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研中的意外結果?

文稿錄音請微信公眾號「qidianboshi」.

今天為您獻上吳博士的第26篇文章,主題是如何看待科研過程中的意外結果?

一般來說,科研在前期開展時就確定了研究目標,否則比較盲目,風險太大。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其中不乏有好結果。比如歷史上青黴素的發現!在1928年7月下旬, Alexander Fleming (弗萊明) 在實驗室里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黴菌孢子不慎掉入這個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但是弗萊明不知道,就去鄉下度假了,當他休假回來後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中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青黴菌,吃驚的是它們周圍的細菌都被殺死了,弗萊明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有殺菌作用,後來隨著與錢恩和弗洛里的深入研究,「青黴素」誕生, 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下圖是我母校帝國理工為了表彰他的卓越成果,專門設置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大樓"Sir Alexander Fleming Building"。在我讀博時,每天回家都要路過這裡,吸收下前輩的牛氣 。

在我以往的研究過程中,很少有研究結果是完全符合最初設想的。即便做了嚴密的計劃,也有很多結果是出乎意料。比如,我的博士期間,在測量混凝土材料樣本的氣體滲透性時,我無意中犯了一個錯誤,把原來需要設置的側向壓力15 kN設成了10 kN,即放小了5 kN,但測量結果比我預想的要大的多!這下讓我著急,還以為是樣本出現了問題,是不是製備樣本過程中弄錯了?後來,我繼續測試更多的樣本,都是類似的結果,於是排除了樣本的問題,開始懷疑測試過程或設備的問題,最後才發現是側向壓力沒有按照原先值設定。

面對這個「錯誤」的意外結果,我繼續分析,多做幾組不同的側向壓力值,發現滲透值和側向壓力有一定關係,並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隨著側向壓力的增加,樣品的內部裂縫收縮而導致滲透性降低!這個結果也讓我發表了博士期間的第一篇SCI論文,更重要的是讓我發展了一種新的考查裂縫對混凝土滲透性能影響的測量方法!

有時意外的科研結果,最初可能看起來毫無用處,甚至是錯誤的結果,但是,通過認真分析這些反常結果,採用「排除法」找出其中的可能原因,嚮導師或者國際同行諮詢,說不定能分析出下一個創新點,即而發表SCI論文!

最後,祝大家科研順利,身體健康!

吳志根,2017年6月11日於加拿大

補充思考:得到意外研究結果後,如何說服導師繼續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去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如何才算一個真正的科研人士?
中國的醫療器械水平?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collaboration三個單詞有什麼區別?

TAG:科研 | 学术 |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