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因果,是宿命論么?
因果報應是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因果,謂因緣和果報,即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種什麼因,受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而因果報應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曾經所造之業因,決定了如今所受之果報,如今所做之因,又決定了將來所受果報。是貧窮還是富裕,是長壽還是短命,是美是丑,是健康還是殘疾等等。
那麼既然今生所受之果,是過去所造業成熟,是否就是一定,無法改變呢?這是不是宿命論呢?我們今生是否唯有「認命」這一唯一選擇?不是!
我們先來看看業因果報的特點:
《優婆塞戒經》: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
佛教講因果報應有四種情況
一現報,即現在生做,現在生報。(即我們常說的現世報)
二、生報,即今生所造善惡,來生報。
三、後報,即今生所造善惡,未來百生千生後在報
四、無報,即今生所造善惡,並不受報。
而所受報應又有四種情況
一、時定果報不定,即所造善惡受報時間一定,但是果報不一定。(如所造善惡今生或來生必報,但果報不一定,或許重罪轉輕,或輕罪轉重)
二、二者報定,時不必定;即所造善惡果報一定,但是時間不一定。(可能今生就報,也可能來生,未來百千生,時間上不一定)。
三、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即所造善惡果報一定,但是時間也一定。
四、時、果二俱不定。即所造善惡果報不一定,時間也不一定。
《優婆塞戒經》:"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
《大般涅槃經》言: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善男子!
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
善男子!有二種人,
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
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
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
所以正如經中所言: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如一個人善根深厚,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可轉重業為輕,輕業不受。也可以定業轉不定。所以一切諸業不名決定。即是今生所遭受的種種果報,並不是不可以改變。
如何理解「一切諸業不名決定」呢?如同一個種子,雖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種子就已經決定了將來所得的果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種子能否發芽、成熟,乃至最後的結果是豐收還是歉收,並不一定。
有可能條件不具足(水分、陽光、土壤、空氣)等等,種子不會發芽;
又有可能發芽了沒有勤加照看,而不結果。乃至歉收。
又或者勤加施肥、澆水照看,最後獲得大豐收。
業因果報也是如此,雖然因地所造善惡,決定了果地的果報(善必是善報,惡必是惡報,而不可能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但此果報是並非一定,或許不報,或許重罪輕報,又或許輕罪重報。全在於自己。
所以佛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告誡佛弟子: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佔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眾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繞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余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
如若今生獲得種種善報,資財具足,事事稱意時,不能放逸,應當起正念:這是由於我宿世曾經所造的善業成熟,獲得此報,如今應更努力修行,不應貪圖享樂放逸。
而當今生遭受種種身心不如意事,也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應當起正念:這是由於我宿世所造種種惡業成熟,今獲此報。不能疑慮修行沒有「效果」,而應當更積極對治,奮起修行,更不應懈怠和放逸,轉而更增苦果。
所以佛教之因果觀,並非是宿命論,教人認命。而是通過智慧的觀照,積極面對。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
推薦閱讀:
※禪修是否能夠觀念頭?難處在哪?最後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轉載一篇文章,關於《無量壽經》的彙集本
※靈修大師和苦行大師是如何做到無視一些人類正常慾望的?
※如何漸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