術。同樣的觀點我在木心的書中也讀到過,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一旦時間停止,音樂就死了。而當時我卻認識文學並非是這樣,很少人會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而往往是斷斷續續看完的。現在明白,木心談的是音樂的呈現方式,而並非是創作的過程。而從音樂的創作和寫作來說,兩者都是以時間為橫坐標,以文字(音符)為縱坐標的發展曲線,其求積得到的面積就是作品本身。而這種發展的本質,是思維的一種上行。這種觀點是我頭一次見到的,它打破了寫作的偶然性,而尋找了寫作偶然性中的必然因素。寫作不再是不可描述的東西,而是一種可觀的、可推測的行為。並且,他們還提出了四種思維模式,從寫作結構上提出了對比與重複的賦形思維,從寫作行文上提出了分析與綜合的路徑思維,從寫作選擇上提出了協調與對抗的策略思維,從寫作關係上提出了漸進與並列的文本思維。這四個方面幾乎涵蓋了文章的所有部分,給寫作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二、寫作是動機-立意-開筆-行文-修改的過程
我們都是被高考作文折磨過來的,讓我們回想一節高中語文作文課,老師開課頭一件事就是拿出某某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然後分析其立意,布局,開頭,收尾。所以,我們的寫作思路是從物(材料)到立意到行文的過程。然而,這樣的寫作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寫作主體很難從材料里立刻感受到一些對他心靈形成衝擊的東西,於是這種缺乏生命體驗的寫作就變成了機械的解題過程。看到書,寫讀書,看到父子,寫親情,看到救人,寫道德。這種條件反射似的解決固然對於高考應試有顯著的療效,但是卻遠遠偏離了寫作本身。寫作對於生命個體而言,是一種「詩意的棲息」。若干年後,偉大的作家會化為一坡黃土,但是他的生命卻因為他的作品得到了延續。笛卡爾的那句「我思故我在」放在這再適合不過——「我寫故我在」,寫作成了作家對於世界的一種表達,他或控訴,或批判,或讚美,卻在通過這樣的方式下展示了生命在這個世界逗留的痕迹。而若是忽略了這種的動機,寫出的文章只是一種機械的產物,是不具有任何價值的。從曾經讀過的那些教寫作的書籍來說,那些書都在展現寫作的技巧,告訴讀者如何尋找立意,如何布局,如何行文,但是恰恰忽略了寫作最為重要的一點東西——我為什麼要寫。馬老師他們卻抓到了這種寫作動機,從源頭解決寫作的問題。
三、寫作場:寫作知識到寫作能力的轉化
我們在談論一些偉大的作家時,常說魯迅的文筆犀利,朱自清的文章感人,蘇軾的詞曲豪放。其實也是在說這些偉大的作家的寫作能力超越常人,風格鮮明而獨立。但是,什麼是寫作能力,歐陽修曾經談到寫作時說:「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認為寫作的秘要不過是多讀多寫。醉翁說的的確有道理。然而,多讀多寫,讀多少才能算是多讀,寫多少才能算是多寫呢?每個人的性子天賦不同,所遇人生機會又有差異,「多讀多寫」最多給出了一個方向,卻沒有真正把路燈點亮。然而,作者在《高等寫作學系列》中卻提出了一個概念「寫作場」。本人才疏學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含義。想起看武俠影視時,總能看到高手對戰時,四周湧起一陣風來,旁人贊道:「此人氣場好足。」我相信,作者所說的「寫作場」並非這般的意思,而是在熟練運用寫作思維、寫作文化、寫作美學、寫作哲學等一系列寫作要素後形成的一種緊密相聯的「場」。唯有集大成者才能說是「家」,唯有集眾因素者才能成為「場」。「場」的提出意味著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要建立在寫作模型的基礎上,寫作能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天天的閱讀鑒賞,一天天的寫作修改才慢慢搭建起的寫作城堡。光看幾本理論書,聽一些理論的講授,最多只是停留在了寫作知識的吸收上,而若要轉化為能力,又回到了醉翁的那句話——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
總之,雖然寫了很多,但是真正涉及的這套教材還是皮毛,有幸看到了這套02年的教材,想來這麼多年,居然沒有市面上引起注意,心有不甘,於是還是盡微薄之力,為其傳播,望那些對寫作有興趣或有志向的同仁沒事就去翻翻,真的不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