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一

好久不發專欄了呀!

最近並沒有沉迷陰陽師(已經返魂),也看了不少好書,比如:

【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這個強烈推薦啊!看完之後我還找了《遺傳學經典文選》看了看,不過有些專業了。)

【一本書了解痴呆症】(這個很言簡意賅,讓我知道了痴呆症的一些不同類型)

【叩響天堂之門 : 宇宙探索的歷程】(這本書是麗莎藍道爾的三部曲之一,另外兩本是暗物質與恐龍、彎曲的旅行,前者我推薦過,後者主要講維度,不過難度較大,這本書主要講大型強子對撞機,依然比較專業,但是能讓你理解一些原理)

【對話意識:學界翹楚對腦、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這本書和我之前推薦的《審美的腦》是一個系列的。主要聚焦於科學家對意識的認識,當中有一篇我本打算敲上來的,因為和我的看法太過接近了哈哈。)

【愛的管教 : 兩代哈佛人的成長經歷】講怎樣教育孩子,三觀很正,不過理念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強烈推薦給有孩子的爸爸媽媽。

【進化!進化? : 達爾文背後的戰爭】非常不錯啊,對進化論(演化論)有很具體的總結,再加上生動的例子,也總結了很多引申和對立的理論。另外,對於獲得性遺傳看來是全方位的駁斥啊。

【俄狄浦斯情結:精神分析最關鍵的概念(萬千心理)】這本書把俄狄浦斯情結梳理得相當清楚,不僅僅是男性的戀母情結還有女性的戀父情結。我買到的裡面有一些白頁,出版社看在我這麼支持他們的書的份上不僅給我換了書還送了本什麼關於愛情的書,不過那本書有些雞湯。

當然還有一些滿懷期待但大失所望的書:

《超越自卑》感覺有些理念很過時,有些觀點不敢苟同。

《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李淼的書現在看來不值花錢來買。

《神秘的火焰 : 物理世界中有意識的心靈》也是講意識的,一直在說意識是人們無法能認知也無法能解釋的,但為什麼我們就能感知到意識呢?難道不是應該也無法感知嘛,既然意識和物理世界是毫不相干的。

《赫爾曼·黑塞 : 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儘管我是黑塞的粉,但這個傳真心非常無聊啊,平敘直述般的羅列一堆人名、地名、事物名、書名。每本作品都沒進行什麼分析,最多是寫一下寫作背景還有出版後的影響等,對理解黑塞的思想毫無幫助(有些觀點甚至明顯是錯誤的)。最多算的上是生活軌跡紀要吧。最後 一張寫得很哀傷啊,看著自己的朋友一個個死去。。。把最後一首歌放在妮儂的床頭櫃的行動還是蠻可愛的。

《神秘的鏡像神經元》其實這本書還行,主要說了鏡像神經元沒什麼大卵用,對人類的影響不算很大。不過整本書就講一個觀點,太騙錢了。

《時間重生 : 從物理學危機到宇宙的未來》有些啟發但不多。尤其是作者的立足點在於超脫時間的自然規律在自然中其實不存在,比如沒有完美的拋物線等,但其實如果將一切干擾加入判定的話,自然規律依然成立。

斯蒂芬平克的《白板》期待已久,不過讀完發覺不知道讀了些什麼。平克也太喜歡旁徵博引了吧。。。一些觀點很不錯,僅此而已。最重要的觀點是份層次和角度去看待問題。

《大腦使用指南 : 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知乎神經科學的大家@趙思家的作品,不過其實不能算失望啦,就是內容有些過於簡單了,希望能寫一些更厲害的東西呢!

————————————————————

言歸正傳,這本《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顧名思義涉及到40項很經典的研究,我會分五次,每次8個研究來簡單的概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啦。之所以要概述,也是熊貓哥哥自己想要整理一些思路而已,這些實驗至今看來依然很不落時,並且有些甚至能顛覆你原有的世界觀。

(一)一個腦還是兩個腦

眾所周知,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左半球掌管語言能力,有半球掌管空間關係。兩個半球由胼胝體(讀pian zhi ti)相連。而為了治療癲癇,切斷胼胝體是個很好的方法。腦科學家加扎尼加對這些切斷胼胝體的病人也即裂腦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兩個半腦各自有獨立的意識。

我去年看過加扎尼加的一本很厲害的書叫做《誰說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答》,本來也預備做個筆記。不過那本書有些複雜,涉及的面也很廣。不過強烈推薦!

