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Lonely Planet創始人共度一天,以及關於旅行的一點感悟

1970年,托尼·惠勒(Tony Wheeler)在倫敦攝政公園的長椅上認識了莫琳(Maureen)。他說:「當時我坐在那看書,莫琳走過來,我旁邊的長椅是這一排椅子中唯一有陽光的,於是她在那坐下了。然後我向她打了個招呼。」

1971年,相識一年後,托尼和莫琳結婚。1972年,兩人開著一輛MINI老爺車穿越亞歐。1973年,他們墨爾本的家中廚房裡,完成了他們的第一本書《便宜走亞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Lonely Planet就此誕生。

44年後的2017年5月4日,我們和其他旅行者,一起和托尼在雨中的上午,徒步遊覽了上海的舊法租界區域,站在紹興公園的長椅前,聽他回顧了這個故事。

今年他已年逾古稀,帶著新書《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再次來到中國,我們和其他幾位旅行者作為嘉賓,一起和他開了個分享會。但中國只是這位老爺子今年的漫長旅途中的一站。今年,他和朋友們,開著8輛老式MG(名爵),打算花3個月時間,來一趟穿越亞歐之旅

他們從澳洲將車輛海運至曼谷,隨後遊覽了緬甸、寮國,再進入中國。在途經上海、北京之後,他們將一路向西,通過霍爾果斯口岸進入哈薩克,然後走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伊朗、土耳其,從保加利亞跨入歐洲。之後是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最終目的地是英國倫敦。

這條路線跟我們剛完成不久的亞歐之旅有重合,也有不同。而他們最終想要去到英國的MG工廠,和我們將車開回英國的MINI工廠,也算異曲同工。於是,我們很自然地交流了一下某些國家的路況著實不太好。

這次與托尼同行的不再是他的妻子莫琳,而是他們的女兒。而他自己則打趣說,女兒現在去過的國家已經比他多啦,他作為一個老爸還是覺得有點酸。

托尼大概是我們見過的最好的旅行者的樣子,隨和、寬容、客觀、充滿活力。他樂於發現上海的變化,並為一點我們都習以為常的東西感到驚喜,比如路邊停著的那輛使用雪地和沙地輪胎的自行車;他在步行遊覽時,主動跟同游的十幾個人一一聊天,了解他們的興趣、回答他們的問題;簽售的時候,他在每個人的書上都寫上對方的名字。

在與這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行指南的創始人共度的一天中,我想起了很多遇見過的出色的旅行者,他們看過許多攻略、甚至寫過很多旅行指南,但他們能夠憑自己的經驗與好奇心,去發現每個目的地的驚喜,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

這大概是我喜歡寫一些私人體驗的故事的原因。只是故事,並不指望閱讀者能從中抓出一條可複製的路線——畢竟我熱愛的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自己的故事能激起閱讀者一點對旅行的喜歡與嚮往,就夠了。

實際上,我們讀托尼的書、讀LP的指南、讀網上漂亮的遊記和攻略,無非是給自己一些參考、帶給自己一些感悟。但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需要我們親自去體會。就好像托尼已經是71歲的老人,可能正是因為走遍千山萬水、看遍世界各地,他始終擁有開放的視野,與善於觀察、勇於體驗的心態

他會站在工藝美術博物館老舊的衛生間的淋浴裝置里,撐著傘賣萌;他還興緻勃勃地嘗試了上海的共享單車;在餐廳共進午餐的時候,他第一個發現餐廳的地面有水池養著漂亮的魚;在我們抵達下午的分享會場地,各自和朋友聊天時,他去欣賞了兩個藝術展……

他也在書里寫到很多疲憊、悲傷的時刻,因為這些就是旅行中的真相。但他的語句從容,從未指責別人誤導他,也並不曾為出現了意外與危險的旅行感到後悔。他在分享會中對大家說:「旅行可能艱辛勞累、可能沮喪難過,但旅行從不無聊。旅行中總有有趣的事情。

老爺子在書里給我們寫「Keep Driving」,願旅途永無止息。

(本文部分照片來自活動官方照片,另有部分來自Lonely Planet作者Cookie。)

-----------------------------------------

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2Lunatics

------------------------------------------

知乎專欄:兩個瘋子的亞歐見聞——講述自駕環遊亞歐331天、25國的故事


推薦閱讀:

《Lonely Planet》之外,還有哪些靠譜的國內窮游指南值得推薦?
一個人吃必勝客什麼感覺?
如何判斷「路書」質量的優劣?一份有用的「路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對於 Lonely Planet ,用過的人覺得有什麼優缺點?國內有類似的出版社做這樣的事情嗎?有沒有人去應徵 LP 的調查員?

TAG:LonelyPlanet | 旅行 | 旅行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