實驗大略是讓裂腦人的左腦看到(也即呈現給他的右眼)某一物體,那麼他會說出這個物體的名字。但是讓右腦看到的話,卻說不出。這也很正常嘛,因為語言是左腦掌控的,而左腦沒有看到這個物體。

但接下來的實驗就很有趣了,依然是讓被試右腦看到物體,但是這次不讓被試說出物體的名字,而讓被試從一堆物體中摸出這個物體。結果是驚人的,被試雖然無法用語言表達剛剛看到的物體是什麼,卻能很輕鬆的摸出這個物體。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說的簡單點,雖然我們往往是通過語言來理解事物的(比如此時此刻你看著本專欄,就在心理默默用語言在讀在念在想在思考),但這是左半球的套路。對於人的右半腦來說,它是以非語言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的。通過實驗,被試明顯是能理解物體是啥的,但是不是通過語言告訴自己,而是通過某種我們還不知道的途徑。

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些畫面感受到某些情緒,但是沒有以明確的語言的方式去理解,那麼你儘管感受了某些情緒,卻說不出原因。在之後,你的左半腦開始試圖解釋這些情緒,編造一些理由(左半腦作為解釋器存在,這個理論可以在加扎尼加的《誰說了算?》中看到)。

這令我想到我之前看過的一些關於自閉症的書,當中提到有些自閉症的孩子的思維形式不是語言的或者數學邏輯的,而是空間形態的,他們能夠輕易的在腦中模擬複雜的空間分布或者幾何圖形。或許這是因為他們在用右腦理解這個世界?

(二)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

這個研究比較簡單。關於在人腦發展早期,外界環境的豐富是否會讓人形成更大的大腦。由於拿人做實驗是不人道的,所以科學家用了老鼠和豬來做實驗。實驗內容也很簡單,就是把一群動物放在貧乏呆板的環境中,把另一群動物放在有很多玩具之類的「豐富」環境中。

現在看來,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生活在豐富環境中的動物,其大腦皮層更厚更重,神經元更大。而貧乏環境中的動物,大腦依然是相當「貧乏」的。

但本書作者最後指出,不能夠用這種過分簡單化的豐富環境策略來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比如說什麼莫扎特效應之類。豐富環境能讓大腦發育更好,但怎麼豐富環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三)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

這個實驗很著名。涉及到環境與遺傳究竟哪個對人的發展更重要的議題。在斯蒂芬平克的《白板》中提到,20世紀後半葉,其實行為主義佔上風,認為人的行為是被環境因素所左右的,並不重視遺傳因素。這或許也有道理,因為這傳達了人性是可以通過環境來改變的結論,而如果人是由基因決定的,那麼就很宿命論,說明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那麼努力還有什麼用呢?

實驗的秘訣是找到有相同基因的人——同卵雙胞胎。但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遺棄之類,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長大。科學家找到了56對雙胞胎,並對他們進行比較,比較的內容包括:生理,腦電波活動,血壓,心率,智力,人格,心理興趣,社會態度,宗教信仰等等等等。實驗的結果是給了行為主義一記重拳:

這些雙胞胎的相似性極高!

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對於相當數量的人類特徵而言,大多數差異似乎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

這個其實在今天看來是可以接受的,有太多的實驗指出這一點了。不過當然,後天和環境也能影響人的成長,不過在目前看來,影響的佔比較小。

熊貓哥哥認為,這並不是說人就不要努力了,其實順著自己的本性發揮出自己的所長才是關鍵,沒有人的基因是完全劣等的。再者,把目光放遠一點,也許有一天人類就不靠基因這個東西來延續了,人類完全擺脫基因的影響,又是怎樣一番天地呢?(可以參考我提到的《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我很期待這樣的未來。

(四)小心視崖!

視崖是一個專業名詞,指的是人的視覺能覺察到深度(懸崖),如果人沒有這樣的能力,或許早就跌落懸崖致死了。但是這種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呢?科學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於是找來了許多孩子,準備了一張特殊的桌子,桌子的一半是可見的木材,一半則是透明的玻璃,顯而易見,孩子將無法分辨玻璃和懸崖。於是科學家把孩子放在桌子上,看他們是否會無視懸崖而爬到玻璃那一面(當然,孩子的媽媽分別會在木材的一面叫孩子或者在玻璃的一面叫孩子)。

這些孩子大約是六個月大小。實驗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察覺到視崖的存在,他們不會爬到玻璃上面去,他們會流露出恐懼的神色。很顯然,他們的這種視崖能力是天生的。

但是也有人質疑六個月的孩子已經很大了,或許是他們在後天生活中習得了這種能力。不過。。。這個就無力吐槽了,再小的孩子不會爬了,怎麼證明呢?不過實驗者又做了一些動物實驗,也支持這個結論。看來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後天再學來不及(畢竟如果第一次就跌死了,還怎麼學會躲避?)

(五)所見即所學

這其實不算是一個刻意的實驗,實驗者也不是心理學家。

需要了解的背景是在心理學中有名詞叫做知覺恆常性,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體的特性會保持不變。比如說形狀恆常性:我們繞著椅子走,我們會知道這是同一張椅子,不會因為椅子形狀變了而認為它是不同的椅子。還有種是大小恆常性:我們不會因為車子從遠處開來其在我們視覺中的大小改變,而認為它不是同一輛車子。

但是這種恆常性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呢?

有一個人類學家特恩布爾進入剛果的森林研究一個部落俾格米人。俾格米人住的地方被森林環繞,其視距可能不超過一百米。特恩布爾把一個俾格米人帶離森林,讓他看著遠處的山,ok這沒問題,是一座山罷了。但是他接著把俾格米人帶到離山很近的地方,於是山在俾格米人的視覺中就變大了,這是俾格米人驚呆了!他完全想不到這是同一座山。然後特恩布爾又指著遠方的牛說那是一些牛,俾格米人無法認為,他認為這些東西這麼小一定不是牛,而是昆蟲。直到特恩布爾再把他帶到牛面前,他才驚訝!但他不認為這是牛,他認為一定是特恩布爾施樂魔法,讓這個東西一下子長大了!

換言之,由於一直生活在被森林環繞的環境中,俾格米人沒有大小恆常性的概念。

這段經歷的結論就是:我們的某些知覺能力可能是從一出生就存在的,但那是另一和諧則是習得的。這個研究和上面幾個關於遺傳和後天的有些類似。

(六)睡眠,毫無疑問會做夢......

接下來是兩個關於睡眠的實驗。

這個研究面對的問題是「夢是必須的嗎」。實驗內容就是剝奪人在睡眠中做夢的階段,也即快速眼動階段REM。當被試睡著後,進入REM時,他就被強制喚醒。當然他還可以繼續睡覺,但是一旦進入REM(做夢狀態)就要被喚醒。

(這個實驗真是慘無人的。。。)

實驗的下一個階段是,在接連剝奪了幾天做夢之後,再測量被試進入REM的時間。結果發現,剝奪做夢的被試者幾乎都出現了做夢的數量和時間有所增加的後果。也就是在前幾天他們沒做夢,那麼人體就會補償之,在後幾天會做更多的夢,做夢的時間也加長。當然,隨後又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雖然不能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做夢。但是告訴了我們,做夢是人的必需品,人需要夢。

另外有一些比較有趣的點,比如說鬼壓床,我們都知道其實是睡眠性麻痹,也即睡著後人的神經元還在活躍(比如說做夢了),但是身體僵硬了,於是導致像是鬼在壓著你不讓你動一樣。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呢?為什麼要讓身體僵硬呢?作者認為這是一種生存機制,這樣就可以避免人在做夢的時候亂動,從而避免自己受傷或者傷害別人。額,好像有點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七)夢,並不浪漫......

這個實驗直接駁斥了弗洛伊德的夢的理論。

熊貓哥哥早就拜讀過《夢的解析》,當時認為真是非常牛逼啊!並且在自己的小說中還自造了「夢境推理」這種東西。。。anyway,先說說弗洛伊德的夢的理論,也就是精神分析對做夢的解釋:

夢境是被壓抑的慾望尋求釋放(滿足)的途徑,但是被壓抑的慾望往往很變態,會使自我產生焦慮不利於睡眠,於是夢中的「檢察官」用象徵手法歪曲和掩飾真正的慾望,因此我們的夢都是亂七八糟的,但它反映了我們被壓抑的慾望。

而這個實驗的研究者的理論是:

夢不過是在REM睡眠過程中,人們試圖對大腦自發產生的隨機神經電衝動的解釋。說人話,即睡著時,大腦還在產生毫無意義的神經電衝動,有些衝動觸及了大腦的負責思維推理等高級功能的區域,這些區域把電衝動組織成有一定意義的夢境。

不過可惜的是,本書中並沒有詳細說明實驗是怎麼做的,只是說了這個結論。

我個人對這兩個解釋都不是特別相信,隨機神經電衝動雖然仔細想想很有道理,不過也有一些夢的預示性太強了,有種很別緻的獨特性,很難用隨機組合來解釋。不過對弗洛伊德的慾望壓抑理論也很懷疑,其實弗洛伊德還提到有一些夢是因為外部刺激,比如說你夢到你站在火山口,很可能是你做夢的時候腳底有熱源,這個我是信服的,但是要說有一個「檢察官」在夢中還能對夢加以編輯。。。既然我們的慾望已經被編輯的面目全非了,還怎麼能滿足我們這些潛藏的慾望呢?豈不是多此一舉?

(八)行動,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這個實驗駁斥了認為催眠是一種很獨特的意識狀態的看法,實驗者認為催眠不過是一種提高了的執行某些特定行為的動機狀態。說人話,即催眠後的意識和行動是被催眠者本來就想做的,催眠不過是給了你一個心理暗示罷了。

很可惜的是,本書也沒提到具體的實驗步驟,這是說了這麼個結論。

書中提到,有一些被催眠者其實是因為內心相信催眠,所以希望自己在催眠中成為一個好的被試,因此是被試想要證明催眠的確有效罷了。這點很容易理解,也許由於媒體的宣傳等因素,催眠是被神化了的,於是被催眠者心懷催眠一定有用的想法一直在配合催眠師罷了。

比如說,催眠可以創造出虛假的記憶。這令我想到在一些偽科學紀錄片中,大量被催眠的人說自己曾被外星人綁架之類的經歷,這或許就是被偽造的記憶,其原因是被試自己有極大的動機來讓催眠證明自己被外星人綁架,因此在催眠下自我編造了記憶(當然,催眠師也很希望被試說出自己被外星人綁架了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說寫日記的人容易抑鬱?
精神分析里的死本能(攻擊驅力)是什麼?具體表現在那些地方?
理性究竟如何戰勝慾望?

TAG:心理学 | 脑科学 | 书籍评价 |